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黑色人种的故乡”、“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征基本上可以体现大部分非洲的地理特征,但更突出本区的人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地理特征服务,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点。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种族之间要平等、国家之间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0—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由于“至2015年使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使得2030年零饥饿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大挑战。鉴于此,亟需从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中寻找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在建立粮食安全评价因子数据集和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数据集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价2000—2014年172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而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空间模式与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粮食安全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全球粮食安全格局呈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水平“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空间模式,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除东欧以外的欧洲区域、北美洲、大洋洲和东亚部分国家,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② 在99%的置信水平上,欧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是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热点和冷点,在非集聚区,海地和朝鲜等国存在长期粮食不安全问题;③ 全球粮食安全格局总体稳定,但极不安全和不安全组的内部变化明显,粮食安全水平波动最大的国家也是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④ 年平均气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获得洁净用水的人口占比、政治稳定与无暴力程度是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2013年出现趋势性逆转。受气候变化、居民购买力、健康卫生水平和政治经济稳定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始终波动不稳,局部区域目前仍面临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此,建议制定基于粮食供给、食物获取、食物利用和政治稳定性四大支柱的粮食安全战略,并通过全球乡村振兴策略来推动粮食安全建设,同时逐步引入城市农业等多元化生产方式,使高度城市化区域建立起更富弹性的食物系统。  相似文献   

3.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人教版(2001年版)第八章第三、四节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湘教版(2002年版)“非洲”排在第一章第二节,“澳大利亚”排在第三章第七节。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业是非洲重要的水产品来源之一,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水产养殖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以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采用Arc GIS 10.2的空间分析法和Ward系统聚类法等研究方法对非洲水产养殖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SPSS 18.0软件,将非洲46个水产养殖国家划分为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五大类,进而以各产量分区为研究单元,对其水产养殖发展特征及滞后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非洲水产养殖业发展快速,但总产量依然很低,发展差异的时间变化显著,国家间产业发展呈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水产养殖产量较高国家集聚的空间范围相对扩大,东南部地区发展明显。非洲水产养殖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大量的养殖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等)并未充分开发,行业协作、养殖模式和国际合作尚待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利用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以及借助ArcGIS软件刻画非洲入境旅游空间分布情况和构建非洲入境旅游重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非洲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情况。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6年间非洲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收敛的态势,但区域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从空间分布上看,非洲区域入境旅游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地位差异性和空间聚集性特征,但空间区域差异逐渐弱化。研究期内非洲东部和部分岛屿国家入境旅游发展提升明显,而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是入境旅游的薄弱聚集区。非洲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在2005—2010年间,非洲入境旅游重心逐渐靠近非洲大陆地理重心,说明非洲入境旅游趋于均衡发展;在2011—2016年间折返向东南迁移,表明东、南部非洲旅游地吸引力增大、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向好。  相似文献   

6.
侯纯光  杜德斌 《地理研究》2023,(10):2592-2604
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与流动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来华留学生及中国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跨境人才培养依赖关系判定模型,对留学生流动视角下中国跨境人才培养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在快速放缓,中国留学生全球流动的空间集聚态势在不断强化,高度集聚在北美、西欧、东亚和澳大利亚四大区域;(2)来华留学生增长率呈逐渐放缓的趋势,来源地格局具有地理邻近的特点,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性,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中国周边地区,同时撒哈拉以南的东非和西非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呈逐渐增多态势,来华留学生来源地在空间范围上得到明显拓展;(3)中国与各国跨境人才培养关系从以对称依赖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负向依赖为主的局面,其中正向依赖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地区,数量不断减少,负向依赖区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快速扩展至中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数量不断增多且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7.
唐雁英 《地理教学》2021,(24):42-44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教学资源可以提升区域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文章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探讨了货币图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货币图案串起教学主线,以小见大认识区域,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2000年“走出去”写入国家战略和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中国正在不断加快海外港口投资的步伐。论文构建了中国企业海外港口投资案例的数据库,分析了1978年至今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在全球范围的空间演化过程,并从地域结构、参与主体、股权变化等多个方面阐明了中国企业进入海外港口的特征与路径,总结了企业进入海外港口的主要模式,进一步探索了进入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为什么“走出去”、为什么在这里布局、为什么选择这种模式3个递进的过程探讨了中国海外港口投资的发展机理。研究表明:中国海外港口投资的空间格局经历了零星分布、就近布局、全球扩散、局部集聚和总体稳定5个发展阶段,总体上集中布局于西北欧和地中海航区,投资主体包括大型航运企业、码头运营商和基建企业,海外港口投资的目标从参股转为控股。海外港口进入模式包括基础设施项目承建、港口经营权转让、港口股权收购和码头管理输出4种,进入模式具有交错演化的特点。中国企业进入海外港口的内在动因可以总结为国家经济发展环境、重大对外开放战略、全球航运格局和地理替代性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许阳贵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19,39(6):855-868
利用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借助Eviews等工具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的因素,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滞后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政治制度、贸易畅通性、便利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民间文化交流紧密度的影响;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规模具有正向作用,但其效应具有一定滞后性;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带动中国与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的引力大小不同,可分为投资带动力巨大型、投资带动型、投资一般型、投资带动力不足型4种类型,中国与东南亚、西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贸易规模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0.
