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正贤 《地理教学》2007,(10):17-18
新课导人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设情景的作用。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的教学为例,谈谈新课导人的几种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曙 《地理教学》2014,(12):17-18
当前的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研究主要强调的是“讲”,但对同为重要环节的“听”却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其实,“听”在演讲的六个环节(听、写、讲、演、答、辩)中居首位,是先行的。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也蕴含了技巧。课堂教学练习中的倾听与赛场上的倾听无疑是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的“倾听”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沈朝伟 《地理教学》2012,(23):20-21,14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高效的地理课堂也必定有一条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它是教师在反复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教学好像“顺藤摸瓜”,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和实施者,应在备课时预没、编写一根思维之“藤”(教学主线),并以此流程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4.
黄继良 《地理教学》2004,(11):41-42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像写文章一样包括导入、中心和结尾三个部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做到提纲挚领,应该说并不难,以前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  相似文献   

5.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综合育人路径,一方面需要凝练大概念引领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夯实“整体教学”全面育人的基础。“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中的人地和谐的观念是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优质素材。本文选取“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案例,从学科本质出发,在教学中厚植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综合育人目标,为探索自然地理单元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理由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因此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特别是“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被不断强化,“复习一新授一巩固”的三段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中已日渐式微,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尤其少见。作为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赋予“复习一新授一巩固”三段式教学以新的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洋平 《地理教学》2011,(16):26-27,17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也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到位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沦为其它两个目标的陪衬和附属,甚至根本无从体现,尤其是碰上教学的重难点时,则是“直入主题”,该课程目标根本就是形同虚设。本文结合一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的教学片段,与各位同仁探讨该目标在新课教学中的达成策略。  相似文献   

9.
马世章  于霞 《地理教学》2001,(7):20-21,19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地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闪光点”。把“过程”也列为学习目标是前所未有,它的价值在于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倡导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在“过程”中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型目标承担着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怎样围绕“过程”细化出易操作落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多困惑,本文以沪版高中教材“台风、寒潮、梅雨”一节(第一课时)为例,就围绕“过程”细化地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教版“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聊城汽车总站为什么搬了”这一案例让学生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说明了“五育融合”的概念及内涵、“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土壤”教学如何渗透“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设计融“五育”、活动探究融“五育”、教学评价融“五育”等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五育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其山 《地理教学》2010,(17):26-27,22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就像一根链条,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周建芳 《地理教学》2010,(17):36-37
“地理能力”是指地理“学习活动”中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学习活动”是指学生经历认识地理事物和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的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地理能力必须在学习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有哪些学习活动,就应有哪些相应的能力。根据地理教学中各种地理学习活动的内容,地理能力大致由地理认知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地理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特殊地理能力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新时期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共享教学的愉悦的预设,是一种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的预设。  相似文献   

16.
交往教学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17.
侯建成 《地理教学》2011,(11):24-27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是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对地理教材的有效、有机补充和完善,这些“活动”内容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的情趣、培养地理基本技能和技巧、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具有“源头活水”的探究作用,是对地理教学应用的—个有效途径,是地理教学“学用结合”的一个积极亮点。  相似文献   

18.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与上海恺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GIS的地理教学辅助系统”、“GIS研究性学习系统”、“遥感空间信息教学实验系统”、“GPS实验教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组件GIS底层平台为技术内核,不依赖昂贵的商业GIS软件,有利于软件的大规模推广。本文主要介绍针对教师的“基于GIS的地理教学辅助系统”及其在实际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不久前在一次跨地域教研活动中自然萌发的命题。上海与扬州两地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联合举办“主题论坛”,哈尔滨也有名师参加。一位上海教师应用卢真金教授“气剑说”诠释教师实施地理课外教学的素养要求。此说源于小说中的“华山论剑”,  相似文献   

20.
蒋培幸 《地理教学》2004,(12):35-37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活动则是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一种途径。笔者运用活动教学法讲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