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和弱酸去钙法, 对菲律宾蛤仔、文蛤、厚壳贻贝、泥蚶、缢蛏5种习见海洋经济贝类贝壳的断面微观结构、物相组成、有机基质和蛋白质含量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5种贝壳的微观结构主要包含棱柱层和珍珠层; 棱柱层晶体结构有斜棱柱层、球棱柱层、棱柱层、均质层和交错板状层5种类型, 其中缢蛏只有斜棱柱层, 而泥蚶除球棱柱层外, 其他4种晶体类型均存在, 此复杂结构可能与其贝壳强度大有关; 珍珠层晶体结构有珍珠层和肌棱柱层2种类型, 其中厚壳贻贝的珍珠层呈典型的“砖-泥”结构, 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其余4种贝壳珍珠层均由不规则块状结构组成。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 菲律宾蛤仔、文蛤、缢蛏和泥蚶4种贝壳都属于文石质壳体, 无机相几乎由文石组成, 而厚壳贻贝属于混合质壳体, 无机相由文石和方解石组成; 贝壳化学成分分析显示, 5种贝壳有机质含量均为3%左右, 而总蛋白含量占有机质的2.98%~7.21%, 其中可溶性蛋白是不可溶蛋白含量的5.55~20.31倍。上述结果为贝壳形成机理的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四种滤食性贝类滤食器官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4种滤食性养殖贝类的滤食器官鳃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1、4种贝类的鳃纤毛是极其发达的,鳃丝内侧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2、海湾扇贝、栉孔扇贝鳃丝的侧纤毛不如太平洋牡蛎和菲律宾蛤仔的发达,太平洋牡蛎鳃丝内侧纤毛很发达;3、4种贝类鳃丝之间的距离都大于20μm,鳃丝间距排序为菲律宾蛤仔<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从电镜观察的结果看,贝类的取食与鳃的结构及鳃丝上纤毛的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产于烟台的5种海产经济动物对Cr的富集存在明显差异。底栖的滤食性贝类(紫贻贝M.edulis、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ensis)的富集量远远超过自游泳的种类(中华马鲛Scomberomorussinensis,长额七腕虾Heptacarpuspandaloides)。紫贻贝为理想的海洋重金属Cr污染的指示动物.烟台海域各海区紫贻贝体内Cr含量最高,向边远海区逐渐降低。5种海产动物体内Cr的含量均在食品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共9种贝类计29份样品,检测其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以及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结果表明,瑞安毛蚶、瑞安栉孔扇贝中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嵊泗文蛤、毛蚶和乐清牡蛎中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牡蛎对汞、铜、锌、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5.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参与机体重金属解毒和金属元素代谢等生理过程。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金属硫蛋白(RpMT)的全长cDNA序列。RpMT的cDNA全长为570bp,编码75个氨基酸,包含15个MT所特有的Cys-Xn-Cys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两种壳色菲律宾蛤仔(白蛤和斑马蛤)RpMT基因在Cd2+暴露后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Cd2+急性和亚慢性暴露均可导致两种壳色蛤仔消化腺和鳃组织RpMT基因表达量的显著上调;暴露后两种壳色蛤仔鳃组织RpMT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幅度均高于消化腺组织,且以白蛤鳃组织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幅度较高。上述结果表明,RpMT可能在菲律宾蛤仔抵御Cd2+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华贵栉孔扇贝壳色和闭壳肌颜色具有多态性,其中贝壳的桔黄色表型和闭壳肌的黄色表型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选择育种中的重要目标性状,对这些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可为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自交、正反杂交和卡方检验方法对华贵栉孔扇贝的桔黄色与枣褐色等2个壳色和黄色与白色等2个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贵栉孔扇贝贝壳颜色和闭壳肌颜色均属质量性状,受基因控制,可以遗传,不受环境影响;贝壳桔黄色表型对枣褐色表型为显性;闭壳肌白色表型对黄色表型为显性;壳色和闭壳肌颜色为两个互不连锁的独立性状,在后代遗传过程中可以自由组合,独立遗传,不受母性影响;枣褐色贝壳或黄色闭壳肌个体均为隐性纯合体,其后代性状均与亲代相同;由于不能确定桔黄色贝壳或白色闭壳肌个体属于显性纯合还是杂合,显性纯合家系的获得必须通过建立家系并繁育2代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华贵栉孔扇贝主要经济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闭壳肌是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 (Reeve)的产品形式,它的大小成为选择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性状,由于其不易测性给选育工作带来困难.采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来了解各经济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与闭壳肌重的关联度最大的性状作为选育目标性状是本研究的目的.随机挑取同一养殖群体中的152只1龄华贵栉孔扇贝,对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活体重、软体部重和闭壳肌重等7个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闭壳肌重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计算出对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7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712),其次是壳宽(0.394),其它经济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是通过软体部重、壳宽来间接实现的;决定系数分析表明其结果与通径分析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壳高和铰合线长,建立了壳长、壳宽、活体重和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回归方程:Y=-4.403+0.032X1+0.243X2-0.035X3+0.228X4,R2=0.856.