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据稀缺生态系统中多种类质量谱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类生态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渔业活动影响应预测和管理措施效果评估。质量谱模型是一种基于生理过程构建的生态模型,该模型为描述鱼类群落在个体摄食变异和随个体发生的生态位迁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尽管生态模型在增进生态系统认识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在数据稀缺的渔业中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实践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EBFM)的第一步,本研究构建了海州湾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本研究详述了数据收集和模型参数化的过程,以促进该模型在数据稀缺的生态系统中未来的应用。作为一个范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捕捞努力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用一套生态指标监测其动态。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W指数,大鱼指数(LFI),平均体重和群落质量谱斜率对捕捞压力的响应呈非线性,最大的捕捞强度并非总是对鱼类群落产生最强的影响。本文强调了构建谱模型在生态研究中的的价值和可行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局限性和改进的可能。本研究旨在促进质量谱模型的广泛应用以更好地支持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现状及季节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为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评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效果,进而为下一步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渔业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对蜈支洲海洋牧场近岛人工鱼礁区及海棠湾湾区的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2019年4月、8月、12月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显示:4月近岛人工鱼礁区域共捕获游泳生物63种,平均资源量密度为63.71 t/km2,8月、12月海棠湾湾区共捕获游泳生物68种和120种,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8.29 t/km2和7.21 t/km2。4-12月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3.532、3.478、4.414。三次调查中,鱼类优势种中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宽条鹦天竺鯛(Ostorhinchus fasciatus)均出现2次,其余种类均只出现一次。4-12月重要经济生物占总资源量的比重依次为72.46%、64.74%、57.59%。综上所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近岛人工礁区及海棠湾湾区渔业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尤其是海洋牧场建设对于渔业资源的聚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重要经济鱼类少,个体较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拥有丰富的岛礁生物资源。为掌握海洋牧场近岛区的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评估海洋牧场底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本研究于2020—2021年进行了底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表明: 近岛珊瑚礁区共鉴定出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3大门类90种, 其中秋季种类数最多为55种, 夏季种类数最少为16种; 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0.87±0.26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为76.99±34.32g·m-2。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与多维排序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表明, 该区域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 各站位间群落结构受沉积物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的影响, 形成北部与南部区域2个聚类组。全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7±1.16, 多样性指数H′为3.14±0.88, 均匀度指数J为0.76±0.11。基于多样性指数H'及多变量海洋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评价指标, 海洋牧场近岛区环境除夏季为轻度污染外, 其他季节均为无污染状态。采用动物丰度与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urves, ABC曲线)法评价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状况得出, 除冬季以外, 其他季节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干扰, 尤其是夏季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建议应持续关注底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动, 调整、优化涉海休闲旅游活动, 以保证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个体长度的组成。采用2013年6月—2014年5月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长度谱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调查显示:共捕获鱼类50种,在完全选择性长度范围内,全部鱼类群落、底层鱼类群落和暖温性鱼类群落的长度谱变化趋势相似,各长度组内的鱼类尾数随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月份中,底层鱼类群落、暖温性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与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底层鱼类和暖温性鱼类占优势,在全部鱼类群落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不同月份间,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有显著差异。7、8、10月(夏、秋季)的长度谱斜率的绝对值和截距值显著高于其它月份,这与夏、秋季当年生群体大量进入渔业有关,小个体鱼类数量的剧增使长度谱变陡峭、截距值变大。冬季(2月)全部鱼类群落的小个体组以安氏新银鱼为主。春季(5月)鱼类数量较低,长度谱结构简单。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组成表现为小型物种和小个体多,大型物种和大个体少,鱼类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进而影响鱼类群落的长度谱结构。  相似文献   

5.
