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GP试验在珠江口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进行珠江口一个航次7个站位海水藻类增长能力(Algal Growth Potential,AGP)试验,同时补充了温度和光照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程度。试验结果表明,珠江口的主要营养限制因素是磷(P),存在磷一氮双重限制;在试验设计的温度和光照中,中肋骨条藻的AGP值与温度、光照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适合生长的温度是25℃,光照度是4500|X。  相似文献   

2.
藻类生产性培养的数量关系及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贝类育苗中藻类培养的好坏是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但人们在藻类培养时 ,更多考虑的是温度、盐度、光照、pH值、营养盐等生长因子及一些日常管理。事实上 ,仅考虑这些因素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考虑各级培养间藻类浓度、藻类数量、每日所需投饵量、气候变化、污染等诸多动态因子及它们间的相互约束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藻类培养处于良好循环状态。许多厂家藻类培养的失败 ,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处理好这些因子。为此 ,作者总结多年来生产性培养经验 ,把这些动态因子转化为对藻类数量的影响 ,按照数量变化来预测未来天数藻类的培养趋势 ,…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藻类不同生长时期、光照、黑暗和光照+DCMU以及不同硝酸盐浓度、温度和pH条件下,研究了环境因子对三角褐指藻亚硝酸盐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光照、硝酸盐浓度大于10μmol/L、温度范围18~22℃和pH为8左右条件下,亚硝酸盐释放速率最大。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的释放对于我们了解海洋中由浮游植物产生的亚硝酸盐第一最大层的形成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洋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各种各样的酶不断地催化着无数的生化反应,完成其新陈代谢过程,而决定这些酶促反应强弱的酶活性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简要概述了物理因素(如光照、温度及水流)、化学因素(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pH)、生物因素(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对海洋藻类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海洋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各种各样的酶不断地催化着无数的生化反应,完成其新陈代谢过程,而决定这些酶促反应强弱的酶活性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简要概述了物理因素(如光照、温度及水流)、化学因素(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pH)、生物因素(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对海洋藻类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三个温度(18、22、25℃)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  相似文献   

7.
4种单胞藻同化速率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0,9(3):287-290
本文采用~(14)C示踪法,实验研究了温度对小球藻、牟氏角毛藻、聚生角毛藻和钙质角毛藻同化速率的影响,发现这4种藻类的同化速率随温度呈非线性函数变化,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藻类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以及这4种藻类光合过程的平均活化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3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三亚株)的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均是影响利玛原甲藻生长的显著因子(F>F0.01),影响程度为:起始密度>光照周期>温度,最佳搭配为温度30℃,光照周期12h:12h,起始密度2000cells·mL-1.  相似文献   

9.
气升式藻类光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藻类是光合生物,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和加快生长。同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如造成溶解氧过饱和,又会降低光合产率。因此,在藻类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中,必需重视两个问题。其一是提高反应器的光照表面积与体积比,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其二是气升式反应器要通过气流传动,提高藻类的光能利用效率和传质效率,同时防止培养液中溶解氧过饱和。近年来国内外研制的藻类光生物反应器多为管式[1,5]和板式反应器[4]。作者认为气升式反应器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有可能较好地兼顾上述藻类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研制了100L外照…  相似文献   

10.
文蛤稚贝的摄食、呼吸和排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在25℃下文蛤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摄食率和不同温度对文蛤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文蛤稚贝在单位时间内滤食4种藻类的质量和个数差异极为显著;温度对文蛤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也有显著影响,在12~32℃范围内,耗氧率、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O∶N值也随之而升高;在3组试验温度下呼吸Q10的平均值为6.06,排泄Q10的平均值为2.59。  相似文献   

11.
方涛  冯志华  高磊 《海洋科学》2012,36(11):14-18
2007年11月于长江口邻近海域通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往培养水体添加不同量的磷酸盐(或硝酸盐)进行现场培养实验,对培养过程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以及比生长速率与氮磷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光照下叶绿素 a 没有增加趋势,其他光照下浮游藻类生长有着很长的平台期,且100%光照下叶绿素a终浓度可以为80%、60%、40%、20%光照下的1.5倍、2倍、4倍、15倍;相同光照下,叶绿素 a 质量浓度在不同营养盐水平之间差异不明显,浮游藻类生长主要受光照的限制,而不是营养盐;培养介质中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与浮游藻类比生长速率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当氮磷浓度超过阈值时,浮游藻类比生长速率会减小,其中磷酸盐的阈值浓度约为1~2μmol/L,硝酸盐阈值约为20~25μmol/L.  相似文献   

