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吉喆  周颖  李珍  李帆  乐阳  程涛  李清泉 《测绘学报》2020,49(6):671-680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快速传播对中国与世界的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并制定相应防疫管控措施,是各国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科学防治与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受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影响较大,且春节假期后大量的复工回流人口进一步带来潜在的传播风险。本文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评估的紧迫需求,结合大湾区多源城市时空大数据与流行病动力学模型,构建适宜大湾区的改进模型,并对新型冠状病毒在大湾区的传播风险和各类防疫管控措施效果进行评估与模拟。首先,引入动态复工回流人口和聚集热点改进现有动力学模型(SEIR模型),对现有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空间评估单元的传播参数进行纠偏,加强模型在大湾区评估中的适宜性;利用手机信令等多源城市大数据,构建更精细化的人口、疾病流动矩阵和相应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以满足各级防疫部门精细化(如村(社区)级)风险评估的迫切需求。模拟结果表明,相对经典SEIR模型,改进模型在大湾区的传播风险评估中具有更强的适宜性;大湾区高强度的人口流动为病毒的传播带来较高的风险;防疫部门所采取各类管控措施对病毒在大湾区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广泛关注。基于波及效应梯度场提出了生产诱发梯度,进一步完善了经济空间场理论,并将其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相结合,对医药制造业波及效应及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有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经济空间场理论分析结果揭示了产业经济空间中医药制造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波及效应,并由此得到了医药密切相关产业。同时,经济空间场理论与ESDA方法的结合能在区分中国大陆各省空间聚集类型的基础上,评估各省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为各省提出相应的应急策略和医药制造业发展建议。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产业波及效应和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不仅能够促进各省医药制造业的健康合理发展,也有助于增强各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莓茶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出莓茶活性成分,在NCBI Gene等数据库找到疾病相关靶点,在Cytoscape平台筛选出莓茶和疾病的共有靶点,使用STRING和DAVID数据库分析共有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结果:莓茶-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含26种活性成分和71个共有靶点。莓茶防治疾病的靶点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胱天蛋白酶3(CASP3)等。得到1447个GO条目,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等,得到106条KEGG通路富集结果,主要有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结论:莓茶可能通过介导AGE-RAGE、HIF-1等多条信号通路,影响ACE2、IL-6、VEGFA等蛋白的表达,调节病毒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功能,故可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观察2组患者的治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100%(43/43),对照组为90.7%(39/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或P<0.05)。2组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疗效确切,故可在早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证规律,为COVID-19的中医论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医院184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医证候、处方用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药物、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265个处方,涉及中药129味。药物主要功效依次为化湿、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等;主要归肺、脾、胃经等;常见的药物-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表明,黄芪-党参等为常用药对,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三味药物组合,薏苡仁+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四味药物组合;常见的药物-症状组合规律为:益气-苔腻、健脾-苔腻、化湿-苔腻等。结论:COVID-19患者多肺脾同病,主要病机为疫毒闭肺、湿困中焦、痰湿内蕴,宜从肺脾论治,以化湿、健脾、宣肺平喘、清热等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6.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在我国古代特定背景下,基于长期、大量对自然气候、星象、物候的观察演化而成。本文基于COVID-19的发病特征对本病五运六气特点进行探讨,COVID-19发病时正值己亥年终之气与庚子年(2020年)初之气。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己亥年土运不及,风气大行,表现为岁运相同脏腑受病,所不胜之脏乘而发病,所胜之脏侮而发病。故COVID-19的基本病机是伏燥与风热疫毒搏结,阴津耗损,正气亦亏。其特点是伏燥兼风热,木强土弱,木火刑金。病位主要在肺、脾、肝,即在外感邪实的基础上多见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畅之症。同时本文对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防疫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进行了思考,认为运气学说能对疾病发生发展做出早期预测,故了解并把握运气学说对实现未病先治、未病先防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要辨证地看待运气学说,不能盲目夸大其预测作用,也不可机械推算、主观臆断,否认其科学内涵,而要做到灵活、辩证地发扬其真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严阵以待,共同战“疫”,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协调联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共同筑起阻击疫情的钢铁防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千千万万“逆行者”一样,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10万多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并肩携手,全力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和温暖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的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方法:收集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CT,临床资料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D-二聚体(D-Dimer)、心肌酶、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LNTP)、有无基础病史,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新冠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及各项指标差异,对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性的相关指标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组118例患者,死亡组68例,生存组50例,死亡组年龄大于生存组,死亡组咳痰与纳差症状的比例更高;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在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肾小球滤过率异常、降钙素原(PCT)、D-Dime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LNTP)异常的比例更高;相对于生存组,死亡组的WBC、NEUT及百分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RDW-SD)、PCT、D-D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确诊的重型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 d和≥7 d)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性。结果:52例重型COVID-19患者中,年龄范围约53~97岁,中位年龄为80岁,男34例,女18例,且33例(63.5%)合并基础疾病,其中肺部疾病2例(3.8%),糖尿病6例(11.5%)、高血压18例(34.6%)、冠心病16例(30.8%)、脑血管疾病7例(13.5%)、恶性肿瘤4例(7.7%)、免疫疾病4例(7.7%);患者主要症状有发热44例(84.6%)、咳嗽43例(82.7%)、肌痛2例(3.8%)、咽痛19例(36.5%)、胸闷9例(17.3%)、腹泻2例(3.8%)、纳差3例(5.8%)。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累及部位、病变大小等CT表现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人工智能(AI)定量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日至2022年4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的294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及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222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首次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分为Delta组和Omicron组,应用推想预测肺部感染辅助诊断软件进行定量计算,比较分析组间CT影像学征象及CT定量数据。结果:磨玻璃斑片影、磨玻璃结节影、索条、实变、铺路石征、小叶间隔增厚及病灶内增粗血管影等影像学征象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Omicron组病灶分布较Delta组更容易出现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Delta组的全肺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右肺中叶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右肺下叶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均高于Omicron组;Delta组患者病灶分布于-570~-470 HU体积、-470~-370 HU体积、-370~-270 HU体积、-270~-170 HU体积均高于Omic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