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9608号台风低压外围暴雨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省西南部的特大暴雨是在没有西风槽直接作用下出台风外围的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云团发生在高能不稳定的弱斜压环境条件下,由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急流非地转重力波不稳定触发发展。暴雨区上空与东北地区西风槽之间有一水平尺度近1000km的垂直环流圈。Q矢量锋生函数计算分析表明,该环流圈形成了暴雨与东北远距离的西风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水汽图分析表明,东北部的高纬小槽东南  相似文献   

2.
解以扬  徐祥德 《气象》1993,19(12):9-12
研究了台风暴雨次天气,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数值试验表明,台风外围环流与中纬系统相互作用可促发局地次天气尺度、中尺度系统的新生扰动、造成非均匀分布的台风暴雨动云团及雨,且一大地形强迫效应在暴雨系统形成中亦起重要作用。台风环流与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可促发中尺度扰动,并以类似重力波特征的波列路径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台风内核与外围加热对其强度突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准动量无辐散模式,考虑非绝热加热过程,探讨了加热、惯性稳定度、层结稳定度以及非热成风等物理因子对台风中的重力惯性波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而把台风内核与外围的加热过程加以区别,指出要引起内核强度突变不仅要有非线性动力过程,而且要有非线性加热过程;而要引起外围强度突变则要有非线性动力过程以及定常的加热过程。  相似文献   

4.
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在广东省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细致研究其多尺度能量分布及转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防御类似的台风灾害。运用WRF模式对台风“海高斯”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Barnes滤波方法将模拟结果分离为大尺度背景场(> 2 000 km)、α中尺度系统(200~2 000 km)、β中小尺度系统(<200 km)等三个尺度分量,分别计算三个尺度动能、有效位能的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台风“海高斯”活跃期内,大尺度背景场动能先增加后稳定,α中尺度动能先增加后减少,β中小尺度动能变化不明显。动能的主要来源是有效位能的转化及气压梯度力做功,主要去向是水平输送及跨尺度转化。三种尺度动能主要分布于对流层低层。(2)大尺度背景场有效位能有两次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有效位能先增加后减少。有效位能的主要来源是非绝热加热,主要去向是转化为动能和水平输送及跨尺度转化。三种尺度有效位能主要分布于对流层高层。(3)台风“海高斯”能量转化区域主要为距台风中心200 km以内台风眼壁及中心密集云盖区域对流层上层、距台风中心200—700 km台风外围区域对流层上层、...  相似文献   

5.
爆发性发展台风合成环境场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寿绍文  姚秀萍 《大气科学》1995,19(4):487-493
本文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5个台风的平缓演变阶段和爆发性发展阶段的环境场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爆发性发展时,副热带高压及其反气旋环流增强,台风东部低层风速加大,高空有东风扰动叠加,低空辐合和高层辐散增强,低层水汽能量辐合及台风外围对流性不稳定性增大,低空垂直环流发展。以上因子导致积云对流发展。在弱垂直切变环境下,通过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机制,使台风中心气压急剧下降,气旋性环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台风的爆发性发展。这说明台风爆发性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和积云对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台风区和外围暴雨区的旋转风,散度风动能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完全的散度风(VD)和旋转风(VR)动能收支方程对8116台风和8407台风以及8116台风与其外围暴雨区的关系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台风区的有效位能通过散度风动能(KD)转换为旋转风动能(KR),台风向区域外部输出功能,在暴雨区上空通过涡度,散度场相互作用的转换机制由KR向KD转换,散度风加大触发对流发展产生暴雨,这可能是台风与其外围暴雨联系的一种能量过程。  相似文献   

7.
台风内核与外围的强度突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观测事实表明,台风内核与外围的强度变化存在同步和不同步的复杂现象。为了研究这种现象,本文采用一个近似的控制方程组,应用尺度分析方法和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定性地讨论了物理因子对内核与外围环流突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台风"芭玛"在北部湾近海突然加强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芭玛"突然加强过程中其内部暖心结构有显著变化;弱冷空气被不断从台风环流外围卷入到台风低层内部,抬升暖湿气流促进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台风"芭玛"在其突然加强过程中存在环流重组情况,其环流内圈包括极大风速等的分布不断对称化发展,并将其外围的螺旋云系进行重新整合,将外围周边的对流云团发展释放的能量不断卷入到台风环流中,同时将外围松散正涡度重新组织到台风内部;综合因子叠加作用使得台风"芭玛"在近海突然加强。  相似文献   