本研究为华贵栉孔扇贝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 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 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 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 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 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 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 而熟贝肉中, 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 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栉孔扇贝干贝氨基酸含量较高,次于虾夷扇贝,高于海湾扇贝。其氨基酸的含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在软体部中以闭壳肌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闭壳肌的平滑肌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横纹肌。从分析栉孔扇贝的17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栉孔扇贝外套膜和内脏块均含有相当量的氨基酸,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几种生化信号物质对双壳类催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个体注射的方法,研究不同的信号物质(五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Υ-氨基丁酸GABA、溴化乙酰胆碱)对双壳类催产的效应。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六种物质中,只有五羟色胺能有效地诱导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贻贝的精卵排放。五羟色胺作用的有效浓度范围为10^-3 ̄10^-7mol/L,最佳作用浓度为10^-4mol/L。五羟色胺诱导的精卵排放具有作用潜伏期短(绝大部分在30min以内)、同步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期构建的短蛸(Octopus ocellatus)c DNA文库中克隆获得了一个短蛸酪氨酸蛋白激酶(Oo Btk)基因的c DNA全长,其c DNA全长1191 bp,包括5’非编码区(UTR)259 bp,3’UTR 227 bp,开放阅读框(ORF)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预测理论等电点为8.50,分子量为27.7 k D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在健康短蛸的不同组织以及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血细胞中Oo Btk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Oo Btk在肌肉、外套膜、鳃、鳃心、系统心脏、肝胰脏、肾囊、胃、性腺和血细胞等各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脏的表达量最高;短蛸经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Oo Btk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呈现出了明显的被诱导表达趋势,在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6 h表达即增强,并分别在鳗弧菌刺激后48 h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12 h达到最高。Oo Btk参与短蛸对于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的应答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厚壳贻贝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自然环境中栖息范围不甚明确。本文于2014年7月间利用水下摄像的手段,调查和分析了渔山列岛不同断面上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渔山列岛潮下带5条断面的生态类型差异显著,不同断面栖息的优势种也不相同;断面间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均值为37.04~185.80 ind/m2,其中断面A的栖息密度最低,断面E的栖息密度最高,断面C和断面D的栖息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调查样方内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从0~388.89 ind/m2不等;厚壳贻贝主要分布在水深3~9 m的水层中,其中以水深5~8 m的水层中最为密集,约占总栖息密度的90%以上;在水深8 m的区带上,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为160.19 ind/m2,当水深小于1 m和大于11 m时,厚壳贻贝分布极少;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厚壳贻贝栖息密度在不同断面(F=57.011,P<0.01)和不同水层(F=66.495,P<0.01)中的差异均极显著,断面和水层的交互作用(F=10.483,P<0.01)对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也有极显著差异;经检验,厚壳贻贝栖息密度(A)的自然分布与水深(D)呈正态分布,可以用高斯方程拟合,R2的取值范围为0.8753~0.9997;利用聚类分析发现,调查样方被明显的分为3组,体现了水深在厚壳贻贝自然分布中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 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 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 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ITS rDNA高通量测序解析养殖厚壳贻贝各组织及所处海水环境的真菌群落丰度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养殖区内和边缘海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外围海域; 从贻贝养殖区和组织中共获得1 409个OTUs, 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在海水真菌群落为优势纲; 而在贻贝组织中, 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 足20.13%、肾脏14.7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鳃2.89%、后闭壳肌1.92%、血淋巴1.36%)、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性腺3.59%、足1.57%)和伞菌纲(Agaricomycetes, 性腺3.09%、消化腺2.71%、鳃2.50%)占据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壳贻贝和海水间真菌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 Bray-Curtis相似距离分析显示贻贝真菌群落与养殖区内海水更为相似, 而与边缘和外围海水差距较大。