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林志 《国土资源》2006,(1):40-43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玛多县境是黄河源区的主要片区,这里因处于三江源区青藏高原腹地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寒多风干旱的气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20年来,由于大气环境的逐渐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草原开发和过牧等因素,玛多县境内黄河河段、湖泊、湿地及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为盐湖相未成熟-低成熟原油,属于典型的原油成因类型。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油田。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诸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中E13 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为该油藏的成因认识和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5.
依据青海海西德令哈、乌兰的树木年轮资料序列与柴达木地区1962—2001年5~6月份地温资料序列之间较好的同期相关特征,重建了柴达木地区5~6月份地面Ocm温度及地面最高温度千年历史资料序列。运用乘积平均值、误差缩减值等方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序列可信。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1098年中,有6个主要的冷期和6个主要的暖期,地面0cm温度序列存在12个主要突变期,地面最高温度序列存在15个主要突变期。周期分析表明,地面0cm温度和地面最高温度均存在183年、122年和91年左右的长周期以及6.8年和2~3年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6.
据1996年4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面积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过去降陌十分罕见.3月15日下午,一场春雨从天而降,淅浙沥沥持续近l个小时;3月20日又下了一场4个小时的大雨。无独有偶,今年2月份《中国气象报》曾报道.从卫星云图上观测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一块l7万平方公里的积雪区,雪深3~10厘米.是有卫星遥感资料30年以来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京唐港港口腹地和物流分析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京唐港港口腹地及腹地物流形势,并对于京唐港运输货物构成及运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腹地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是特定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生长期环境信息。针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该区高山嵩草样δ13C值在-25.63‰~-27.95‰间,平均值-26.63‰;高寒草原区混合样δ13C值于-26.29‰~-27.73‰间,平均值-27.04‰。高山嵩草样δ13C值总体呈现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正偏趋势,研究区北部高寒草原区混合植物样也呈现出由南向北富重碳同位素趋势。这些变化规律被认为是主要受降水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区域内降水条件的展布规律则是受高原夏季风运移方式的控制。对植物δ13C值与地理位置的回归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与地理位置相关,高山嵩草样(r=0.44603,n=29,p<0.05)和混合样(r=0.8112,n=5,p<0.1)均表现出对区域降水环境条件的良好响应。据此,以该区植物δ13C值为背景,进行合理推算,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区和湿润区界限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上石炭统克鲁克组是该区重要的古生界勘探层位,组内发育多套良好的碎屑岩层。为探究其岩石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本次以野外露头调查为基础,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物性测试和压汞资料,对克鲁克组碎屑岩纵向分布规律,储层岩性、物性、孔喉特征及孔隙类型进行分析。认为克鲁克地层中克2段发育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克3段的具障壁海岸潮坪相的大套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砂体原生、次生孔洞发育,孔喉大、分布集中、分选好,为有利的碎屑岩储层。早成岩期压实作用、重结晶及胶结作用对克鲁克组砂岩的原生孔隙破坏严重,晚成岩期储层改造形成的溶孔、裂缝—溶孔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储存空间。该研究为预测柴东石炭系克鲁克组油气有利区域提供依据,为今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