9.
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度动能与中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平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k的增大可能与天气尺度动能转换成中尺度扰动引起暴雨的发展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地面中—β尺度强锋区激发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0012号台风(派比安)外围影响,2000年8月30日02时至31日08时,在江苏省东北部发生了一次具有局域性、突发性、高强度、超历史、灾情重等特征的特大暴雨,分析研究发现,在台风外围第二象限,江苏东北部地面存在中-β尺度的能量锋区,此能量锋区是构成产生、维持特大暴雨的中-β尺度的天气系统。利用锋生函数对此能量锋区的发生发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变形项起了决定性作用,辐合项也有较明显的贡献,非绝热加热在锋生初期有作用,但对锋区的维持,其贡献并不明显,进一步用二维中尺度方程对锋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能量锋附近驱动产生了涡旋,在涡旋上升支,将高能区的暖湿空气向上输送而成云致雨,在涡旋下沉支,通过下沉气流使雨迅速下落,同时拖曳冷空气使地面降温,使得锋区维持和加强,致使雨强增幅,综合分析表明,中-β尺度能量锋区形成以后,通过锋区附近的中-β尺度的辐合线,中低压,中高压以及锋区附近驱动的扰动涡旋等中-β尺度的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次江苏省东北部高强度的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值预报的结果作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统计预报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台风位置以北的27个网格点上的数值预报位势高度和一些持续性因子作为预报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初始时刻后各时段内的台风位移和台风数值预报位移误差订正量的回归方程。但由于样本较少(仅84个样本),预告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文献[1]的继续。采用轴对称的动力方程组对台风中层对流层和边界层两个区域求得解析解,利用得到的结果讨论了台风形成和维持的动力机制;在边界层采用海气耦合方程组计算发现,高海温中心区有利于台风边界层低压扰动的加深。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Multiple Linear Interdependent Models (MLIM) were applied to typhoon data from Fujian, China, over the period 1954–1984. An MLIM was established for diagnosing the losses in typhoon disaster. The MLIM was then applied to prognosing the typhoon track, intensity and wind-speed simultaneously, in 24 h, 48 h and 72 h, respectively. The MLIM can include any number of simul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s. The MLIM will denote systems of linear equations involving several inter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ults of diagnosing the losses in typhoon disaster and prognosing the four main parameters of typhoon are better than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MR) with the same exogenous variables. Received July 9, 1996 Revised May 6, 1997  相似文献   

14.
Criteria of the free meandering tracks of typho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genera! solutions of typhoon motion equ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andering motion of a typhoon i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al force, the initial speed of the typhoon and the average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of the typhoon volume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ield.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under specified circumstances, the meandering may be caused only by the typhoon's internal force. Finally two examples of fitting calculation are given for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15.
多层加权平均引导台风路径预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较多实例的计算分析,建立了应用地面—500 hPa和地面—300 hPa气压加权引导气流的台风路径预报方程。预报试验表明,它们对中、低纬度台风移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对这一方法的依据和预报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Criteria of the free meandering tracks of typho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general solutions of typhoon motion equ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andering motion of a typhoon i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al force, the initial speed of the typhoon and the average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of the typhoon volume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ield.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under specified circumstances, the meandering may be caused only by the typhoon’s internal force. Finally two examples of fitting calculation are given for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实际预报工作中,台风主观预报和模式风场客观预报不一致的问题,基于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资料、实时台风主观预报资料,采用一种考虑下垫面作用的动力解释应用方法 TCwind,得到了能较合理描述台风风场的数学方程组,结合网格预报技术,进行台风主观预报和模式风场的主客观融合,实现了台风风场预报的订正,能为网格预报提供有效辅助。以实时台风主观预报为评判标准,检验评估了2018—2019年西北太平洋所有台风的融合订正效果,发现订正后的台风风场中心能较准确地向主观路径预报调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相较模式显著增强,趋近主观强度预报;台风环流风速比模式原始风速增大,风场结构分布相比模式原始风场也更合理。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导出一个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方程中包括了非绝热加热、温度场分布、地形与摩擦等各种可能影响台风移动的强迫因子。对非绝热加热与水平温度分布的作用所作分析表明,非轴对称的非绝热引导作用可使台风加速、减速或转向运动;温度场上的冷区对台风有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台风的增强过程与气旋性涡度的急剧发展相伴。使用滑动平均的空间滤波方法对WRF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尺度分离, 进而诊断分析台风SANBA突然增强过程中垂直涡度及环流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台风突然增强的过程中, 眼壁区上升速度增大, 暖心结构增强, 同时垂直涡度迅速增强。当SANBA从热带风暴发展为强热带风暴时, 对流层低层辐散辐合及垂直速度分布的不均匀对台风涡旋结构的增强强度相当, 在台风内部以增强区域为主同时与减弱区域交错分布; 当SANBA发展增强为强台风时, 对流层低层的散度项与倾斜项在台风中心附近均表现为强的正中心, 台风低层径向入流的增强导致低层辐合加强对台风的增强起到主要作用。台风中心区域平均环流强度随台风的不断增强而不断增大, 且从900 hPa高度不断向高层发展, 其中环流方程中的EED/EET项的发展变化可以表征台风发展初期散度项和倾斜项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20.
A basic equation governing the movement of a typhoon has been derived based on the system of primitive equations of motion in the atmosphere. The role of several forcing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deviation of the typhoon from the steering current have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 What is presented in Part Ⅰ 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diabatic heating and the horizont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accelerations of a typhoon caused by diabatic heating and temperature advection coincid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volume-averaged "diabatic steering velocity" QV and the "steering velocity of temperature advection" ATV (V is the air velocity,Q the diabatic heating rate and AT the temperature advection ), respectively. The precipitation (or condensation heating) on the right (left) side of a typhoon will accelerate (decelerate) the typhoon.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front (rear ) of the typhoon will turn it to the left (right) of its ordainal path. A typhoon will speed up (slow down) when it moves towards a region of cold (warm) 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