12.
李世英  许璞  王敏 《海洋科学》1988,12(4):58-61
本文报道了光照时间对条斑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叶状体生长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光照12h的快于6h和9h的;在光照6h和9h的条件下,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量较多。(2)缩光培养方面,在光照9h培养4天后移至12h光照条件时,单孢子形成、放散量为最多;延长缩光天数,单孢子量不再增多;减小缩光天数时,单孢子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光照和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及生化组成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验研究光照、温度对细基江蓠的生长率及生化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照、温度及其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以上指标。在该实验条件下 ( 15~ 30℃ ,12 0 0~ 12 0 0 0 lx)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在光照为 10 0 0 0 lx,温度为 2 5℃时生长率最大 ,光照对生长的影响大于温度 ,而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的光饱和点也增高。光强是影响藻红素、叶绿素 a及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它与藻红素、叶绿素 a含量负相关 ,与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正相关。温度则是调节蛋白质及藻红素 /叶绿素 a比率的主要因素 ,它与蛋白质的含量负相关 ,与藻红素 /叶绿素 a比值正相关。温度和光照对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于陆地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Willy Lin(1979)报道了玉米根对钾和磷酸盐的吸收情况。pedro Bravo—F(1981)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玉米根吸收磷酸盐和钾的情况。D.J.Lathwell(1967)研究了温度对离体玉米根吸收正磷酸盐的影响。藻类吸收磷的研究也有人作了不少工作。W.Herbertsenft(1981)  相似文献   

15.
绿潮通常由石莼属(Ulva)藻类形成,可对沿岸工业、旅游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河口和富营养化的沿海地区是易发生绿潮的区域,钦州湾呈富营养化态势。为了解钦州湾大型海藻对防城港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的影响,文章调查评估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退潮期间钦州湾西侧潮间带的大型绿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钦州湾冬、春季有绿潮发生,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持续时间约3个月,其中1月生物量最高,3月逐渐消失;绿潮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海水温度,绿潮发生月份与低纬度的厦门等地相近,而与中高纬度地区差异较大;钦州湾绿潮由3种石莼属藻类组成,按出现时间先后分别为条浒苔(Ulva clathrate)、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和长石莼(缘管浒苔)(Ulva linza);钦州湾绿潮为石莼属藻类本土生长类型,目前未发现外地漂移来的藻类;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较高,利于石莼属藻类生长;人类活动抑制石莼属藻类生长,滩涂养殖区未发现石莼属藻类;钦州湾绿潮对核电站冷却水安全取水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6.
南极冰藻是南大洋碳流和能量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低温、低光照和高盐度对类囊体膜光系统的伤害必将影响冰藻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从而影响冰藻的正常生长繁殖.事实上,冰藻为了能够在这寒冷骤变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类囊体膜光系统在生理、代谢和遗传上进行了复杂的适应性改变,冰藻在低光照条件下保持很高的光合效率.因此研究南极冰藻类囊体膜光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综述了南极冰藻类囊体膜光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南极冰藻光系统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渤海赤潮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基于渤海典型赤潮藻类——中肋骨条藻 ,考虑浮游动物的捕食、光照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建立了渤海湾的浮游动物—藻类—营养物质三者的动力学模型。运用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着重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及分岔行为。研究了多个参数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发现某些参数对藻类的生长影响不大 ,而某些参数则会致使藻类模型出现分岔乃至混沌行为 ,并给出了这些参数的阀值 ,这与赤潮的形成 (爆发性增殖 )密切相关 ;并根据渤海湾的赤潮数据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 ,所得结果对于研究赤潮的形成机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型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磷营养物质并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发挥生态修复和固定二氧化碳的重要作用。海带作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典型大型藻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以VENSIM可视化软件为平台,通过建立多种环境因子与海带生长的函数关系,构建海带多因子生长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海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态。通过Morris函数计算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了光照、温度和氮磷营养盐对海带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海带养殖初期,受光照影响最大;在临近收获期,受高温的限制更为明显。除了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都比较大的海域,氮磷营养盐一般不会对海带生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当营养盐成为限制因素时,氮营养盐的抑制性影响要大于磷。本研究所建模型可以对不同海区海带的生长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为海带养殖海域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是一种海水单细胞藻类,个体小(平均长径0.8μm,宽0.5μm),生长繁殖迅速,是水产养殖中一种新的理想生物饵料。笔者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成分(氮、磷、铁单因子试验和氮、磷、铁正交试验)对这种原绿球藻生长繁殖的影响,以确定该藻的最适生态条件。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原绿球藻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的光照范围为20~200μmol/m~2s.最适光照为20~40μmol/m~2s;适宜生长的N、P、Fe含量浓度分别为0~30 mg/L、0~3.0 mg/L、0~1.0 mg/L,最适浓度分别为N-5~30 mg/L、P—0.5~1.5 mg/L、Fe—0.6~1.0mg/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Fe对藻的生长影响极显著,N对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作用不显著。N和P交互作用显著,N和Fe、P和Fe交互作用不显著。最优水平组合为N-30mg/L、P—1.5mg/ L、Fe-0.8mg/L。  相似文献   

20.
藻类浓度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滤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滤除率(单位时间水中食物颗粒完全被滤食的这些过滤的水的体积)不仅能够表示滤食性动物的摄食量,还是反映滤食性动物生理生态学状况的动态指标,它的大小受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藻类浓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关于藻类浓度对贝类滤除率的影响,国外Beiras,R.等(1993)已有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了藻类浓度对我国大规模养殖的滤食性贝类——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滤除率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海湾扇贝取自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太平洋牡蛎取自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随贝生长的不同时期取回后放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