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The Atlantic inflow in the Fram Strait(78°50′N) has synoptic scale variability based on an array of moorings over the period of 1998–2010. The synoptic scale variability of Atlantic inflow, whose significant cycle is 3–16 d, occurs mainly in winter and spring(from January to April) and is related with polar lows in the Barents Sea. On the synoptic scale, the enhancement(weakening) of Atlantic inflow in the Fram Strait is accompanied by less(more)polar lows in the Barents Sea. Wind stress curl induced by polar lows in the Barents Sea causes Ekman-transport,leads to decrease of sea surface height in the Barents Sea, due to geostrophic adjustment, further induces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around the Barents Sea, and causes the weakening of the Atlantic inflow in the Fram Strait.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olar lows in forcing the Atlantic inflow in the Fram Strait and can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tlantic warm water on the change of the Arctic Ocean.  相似文献   
2.
许炯心 《海洋学报》2007,29(5):88-94
以夏季风强度指数和年均气温作为反映气候变化的指数,以人类净引水量和流域水土保持面积作为反映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并以黄河流域为例,研究了三角洲造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表明,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在1951~1963年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持续增强的变化趋势;(2)在1963~1965年夏季风强度指数呈突变式减弱;(3)在1966~2000年夏季风强度指数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且呈缓慢减弱的趋势.年降水量变化与夏季风强度指数有同步关系.从1950到1970年的年均温度在波动中略呈降低趋势,然而从1970年开始年均温度在波动中具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会导致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并可能进一步导致三角洲造陆速率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入海泥沙通量在1952~1964年均呈增大的趋势,1964年后则呈减小的趋势,在总体上与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除了气候变化以外,流域水土保持和引水对三角洲造陆也有影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三角洲造陆速率随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减弱而减小,随年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梯田林草面积的增加而减小,随年净引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还表明,夏季风强度指数、年均气温、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和人类净引水量对三角洲造陆速率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4.94%,3.80%,53.82%和7.44%.表示气候变化的两个变量的贡献率之和为38.7%,说明气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对青岛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排海口位置进行了水动力条件、混合区域海水交换率及更新周期、污染物扩散系数及浓度分布、水质点迁移轨迹的比较,确定了其最佳排海口位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海口湾海域重金属自净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陈春华 《海洋学报》1997,19(6):77-83
本文用水动力交换和海水化学自净作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湾海域的自净能力。指出海口湾涨潮海水的交换率为32.6%,落潮海水交换率为5.4%,一个潮周期铜、铅、锌和镉的物理自净能力分别1.04t、7.64t、15.22t和0.78t.静态海水对铜的自净能力为1.15t.海水交换周期为10d,计算得到海口湾海域铜的自净能力为42t/a.  相似文献   
5.
海口湾的溶解氧及海水水质指标限制值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春华 《海洋学报》2006,28(2):146-150
海水溶解氧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和发育相当重要,与生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含量变化是反映生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污染监测的重要指标.海口湾是海南省的重点海域,1989年以来,陈春华等对海口湾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6],本论文就海口湾的溶解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发现了溶解氧水质标准限制值存在的问题.每年在该湾布设10余个站点进行污染监测,有必要对海口湾近7年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水文泥沙测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洪季海甸溪为一由东向涨潮流控制、净输沙向东的水道,而新港航道内的净输水输沙均向东,表现为一略有冲刷特征的航道:枯季时,航道内净进沙量远大于净出沙量,因而与洪季相比淤积特征显著。而巳扩展为海甸溪西口分汊槽的开挖槽,使海甸溪西口水域进一步向瘀积型变化,因而在开发海口新港及新港道时,应充分重视开挖槽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PDA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网观测软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自动化网观测软件的具体开发过程,介绍了软件系统所实现的主要功能,获得了可靠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体中呈溶解态和悬浮物结合态的元素活动性强,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查明其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河流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及其矿物、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从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了开展中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溶态和悬浮物结合态元素入海通量调查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龚胜生  于颖 《地理研究》2006,25(6):1096-1106
历史人口迁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通过对1211375年间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过程与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他们无论是直接迁入还是辗转迁入,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和生存而来;67.2%的氏族祖籍江西,地缘上的亲和力和血缘上的凝聚力导致了氏族移民迁出地的邻近性和入居地的集聚性;69.6%的外来氏族在明代迁入,后唐同光年间,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为三个氏族移民高峰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氏族移民来源地,不同时期的氏族移民入居到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湘阴县氏族移民入居地从丘陵平原向河湖滩地拓展的演变,反映了湘阴县域乃至整个洞庭湖区从丘陵到平原再到湖区的区域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州地区已施工的工程勘察资料,选用风化红色残积土层中标准贯入击数与侧限压缩Es建立线性关系模型,并对线性关系模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