厚壳贻贝不同组织间、不同区域海水间的Beta多样性差异主要来自物种替换; 贻贝与海水间真菌Beta多样性的差异主要来自丰富度差异。综上所述, 厚壳贻贝体内真菌具有组织差异性, 并且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区海水的真菌群落。研究结果将为贝类真菌资源、贝类-真菌相互作用及生态影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厚壳贻贝Hox基因家族的定位、进化以及在不同成体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基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分析厚壳贻贝Hox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以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11条Hox基因序列,并分别命名为Hox1-5、Antp、Lox2、Lox4、Lox5、Post1、Post2。对11条Hox序列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最长的是编码703个氨基酸的Hox2,最短的是编码190个氨基酸Post2,等电点5.11~10.22,且不均等分布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除Post1基因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发现,其余10个基因亚细胞均定位在细胞核内。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使用厚壳贻贝中鉴定出的101条氨基酸序列进行建树,聚类的结果倾向于四类,而从已鉴定的厚壳贻贝11个基因结合软体动物Hox建树结果分析, Post1和Post2聚为一支, Hox4、Antp、Lox5、Lox2和Lox4聚为一个大类,Hox1、Hox2和Hox3各自聚为一类Hox,此外,Hox5单独聚为一类。厚壳贻贝不同组织的qRT-PCR结...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BI-1基因(Cf BI-1)c DNA全长序列,长度957bp,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48bp和195bp,开放阅读框为714bp,预测编码一个含有23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k Da;结构预测显示,Cf BI-1蛋白包含6个跨膜结构域。同源和分子进化聚类分析显示,Cf BI-1蛋白序列与其他一些物种中的BI-1蛋白序列相似性很高,表明BI-1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Cf BI-1 m RNA在栉孔扇贝正常组织中和在干露、脂多糖以及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刺激之后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f BI-1在栉孔扇贝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最高,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干露和病毒刺激以后,Cf BI-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都有显著上调(P0.05),表明Cf BI-1基因可能参与了干露刺激和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应激响应及其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Cf BI-1基因在栉孔扇贝细胞凋亡调控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可为栉孔扇贝凋亡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黄壳色作为选育指标构建了黄壳家系,对其4个生长性状和黄壳色性状分离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测定了黄壳家系中黄壳、褐壳色个体不同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C)。结果发现:黄壳色性状能遗传并发生分离,其分离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褐壳色亲本不会产生黄壳色子代,推测褐壳色是纯合子;第一代黄壳家系5、7月龄贝仅壳宽值显著小于褐壳家系(P0.05),壳高、壳长、总质量差异不显著, 11月龄贝仅壳长和壳宽值显著小于褐壳家系, 14、20月龄贝的壳高、壳长、壳宽、总质量这4个生长性状均极显著小于褐壳家系(P0.01);在第一代6个黄壳家系内,黄壳、褐壳色个体的4个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黄壳色贝在足、心、性腺中的TAC显著低于褐壳色贝(P0.05);在鳃、闭壳肌、消化腺组织中TAC高于褐壳色贝,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等方法探讨了合浦珠母贝贝壳珍珠层EDTA可溶性基质蛋白(ESM)对无定形碳酸钙(ACC)晶型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合浦珠母贝贝壳珍珠层ESM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能够显著抑制ACC的转化,并减少最终诱导形成的方解石中的镁离子含量。同时,珍珠层ESM具有调节方解石晶体晶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的滥用是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及食品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贻贝体内含有丰富的附生菌群,但目前尚不清楚贻贝附生菌群在抗生素残留背景下的动态变化和耐受性特征。为此进行了厚壳贻贝中抗生素耐受细菌多样性研究。将厚壳贻贝暴露于含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养殖水体中,之后采用超声法获取含贻贝软体部组织表面附着菌群的超声液,经Zobell 2216E液体培养基培养后,将组织超声液和培养液一并经16S rDNA高通量测序来分析厚壳贻贝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后获得的微生物主要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多重抗生素的处理可以显著下降贻贝体内微生物的OTU数,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经264h恢复养殖后,在门水平上观察到贻贝体内微生物群落可以恢复重建,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韧性。研究结果将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宿主相关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及特殊抗性微生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企鹅珍珠贝贝壳内表面珍珠质层不同区域颜色差异形成的原因,选取9个生物矿化相关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对其在外套膜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贝壳珍珠质层不同区域的内表面及纵断面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表明:有8个矿化基因在企鹅珍珠贝外套膜远端膜区和中央膜区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