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书 《气象》1991,17(2):2-2
由中国气象学会第21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暴雨和强对流科学讨论会”,于1990年12月11—14日在无锡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区气象局,大专院校,水利、军队及盐业等部门的100位代表。会议共收到245篇论文,内容涉及暴雨强对流的成因、物理机制、监测手段、分析方法、数值试验、预报技术及业务系统等许多方面。 会议除大会报告和讨论外,还按专题  相似文献   

2.
马瑞隽 《气象》1985,11(8):40-40
《北方暴雨预报方法》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于5月8—12月在郑州市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80篇,大会交流了36篇。 这次大会交流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北方暴雨天气气候特征,短期预报方法;短时预报方法和暴雨系统的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等四个方面。在暴雨的天气气候方面,主要分析了北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演变过程、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和地形的作用,为建立暴雨短期和短时预报思路及方法做了必要的基础分析工作。研究表明,与我国南方强降水相比,北方强降水具有历时短、强度大、时间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地区是暴雨多发区和重灾区,深入认识该区域暴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暴雨发生机理与发展暴雨、洪水预报技术,对于我国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江中游区域暴雨从观测到资料分析、机理研究,再到数值预报与水文应用研究,重点从暴雨外场观测试验及资料反演和中尺度资料融合技术、长江中游暴雨MCS(中尺度对流系统)观测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研究和长江中游水文气象耦合的暴雨洪水预报系统四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科研业务单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制约长江中游区域暴雨研究深入与预报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通过淮河上游流域历次强降水及其致洪情况的分析,探讨强降水过程与洪水发生的规律,从而确定这一地区致洪暴雨标准,并用分区和时间滑动累加计算的方法,计算空域面雨量累加值,导出致洪暴雨指数。从天气气候普查,得出产生这一地区致洪暴雨的四个类型天气系统,从中选取各类典型致洪暴雨个例,用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释用结合的方法,建立暴雨的短期预报模式,并对洪峰涨势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气象学会(21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8年4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主任委员陈联寿,副主任委员丁一汇、唐新章主持了会议。会上就本届委员会的大部分领域如大气环流、台风、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极地气象学、强对流和超短期预报、暴雨和高原气象等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会议还对本专业委员会和各学组今后的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并作了具体部署。会议重申,21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形和拔海高度的影响,与平原相比,山区气候复杂,天气多变。因此,不论从提高天气预报(特别是降水、暴雨预报)准确率,和开发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都需要研究山区气候规律。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大推动了我国山区气候的研究。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许多省地县纷纷开展山区气候观测和山区气候调查。为了总结交流气候(包括山区气候)研究经验,中国气象学会曾几次召开大型学术交流会议,例如1980年6—7月气候专业委员会在庐山召开的气候学术会议,1980年12月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学术讨论会议,会议上山区气候都是重要内容之一,1981年10月气候专业委员会还在南京专门召开了山区气候学术讨论会议。杭州会议文集已由福建科技出版  相似文献   

7.
川东洪水和致洪暴雨分析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长江上游的川东地区洪水和致洪暴雨特点,提出了致洪暴雨的环流天气概念模型,预报致洪暴雨及洪水等级。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气象学会天气专业委员会、数值预报和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于去年9月对1990年7月5-6日、8月1-13日甘肃东部与陕西西部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8月6—7日河西走廊中部到东部的中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召开了分析研讨会。在分析研讨中,开展了能量位涡、相当能量位涡、熵平衡的能量水平分布以及子午  相似文献   

9.
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暴雨科学与预报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其中,暴雨机理研究成果从重要天气系统、中国主要区域的暴雨、台风暴雨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而暴雨预报技术研发与应用则从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和暴雨预报客观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96·4”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找出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水汽、热力、动力等物理量与暴雨的对应关系,为今后暴雨天气的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分析了1994年汛期5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雨量数值预报结果,简要阐述了产生暴雨天气的天气背影并把该数值预报结果与日本人的同类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本系统对暴雨折预报结果明显优于日本的数值预报结果,从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本系统无论是对暴雨范围的预报,还是对暴雨雨量的预报,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2.
密云水库流域性暴雨的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密云水库流域性暴雨的预报,着眼于影响暴雨的天气系统,从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入手,试验制作了密云水库流域性暴雨预报方法。通过整理1970-1993年24年间水库流域内20个水文站雨量资料,分析45个暴雨天气样本与历史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关系,筛选出预报指标和预报因子,使用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方法,根据天气环流形势的分型,分别组建了6、7、8月每个月份的未来24小时暴雨天气预报方程。预报检验表明该预报方法是可信的,同时也表明客观划分环流型、筛选预报因子、恰当确定暴雨标准等是预报方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数值预报产品在2002年汛期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周雨华  毛亮  何正阳  姚蓉  居晶琳 《气象》2003,29(11):41-44
为了解数值预报产品在暴雨预报中的作用,总结了欧洲中心、华盛顿、日本及中央气象台天气在线网站德国数值预报模式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产品和降水预报产品在湖南省2002年几次典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在2002年湖南省中短期暴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暴雨是影响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暴雨预报既是业务中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本文论述了目前中央气象台的暴雨预报业务已经由基于天气学、统计学等在天气图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外推的传统预报向基于数值预报的现代天气预报发展,强调了暴雨预报的科学问题是从预报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参考文献中找出来的,突出了预报员是暴雨科学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参与者,阐明了预报与服务工作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中央气象台和中国气象局暴雨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暴雨预报、研究和我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暴雨等灾害天气的预报是以服务人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终目标。并从预报员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多源观测资料应用、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及订正能力的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中期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与历史上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个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用建立暴雨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及数理统计与天气学相结合的方法,用相似分析原理和预报指标判别规则,作出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期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6.
暴雨是我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奉更对我省2005年8月12—14日出现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及其反演资料、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几个方面分析此次区域性暴雨、大暴雨的成因及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预报此类暴雨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全国暴雨研究学术交流会于1992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内容涉及到暴雨的气候背景,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特征,暴雨的成因和诊断分析,卫星云图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暴雨的数值试验以及暴雨预报的检验、灾情的评估等。以1991年初夏江淮特大洪涝作为重点讨论的个例。  相似文献   

18.
冯新  施望芝 《湖北气象》2005,24(3):21-2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5年4月30至5月1日发生在湖北省内的一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发生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产生暴雨天气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并对产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结构的特征值进行了剖析,加深了对此次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做出初步的分析,为今后做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暴雨预报是中期天气预报中的难点。由于较强的暴雨可以造成大范围的严重洪水灾害.因而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根据“三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高低空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与产生大暴雨的关系.采用完全预报方法的思路,首先对辽宁大暴雨过程有利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客观分析,选择物理意义明确的定量预报因子.然后利用T63数值预报产品制作了暴雨中期诊断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20.
崔粉娥  王勇  李慧君 《气象科技》2013,41(4):696-702
2010年8月4-5日和2010年8月21-22日两次天气过程都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产生的沿海大暴雨天气,利用多种资料,重点针对基层气象台(站)常用的几家数值模式产品,对两次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降水量要素等方面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家数值模式产品对暴雨定量预报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降雨量级普遍偏小,对强降水中心的预报稳定性较差;在降水量级上,EC模式预报较准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产生暴雨天气影响系统位置和强度的预报,不同的数值模式有所差异;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报,T639模式和EC模式各时效预报脊点位置跟实况场一致,但强度较实况偏弱;但对高空槽和切变线的预报跟实况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暴雨预报中需要在参考数值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强对流工具、实况加密资料、物理量场、相似个例和经验外推等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暴雨站点预报准确率,从而提升灾害性天气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