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工增雨作业防雹点大多建在地理位置相对较高、视野较开阔的山顶或山坡上,这样的地理位置往往是雷电袭击的主要目标。因此,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发生雷击事故的概率很高,并有部分人工增雨作业点发生过雷击事故。故而,在人工增雨作业防雹点安装防雷设施,有效保护作业人员、弹药、通讯设施等的安全十分必要。一、防直击雷装置安装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防雷设施的设计安装,应按照“全面考虑,重点突出”的原则进行。防直击雷是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保护建筑物设计安装的,重点是弹药库。文献[1]规定,弹药库的防雷应按“二类建筑”设计,即在屋…  相似文献   

2.
刘建粤  王仁珍  顾欣 《贵州气象》2012,36(Z1):25-27
运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对贵州剑河县烟花爆竹储存仓库进行雷电风险评估,计算出该仓库高于风险容许值,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防雷保护.在采用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着重考虑雷击电磁脉冲对仓库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影响,提出采用屏蔽、共用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加装浪涌保护器等综合技术.实施该方案可使建筑物的雷击损害降到最低程度,为仓库监控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简述某炸药仓库的雷击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某炸药仓库提供的设计资料和现场勘察得出的有关数据,对其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从评估结果中分析出该炸药仓库存在的防雷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2007年在某县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发生雷击事故后,及时对平塘县各作业点进行防雷隐患排查,并于2008年3月底完成了各作业点整改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中,作业参数的选择和催化区的分布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梯度输送理论,计算了人工增雨作业中单发和多发炮弹AgI最大扩散半径和时间。以不同AgI浓度阈值模拟分析了湍流扩散系数、方位角、仰角和风速对人工增雨炮弹催化区的影响,依据等角度作业思路,提出了高炮人工增雨迎风半圆多轮作业方案。  相似文献   

6.
依据防雷技术规范GB 50057-1994和GB 50343-2004等所提出的建筑物遭受雷击风险的种类和评估方法,结合洛阳市防雷业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洛阳市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系统.系统建立在数字模型基础上,可实现计算机处理,输入相关资料后,可自动生成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相似文献   

7.
利用雷达资料量化人工增雨作业参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利用多普勒雷达的VIL(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ETP(回波顶)产品,确定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发射时间,根据以往人工增雨作业的经验,建立适合当地数学模式,定量计算作业中发射的炮弹用弹量、方位角及发射仰角。并通过2005年2月17日的人工增雨作业检测计算参数的可用性,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式可以实现人工增雨作业定量化,且作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专用弹药分级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河南省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全省共有人工影响天气专用37高炮297门、车载式火箭发射架287台,地面作业控制面积已达全省总面积的40%。为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用高炮弹和火箭弹的购置、存储、运输、使用和调配等工作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作业人员、作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23日故宫博物院锡庆门、箭亭等5个场所遭雷击.利用该日常规天气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次雷击事件的天气背景和雷击时段大气电场、闪电分布的相关特征;根据雷击现场调查,分析了故宫遭雷击的具体原因和防雷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整改建议;提出了采取小范围雷电监测预警措施,进行故宫精细化雷电监测预警,改善故宫防雷现状.相关结论可以为文物古建场所的雷电监测预警以及防雷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炮、火箭人影催化作业云层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碘化银的成核机理、高炮火箭撒播特点以及对不同类型云的特征分析,确定了使用高炮、火箭进行人影作业时云顶温度和人工增雨炮弹炸点及火箭播撒催化起点的温度:作业催化云层的云顶温度应处于-10~-24℃,最适宜为-15~-20℃;对层状云进行播撒催化,人工增雨炮弹炸点的高度应在-10~-15℃温度层,用火箭进行播撒作业时,起始播撒点的高度应确定在-10℃温度层;对积状云进行催化作业,人工增雨炮弹炸点的高度应选在-4~-10℃温度层,火箭起始播撒点的高度应确定在-4℃温度层.  相似文献   

1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雷击风险的计算方法有人工计算、Excel表格计算和软件计算3种。选取石嘴山一油库为案例,依据风险管理标准(GB/T 21714.2 -2015),分别采用人工、Excel和软件方法,计算该油库雷电风险总量和风险分量。计算结果显示,软件计算风险总值相对人工计算值总是偏高,特别是对于易燃易爆场所,比人工计算、Excel计算值高20~30倍;人工方法、Excel方法风险总值计算结果较为一致。造成差别的原因是,人工计算主观性大,不同的评估人员在风险分量的选取及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容易忽略部分风险分量,从而造成风险总量的减少。在风险分量的组成上,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人工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软件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江苏洋口港区雷电特性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洋口港区所在的江苏如东县地面观测站1959—2009年的雷暴日资料和洋口港区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闪电定位数据,对港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洋口港区雷电发生的规律:闪电集中在6—8月份,港区陆地的闪电密度高于水域,而海上的闪电强度高于陆地。并通过计算气象指标、地物环境指标、承灾体的风险指标和建筑物的防护指标,对洋口港区人工岛进行雷击风险计算和雷击风险区等级划分,得出人工岛干散货及杂货作业区为高风险区,液体散货罐区和LNG接收站区域为中等风险区,公共设施区为低风险区,整个人工岛的雷击风险综合等级为中等。  相似文献   