捕捞压力在改变南海鱼类种类演替和生物量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大于气候和环境因素是一个普遍的、有争议的假设。根据1959~2010年南海北部北部湾口底拖网的调查数据,报告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的丰度比例、生物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建立了鱼类生物量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外部因素之间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表明,捕捞压力驱动底层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值鱼类被低值鱼类所取代。1993年和1998年期间鱼类生物量的突然减少与同期厄尔尼诺事件相对应,气候变化可能是渔业拖网捕捞中中上层鱼类比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鱼类群落动态,需要区分捕捞压力和环境驱动因素对不同生活史策略鱼类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准确掌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是鱼类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作者采用底拖网在蜈支洲岛毗邻海域进行年际(2020年8月和11月、2021年1月和4月)的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174种,隶属2纲、12目、65科、123属,趋礁性鱼类物种数有较高的比重(35.6%)。常年种(宽条鹦天竺鲷(Ostorhiegnchus fasciatus)、准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少鳞䲢(Uranoscopus oligolepis))为主导该海域鱼类资源量季度变化的主要类群,但季节种(印度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indicus)、短鳄齿鱼(Champsodonsnyderi)和鹿斑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等)也能在一定程度扰动由常年种鱼类主导的鱼类群落结构,从而使得群落结构呈季节性变化。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组成主要为幼鱼,表明毗邻海域的岛礁生境有聚集鱼类和保育幼鱼的重要作用。与该海域2019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比较,其鱼类组成丰富度与均匀度高度一致,鱼类群落未发生生态位交替失调现象,表明蜈支洲岛毗邻海域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且资源状况良好。本研究所获得的相关数据将有助于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果评估的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与鱼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湾河口生态系统重要的第一生产者,也是世界“四大最富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高生产率、高分解率、高归还率的三高特性,将其巨大的初级生产力输向附近水体,成为许多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而且其根系形态多样、纵横交错,可为鱼类和其它动物提供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鱼类捕捞产量是红树林经济产品产量的主要构成成分,年总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建设海洋牧场能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更好地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海洋牧场的建设,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国内众多学者对海洋牧场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热带海岛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通过对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研究发现,海洋牧场的建设给旅游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海洋牧场建设对生态旅游的开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年2、5、8、11月(I年度)和2012年2、5、8、11月(II年度)对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4个采样带的定置刺网调查数据,结合多样性、相对资源丰度、相对重要性指数、更替和迁移指数,对该保护区的鱼类组成、多样性特征和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各季节调查共采集鱼类58种,隶属8目31科48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4.8%。保护区鱼类以暖温性和暖水性为主,趋礁性鱼类占所有种类的79%;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21、23和14种,其中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分别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褐菖鲉在秋季和冬季对丰度贡献最大,而鳀在春季和夏季对丰度贡献最大。对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更替指数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Pielou均匀度呈现相反特点,且在冬季与夏季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生物量受温度影响较大,鱼类群落组成格局主要受季节变化影响,过度捕捞导致了岛礁生境鱼类多样性下降,因此,需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和加强岛礁生境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捕捞渔业生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生态影响,且随着渔捞技术的进步和渔捞努力量的加大,这种影响将继续加大。海洋渔业活动可以引起海洋物种品质的下降,明显影响自然海域海洋生物的生物量,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到食物链的传递,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种类的消失和灭绝,从而在各个水平上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强烈的海洋渔业活动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种类的系列性枯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印尼北苏拉威西东部的潟湖为对象,研究了热带海草床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变化。研究发现当地鱼类的香农-威纳指数在1.57-3.69之间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科水平,天竺鲷科的丰度(8.27 ind./(100 m2))和生物量(28.49 g/(100 m2))最高。在物种水平,侧带天竺鲷(Apogon lateralis)的丰度最高,环纹圆天竺鲷(Sphaeramia orbicularis)的生物量最大。对于物种的空间变化,潟湖湖顶、湖中和湖口首先聚类在一起,这可能是由于基质类型引起的。干季和湿季的鱼类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均比转换季高,这可能是由较强的季风造成的,强季风为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和食物。93.1%的鱼类的最大体长小于它们的性成熟体长,暗示了海草床是很多鱼类的育幼场。因此,保护海草床对渔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拖网选择性引起的鱼类表型性状选择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拖网选择性引起的鱼类表型性状(生长速率K、极限体长L∞、初次性成熟年龄Am)的选择差,通过假设不同的白噪音CV、自然死亡系数M、极限体长L∞、种群的样本大小Ss及网目尺寸Ms来估算鱼类表型性状的选择差在最大捕捞死亡系数逐渐加强时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捕捞死亡系数越大,造成的K、L∞、Am选择差也越大,并且Am的选择差增大的速率比K、L∞的小。白噪音越大,自然死亡系数越大,种群受捕捞影响产生的K、L∞、Am的选择差越大;极限体长的大小和种群的样本大小对K、L∞、Am的选择差的影响不大;网目尺寸越大,K、L∞、Am的选择差越小。随着最大捕捞死亡系数的增大,种群的生长速率变大,极限体长变小,初次性成熟年龄提前。表明了捕捞压力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鱼类种群发生自适应进化响应,表现在表型性状的变化,且捕捞强度越大,环境差异越大,导致的表型性状选择差越大。  相似文献   

13.
