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显示,黔北坳陷东皇剖面、玉京山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1l)烃源岩和黔南坳陷羊跳寨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烃源岩中存在C0–4单金刚烷系列、C0–3双金刚烷系列、C0–2三金刚烷系列、C0–1四金刚烷系列和C0–1五金刚烷系列的复杂组合,而在中等成熟的地质样品(镜质组反射率Ro=0.9%~1.4%)中一般仅出现烷基单金刚烷系列或烷基单金刚烷系列与烷基双金刚烷系列的简单组合,表明不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是衡量其经历热演化作用强度的定性指标.但黔北坳陷B1井?1n烃源岩和六井剖面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烃源岩中缺失此类化合物,这可能与这些老地层经历的热演化作用强度(类镜质组反射率介于4.0%~5.5%之间)超出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极限,并使它们遭到了分解破坏有关.研究区高演化海相烃源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明显高于中等成熟湖相烃源岩,结合类镜质组反射率的实测值判断,表明它们是衡量地质样品中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玉京山剖面S1l烃源岩中高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较低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正大量生成;羊跳寨剖面?1n烃源岩中低的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高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说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已遭到分解破坏;东皇剖面S1l烃源岩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上均介于两者之间,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开始发生明显分解破坏.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是反映高演化地区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二噁英类化合物(dioxin-like compounds,DLCs)包括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中的多氯代二苯对二噁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多氯代二苯对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Fs)及卤代芳香化合物(halogenated aromatic comp  相似文献   
3.
全氟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其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氟类有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产品,该类化合物具有高能量的C-F共价键,难以被水解、光解、微生物降解及动物体代谢,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以及长距离迁移等特性,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从世界各地采集的环境样品、野生动物血清、组织样品以及人类体内都检测到了多种PFCs.该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已成为环境科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全氟类化合物在各类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与代谢过程及其毒理学效应,并对PFCs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发绿色环保防污剂是海洋船舶防污涂料研究的重要方向,查明防污活性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防污活性基团,是设计开发新型防污剂的关键。本文合成了三种结构相似的苯酰胺类化合物HNOB、DOLPA和DHNOB,通过FTIR,1H NMR,13C NMR测试表征三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利用典型污损生物硅藻和贻贝作为目标生物,测试其对硅藻和贻贝附着的影响,并将分子结构与防污活性进行对比,初步探讨影响防污性能的活性基团。硅藻和贻贝附着实验均表明,HNOB的防污性能较好,半数抑制浓度远低于DOLPA和DHNOB。通过结构对比分析发现,极性和非极性结构的协同作用比单一的极性基团或非极性长碳链基团能更好地赋予苯酰胺类物质良好的防污性能。该研究初步探讨了苯酰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有助于新型防污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开发和结构优化,并对探究该类化合物防除污损生物附着的机理和快速筛选有潜力的防污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八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为指示生物,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分别测定了8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结果表明8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都可用Weibull模型有效描述,从模型估算的单个化合物的半数效应浓度值,可知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对硝基苯酚>对硝基甲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间硝基苯胺>硝基苯.按等毒性浓度比方法配制混合物进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这8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可用独立作用(IA)预测,独立作用(IA)倾向于高估了它们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6.
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Ⅲ区块的3类原油或油砂样品抽提物饱和烃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饱和烃中甾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类原油的甾烷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C27规则甾烷相对丰度明显低于C28、C29;C27、C28、C29异构体αββ型相对丰度明显高于ααα型(C28αββ(20S)或C29αββ(20R)丰度最高);但这3类原油的成因是不一致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热演化、生物降解、运移分馏以及古环境或岩性4个方面,其中第1、3类原油主要以热演化作用与运移作用为主,第1类原油还可能受到古环境或岩性影响,两者均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第2类原油则受到热演化、运移作用及生物降解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刚烷类化合物由于其强抗热降解的能力对揭示深层油气藏的地化信息具有重要价值。对金刚烷类化合物热稳定性和裂解演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制约了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的实际应用。选择3种典型的金刚烷化合物(单金刚烷、1,3-二甲基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作为模型化合物,分别开展金刚烷类化合物单体的黄金管封闭体系裂解动力学实验,以此揭示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演化规律。结果显示:单金刚烷和1,3-二甲基单金刚烷具有相似的热稳定性,均在Easy Ro值为1.5%时发生裂解,而双金刚烷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在Easy Ro值达到1.8%时才发生裂解,它们的裂解产物包括以甲烷为主的气态烃、以萘系列化合物为主的芳烃和其他同笼状单元数的金刚烷类化合物;当Easy Ro值分别小于2.1%、2.5%和2.5%时,单金刚烷、1,3-二甲基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的单体C同位素组成几乎不变。以上结果表明,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与分子结构中笼状单元的数目有关,分子结构中所带的甲基不会明显影响其稳定性;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单体C同位素组成在较宽的成熟度范围内不变,可以...  相似文献   
8.
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滴滴涕及其代谢产物的动态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野外与室内相结合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环境介质,农田土壤对以油菜和玉米为代表的作物中滴滴涕类化合物(DDTs)的富集起主要作用;油菜和玉米农作物根系和根际土中滴滴涕的浓度分别呈现增加和降低的动态。提高根表面积可以增加作物根系对DDTs的富集,并且在相同暴露条件下,根表面积的作用要大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四口井(库南1井,轮南46井,塔中12井和塔参1井)寒武-奥陶系12个碳酸盐岩烃源岩(泥灰岩,泥质灰岩和云岩)岩芯样品抽提物芳烃组分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组成和丰度变化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Ⅰ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噻吩型;Ⅱ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噻吩、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三甲基芴混合物型;Ⅲ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噻吩、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和三甲基二苯并噻吩型。研究的塔北、塔中隆起11个海相油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分布类型均为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噻吩、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和三甲基二苯并噻吩型,和海相烃源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第Ⅲ种分布类型完全相同。据此推断:塔北隆起8个海相油可能主要来源于塔北轮南地区下奥陶统;塔中隆起3个海相油可能来源于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10.
含氮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素梅  张爱云 《地球化学》1999,28(4):397-404
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两种分离方法以及两步分离法中使用国产与进口试验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分离方法不同,所得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总体馏分的丰度也不同,一步分离法普遍低于两步法;不同分离方法对吡咯类化合物相对分布的影响较小。国产与进口试验性能不影响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的分析结果,两步分离法具备分析试剂国产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