13.
鹤壁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鹤壁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地质灾害的天气条件,采用5日滚动累加法,判定地质灾害降水类型,提出当日强降水型和前期强降水型与鹤壁市地质灾害的关系;集本地人工神经网络降水量预报和上级指导产品做诱发地质灾害的短期降水预报,并利用卫星云图、雷达、闪电定位仪等探测手段建立鹤壁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汾河流域40a气象、水文资料的分析,结合现阶段人工增雨技术的研究,以增加水库蓄水量为目的,设计科学可行的人工增雨方案,并对可能的投入和预期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为通过人工增雨增加水库蓄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郭凤霞  吴鑫  梁梦雪  江涛  陆干沂 《大气科学》2015,39(6):1204-1214
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和固、液态降水的关系,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设置敏感性试验组,模拟了一次雷暴过程,分析雷暴中闪电和降水的特征,以及闪电和固、液态降水对垂直风速的依赖关系,探讨闪电与固、液态降水的时空分布关系和单次闪电表征的降水量(RPF:rainyields per flash)。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中,液态降水占主要部分,但固态降水比液态降水对于垂直风速的依赖性更强。随着对流的增强,固态降水在总降水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首次放电时间不断提前,闪电峰值落后垂直风速峰值,总闪数一开始随对流的增强而增加,对流一旦增强到一定程度,总闪数则逐渐减小。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均随着对流的增强而不断提前,而液态降水出现时间和峰值时间均提前于固态降水。雷暴云首次放电的时间滞后于液态降水,而闪电峰值提前固态降水峰值或与固态降水峰值同时产生。雷暴云中的放电活动集中在强降水区域前缘的较弱降水区,强降水区对应的闪电较少,对流的增强会使降水区域面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加。由于液态降水总量远大于固态降水总量,固、液态RPF的数值相差达到一个量级,但单位时间内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增加的速率相近。在单位时间内闪电次数越多,RPF则越小,而固态RPF和闪电次数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好于液态RPF,所以利用固态降水可以更好地预报闪电。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闪电和降水的关系,并可为闪电预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常规观测站24 h的降水资料,对邵阳地区2008-2010年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邵阳地区闪电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邵阳地区闪电多以负地闪为主,地闪频次的最大值中心位于东北部,呈东北-西南减少的趋势;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闪电集中发生在13-19时;有闪电时,降水量不超过1 mm和10 mm的降水个例分别为29.63 %,76.30%;无闪电时,其值分别为69.44 %,96.30 %;超过20 mm的降水大多伴随有闪电,无闪电时发生概率极小;地闪频次与闪电对流降水的拟合系数优于其与所有降水的拟合系数,且随着统计尺度的增大,地闪与闪电对流降水的相关性变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6-2020年粤港澳闪电定位数据和广东86个国家地面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广东地闪频次和地闪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闪与降水量、强降水频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逐月地闪频次与降水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在6和8月,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95.日变化中,地闪频次高值集中在12:00-20:0...  相似文献   

18.
雷暴云中闪电放电条件下的雨滴增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葛正谟  董万胜 《高原气象》1996,15(2):212-220
从考虑雷暴云中电场力作用的水滴运动方程出发,利用球的正面阻力系数ψ和雷诺数Re的实验关系,计算出水滴在外力作用下的瞬时运动速度,从而计算出环境电场作周期性变化时水滴增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4—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闪电定位仪监测的雷电及CLDAS逐日降水数据,确定干雷电期间降水阈值并筛选干雷电监测数据,分析干雷电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防范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CLDAS降水与气象站点降水的误差较小,有较高的适用性,可以满足干雷电的分析需求。大兴安岭地区的年平均雷电次数为36013.4次,以负地闪为主,年平均雷电日数为110.4 d,其中有42.3%的雷电发生时的日降水量小于5 mm,宜作为该地区干雷电发生时的降水阈值。以此阈值筛选,大兴安岭地区年平均干雷电发生15229.8次,每年7月年平均干雷电出现次数最多,干雷电的雷电流绝对强度在5月和9月较强。该地区林业局中,永安山东部、满归南部、阿龙山东部、汗马自然保护区北部、甘河东部、阿里河西部、吉文北部、大杨树东南部、巴林南部、南木、绰尔东部等地的年平均干雷电次数达到0.4次/km2,且雷电流绝对强度也普遍偏强,是大兴安岭干雷电的高发区域,应加强上述地区干雷电的日常监测和雷击火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20.
慕建利  李泽椿  谌芸 《气象》2012,38(1):56-65
利用2007年8月8日18时至9日02时发生在陕西关中强暴雨期间的地闪、卫星TBB、雷达回波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强降水的关系。地闪活动特征分析显示,暴雨过程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为总地闪的97.7%。负闪频数和总闪频数的逐时演变趋势完全一致且呈现两峰一谷的趋势,正闪频数的变化呈现三峰两谷的趋势,但是正闪频数最大值与总闪、负闪频数峰值时间一致。负闪活跃期正负闪6 min演变均表现为多峰结构,正闪的波峰提前于负闪的波峰12 min。负闪频数变化和MCS、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对比分析表明,负闪发生区是未来对流云团和对流发展加强区,负闪频数密集区位于对流云团前部TBB等值线密集区,负闪频数的急剧增加意味着未来对流系统的猛烈发展;负闪主要出现在回波强度大于40 dBz的区域,正闪则落到强回波中心两侧30~40 dBz的回波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加强期,负闪密集区位于回波单体的前沿,中尺度系统发展稳定少动期,负闪大部分集中在各对流单体的强回波中心附近。对比分析地闪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可见,地闪的发生和急剧增加对暴雨发生和发展加强有很好指示意义,初闪的发生提前于强降水发生,地闪急剧增加与降水强度猛增密切关联,负地闪发生密集区是未来强降水发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