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关系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其水沙关系的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干流水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利用宜昌、汉口、大通水文站50多年的日流量和日舍沙量资料,研究了三站水沙相关关系、水沙双累计关系、多年月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水沙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它们所反映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对水文泥沙测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洪季海甸溪为一由东向涨潮流控制、净输沙向东的水道,而新港航道内的净输水输沙均向东,表现为一略有冲刷特征的航道:枯季时,航道内净进沙量远大于净出沙量,因而与洪季相比淤积特征显著。而巳扩展为海甸溪西口分汊槽的开挖槽,使海甸溪西口水域进一步向瘀积型变化,因而在开发海口新港及新港道时,应充分重视开挖槽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成沉积与风成沉积及古土壤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晚第四纪水成沉积、风成沉积、古土壤等的磁组构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磁组构特征。一般地,水成沉积的体积磁化率K受物源和水动力因素控制,P和F均>1.02,q<0.5;风成沉积的K受物源控制,内陆黄土的K明显高于沿海黄土及海岸风沙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0.55;古土壤的K受母质沉积类型和成土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内陆古土壤的K偏高,沿海古土壤的K偏低,内陆古土壤的K远高于沿海古土壤的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在0.5左右。运用典型沉积的磁组构特征对比分析未知沉积物,可以得到未知沉积物的物源、沉积过程和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5.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萨拉乌苏组含7层古流动沙丘砂、4层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对这些沙丘砂的沉积构造观察以及粒度、扫描电镜和常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沙丘砂具有与现代沙丘砂相似的风成沉积构造特征;(2)粒度及其参数——Mz、σ、Sk和Kg,以及主要化学组分SiO2、Al2O3和TOFE也与现代沙丘砂相近;(3)Mz-σ、SiO2-Al2O3+TOFE散点图和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这些沙丘砂与萨拉乌苏组中的河湖相、古土壤差别明显,而与现代沙丘砂一致;(4)石英砂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以及碟形坑、新月形坑、麻坑、上翻解理薄片、硅质沉淀和硅质裂纹等表面结构特征,反映其曾受持久的风力搬运作用.沉积构造、粒度、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和化学元素等多个方面具备了与现代沙丘砂类似的风成特征,证明这些沙丘砂的成因是风成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建立的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在上游来流为100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过程情况下,就初步拟定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方案之一的孤柏嘴线路3 0km隧洞工程方案,穿黄隧洞束窄河道对河段水流流态、泥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该洪水过程情况下,穿黄隧洞束窄河道对河段水沙运动特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八庙—青山金红石矿床金红石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少康  刘振山 《河南地质》1997,15(4):252-259
本文论述了金红石的地质产状,化学成分,粒度的概率分布,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特征有金红石成因,对本矿床成因研究及开发利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库车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为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沉积,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细砂岩和粉砂岩、沙漠湖相紫红色泥岩等类型的沉积,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在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红层中发育一些厚层至块状的“高能细砂岩和高能粉砂岩”,多为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它们以良好的分选性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较细的粒度、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大型交错层理的发育为特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风成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9.
合理构建PM2.5浓度预测模型是科学、准确地预测PM2.5浓度变化的关键。传统PM2.5预测EEMD-GRNN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但是存在过于关注研究数据本身而忽略其物理意义的不足。本研究基于南京市2014-2017年PM2.5浓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PM2.5浓度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大气污染因子的尺度响应,基于时间尺度重构进行EEMD-GRNN模型的改进与实证研究。南京市样本数据PM2.5浓度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天际尺度和月际尺度,从重构尺度(天际、月际)构建GRNN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PM2.5对PM10、NO2、O3、RH、MinT等因子存在多尺度响应效应,以其作为GRNN模型中的输入变量更具有时间序列上的解释意义。改进后的EEMD-GRNN模型具有更高的PM2.5浓度预测精度,MAE、MAPE、RMSE和R2分别为6.17、18.41%、8.32和0.95,而传统EEMD-GRNN模型的模型有效性检验结果分别为8.37、27.56%、11.56、0.91。对于高浓度天(PM2.5浓度大于100 μg/m3)的预测,改进模型更是全面优于传统EEMD-GRNN模型,MAPE为12.02%,相较于传统模型提高了9.03%。  相似文献   
10.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窝状洞穴以其精致的形貌和众说纷纭的成因吸引着科研人员和普通大众的兴趣。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主要产于晚白垩世丹霞组二段(锦石岩段)风成砂岩的崖壁上。本文以园区长老峰锦石岩寺和睡美人禄意堂两处蜂窝状洞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了解洞穴生长环境,定量统计分析其形态特征,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探讨洞穴形成与盐风化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蜂窝状洞穴所在的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渗透性较好;洞穴开口均向下朝向锦江,有利于来自锦江河流的湿润水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小洞内部;洞穴开口基本服从泰森多边形分布。因此,碎屑颗粒相对比较均匀的风成砂岩为丹霞山蜂窝状洞穴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基础,锦江河流为盐风化提供了必要的湿润水汽和盐分。在初始发育阶段,从岩壁上最适合盐风化作用的若干个点开始形成细小的坑洼,逐步向同层位扩张。单个小洞穴由于盐风化作用,洞穴内部风化速率大于洞穴开口边缘,导致蜂窝状洞穴内部空间扩大较快。然后,蜂窝状洞穴的发育突破纹层的限制,逐步加大、变深而呈泰森多边形规则分布。最终,随着洞穴加深,在重力、风力的影响下,蜂窝状洞穴隔壁减薄失稳,洞穴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