王寅  赵静  高春霞  王士聪  叶深 《海洋与湖沼》2022,53(6):1455-1466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季共捕获鱼类65种,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而202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30种,优势种为七星底灯鱼和带鱼;(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16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相似,均可划分为南、北群落;(3)通过SIMPER分析,2016年春季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二长棘鲷Evynnis cardinal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鳀,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龙头鱼,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2020年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七星底灯鱼,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镰鲳和小黄鱼;(4)基于生物量谱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鱼类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生物量均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5)ABC曲线结果表明,2016年春季鱼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态(W=-0.22),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9);(6) 经RDA排序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温、盐度和水深。综上所述,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年际变化为鱼类种类显著下降,群落特征种更替明显,群落受外界干扰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热带珊瑚岛礁型海洋牧场的珊瑚礁生境,实现生物资源的养护和渔业资源的产出功能,在对海参等高值经济种开展底播增殖前,科学评估其生态容量是防止引发海洋牧场生态风险的重要保证。运用生态系统模型法评估了三亚蜈支洲岛热带珊瑚岛礁海洋牧场花刺参(Stichopus monotuberculatus)的底播增殖容量。根据2020~2021年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近岛区渔业资源调查与环境因子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软件构建了该海域的生态系统营养通道模型。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介于1~3.52,系统的食物网结构以牧食食物链为主,总能流中有43%的能量来源于碎屑功能组,其在系统总能流中有重要地位。系统的总平均能量传递效率为9.353%,略低于林德曼能量传递效率(10%)。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3.726,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为28.834,系统连接指数为0.256,杂食性指数为0.120,系统Finn''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2.485%和2.379,表明近岛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较为简单,且系统稳定性和成熟度偏低,易受外界干扰。根据模型评估的花刺参增殖生态容量为110.21 t/km2,是现存量的206 倍,有较大增殖空间,并且达到生态容量后碎屑组的能量再循环利用效率将显著增加,营养级结构能得到进一步优化,系统稳定性及成熟度将有所提高。基于研究结果,可适当采捕与花刺参生态位相近的生物,同时增殖放流其他处于不同营养层次的经济种,从而减少种间竞争,有效利用系统冗余能量,进而扩大花刺参的生态容量,实现海洋牧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张网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月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用张网作业对长江口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个月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1周年共记录56种鱼类,以鲈形目(27种)和鲱形目(10种)种类数目最多。鱼类区系为典型的亚热带动物区系,只出现暖水种(25种)及暖温种(31种)2种适温类型。鱼类种类数目以底栖鱼类(26种)和中上层鱼类占多数(21种),底层鱼类数目较少(9种)。丰度或生物量均由少数几种鱼类占优势。根据鱼类生态类群,海洋洄游性鱼类及河口性鱼类占据种类数目的主要地位,而生物量或丰度均由海洋洄游性鱼类占据主导。每网平均种类数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18.3种)和1月(7.2种),每网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11月(2 272尾/网)和1月(71尾/网),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11 892g/网),最小值出现在1月(351g/网),而主要种类丰度的时间分布差异也较大;基于丰度计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集中指数在时间上也有较大差异,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根据相似性鱼类群落在时间上可分为4组,相邻月一般相似性较近,但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相似性较小。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径流量、盐度及水温3个环境因素中,引起张网鱼类群落丰度时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温。鉴于当前长江口张网捕捞努力量有增加趋势,为保护长江口鱼类群落,需要控制过高的捕捞努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中国东海北部海域重要的经济蟹类,对三疣梭子蟹资源开展评估是其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文运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的三疣梭子蟹资源进行评估,确定了当前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开发利用状态,估算了在不同收获率水平下未来10年三疣梭子蟹的生物量和年总可捕捞量,分析了管理策略实施后三疣梭子蟹资源崩溃的风险。研究显示,在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模型参数预测值以及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值比较相近。使用两种方案估算得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均约为24×104 t, MSY对应的生物量BMSY均约为252×104 t。在基准方案下,MSY对应的捕捞死亡系数FMSY为0.096;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MSY对应的捕捞死系数FMSY为0.097。在2001—2020年间,捕捞死亡系数均低于FMSY,且生物量基本在BMSY水平之上,表明近年来三疣梭子蟹未出现过度捕捞的情...  相似文献   

17.
海洋溢油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种群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污染带来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它能够改变或破坏海洋环境中正常存在的生态系统。溢油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初步影响是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均匀度下降,进一步则是敏感物种消退,另一些机会物种大量繁殖,群落结构受到扰动。受到溢油污染后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通常呈现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溢油作为一种外来的扰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强行加注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会经历一些优势种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系统变得敏感脆弱,生态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对国内外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今后应大力开展海洋石油污染调查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概念首次提出以来,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of fisheries landings,MTL)广泛用于评估捕捞活动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并指导管理机构的政策制定。近年来研究表明,掌握MTL的潜在变化机制对于以MTL作为渔业可持续性指标至关重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渔获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本文探讨了全球三大洋14个FAO渔区MTL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不同MTL变化趋势下高营养级鱼种和低营养级鱼种渔获量的变动情况。研究表明, MTL呈上升和回升状态均可能伴随着低营养级鱼种渔获量的下降。此外,通过观察营养级高于3.25鱼种的MTL以区分“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和“捕捞沿着海洋食物网”现象需考虑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开发历程。利用渔获物平均营养级评价渔业可持续性必须综合考虑高营养级和低营养级鱼种,以及群落结构和开发历程的掩盖效应。  相似文献   

19.
Ecology of macrobenthos in the south of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4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1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群落划分;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群落的稳定性;并研究了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0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构成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为23.38g/m^2,平均丰度为335.5ind/m^2,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69.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13.29g/m^2),鱼类次之(3.68g/m^2);丰度以多毛类居首(268.0ind/m^2),软体动物次之(51.7ind/m^2).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含量、深度、溶解氧含量、盐度和悬浮物含量是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除了瓯江口和乐清湾海域受到一定扰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环境质量较好,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小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对于了解其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个典型红树林的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物环境进行了调查采样,研究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共发现十二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类和底栖桡足类相对丰度分别为67.67%和29.3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7±3.35 ind·g–1,平均生物量为4.94±2.35μg dwt·g–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显著,白骨壤、红海榄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混合红树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最低。丰度、生物量与凋落叶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显著负相关,与偏态系数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凋落物纤维素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态系数的环境因子组合能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本研究结果可为加深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