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大秦铁路某隧道勘察中应用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查明地下地质构造、风化带分层等情况的方法和手段;并根据资料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工区地质资料等,对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层及塌陷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岩性的横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改变传统的以"三种假设"导入单圈环流的教学方式,把热力环流原理直接应用到全球范围形成单圈环流,之后逐步考虑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分别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  相似文献   
3.
徐亚辉 《地理教学》2011,(20):11-12,7
一、复习导入——发现问题 活动一:展示学生作业“冬至、夏至、春秋分日以北极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投影图”m并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  相似文献   
4.
5.
赤道低空急流及天气成因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海洋大气耦合响应试验强化观测阶段,“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于2°S、155°E定点海洋气象和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水池区低空急流及天气的成因.文章指出强化观测阶段北半球东北季风(或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的西北气流与赤道南侧SPCZ北─西北部西南气流辐合,是暖水池赤道南侧低空西风急流、赤道西风爆发及降水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2,(11):20-22,8
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本条标准,教学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  相似文献   
7.
与华北干旱相关联的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现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集的风、温度、水汽等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干旱以及北非萨赫勒地区干旱化的气候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指出在亚非季风区上空存在一个年代际的季风环流异常遥相关波列,正是由于此波列的作用,使得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以后所发生的干旱与北非萨赫勒地区干旱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联.并且分析了这两地区的干旱与之相关联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指出由于1965年之后北、南半球气温变化差异的减少导致了亚非季风系统发生了年代际减弱和南撤,从而使得华北和北非萨赫勒地区发生了持续干旱现象.    相似文献   
8.
杨爱国 《地理教学》2013,(18):17-18,30
正一、基础过关1.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出全球性气压带与风带,并完成下表。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风带90。S60。S30。S30。N0。60。N90。N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该图及下表的设计只是让学生选填部分重点的气压带与风带,没有让学生每个都填出,这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容量,同样可以检测出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典型例题1引导学生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灵活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风成沙丘的前积层产状的测量,恢复了当时的古风向和古风带.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盛行东北风,研究区属于东北信风带,正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之中.  相似文献   
10.
张文 《地理教学》2010,(6):9-12
一、课标要求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