非洲粮食问题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粮食生产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其粮食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研究的非洲粮食问题主要是指其粮食生产、消费及其自给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时间与空间视角对非洲粮食此类问题的演化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时间视角上,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非洲粮食问题表现较为典型,同时限于相关数据获取因素故,仅研究了1994-2007年,非洲粮食生产量、粮食消费量及生产性粮食缺口量的演化;空间视角上,从整体与区域两个层面,探讨了非洲不同粮食自给类型国家的空间差异及演化。最后提出解决非洲粮食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章晴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3):143-151
酒店企业国际化是21世纪中期以来的重要旅游经济现象,中国业已成为海外酒店企业扩张的重要市场。梳理和回顾酒店企业国际化现有研究成果,既是指导今后相关理论研究的必要基础,也是中国酒店企业应对海外酒店企业竞争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Science Direct和Web of knowledge五大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酒店企业国际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综述,发现酒店企业国际化研究成果总体较薄弱,研究视角较宽泛,偏重于定性描述和策略建议类的探讨,酒店企业国际化的空间变化规律和基础理论等研究仍然不足。最后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发达国家酒店企业国际化的经验研究、酒店企业国际化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以及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的酒店企业国际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开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走出去创业投资,正以其强大的带动力、聚合力和支撑力,为企业走出去创造着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如何使企业走出去,呼伦贝尔市近日举办的“中国内蒙古与俄罗斯赤塔州地区矿产资源项目对接会”,从矿产资源项目对接入手,成功地进行了国际交流尝试,为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发展搭建良好的国际平台。它的做法拓宽了中俄两国经济合作领域,引起很多企业家到俄罗斯投资的兴趣,成为开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商机的亮点。一些专家认为,项目对接会凸显出呼伦贝尔的桥头堡的战略地位。企业家认为呼伦贝尔机会多,发展潜力大,投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上海市长宁区地理学科项目组在西延安中学组织了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活动中,有来自西延安中学和姚连生中学的两位老师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在不同班级分别执教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在参与了其中一节课的备课、试讲及最后上课的整个过程,并在听取许多同行们的讨论后,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了2000年以来中国缺粮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考虑气候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将缺粮区区分为常年缺粮区和潜在缺粮区,同时运用聚类方法,分别将两种缺粮区划分为不同区域类型,重点分析了缺粮的原因以及影响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表明:中国的常年缺粮区主要分布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潜在缺粮区主要分布在此线以东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年缺粮总量最多;半湿润、半干旱地带上的常年缺粮区,总数最多、分布广,缺粮总量列第二位,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特点的潜在缺粮区,这里,粮食安全受环境变化影响大,粮食、耕地、经济、环境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近出台了土地休耕政策,其目的之一在于退耕冬小麦,以恢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环境。考虑到华北平原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影响国家小麦的稳定供应。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进行小麦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保护的"双赢"。然而,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在哪里?近年来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很有可能对潜在区域的找寻有所裨益。本文即利用农业统计数据揭示了1990–2014年中国县域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上可接受"三个原则,最终确定了两个空间连片地区作为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分别被称为淮河沿线区和东北冷凉区。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小麦产量提高的措施及多项农业政策,以促进小麦向上述潜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非洲城市化的动因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的城市人口已经正在以年均超过4%的增长率增长,居世界首位,其中个别城市甚至还要高。对文献的回顾显示,贫困、非正规经济或类似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已经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城市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结论是快速城市化是非洲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管理挑战。并且,要在致力于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创造使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更有效中心的政策环境。城市必须是可控制的、适于居住的、以及经济上可望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全球汇款流在稳步增长并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财政发展的重要源泉。汇款成为家庭收入中稳定的一部分,并组成了发展中国家第二大资金流——处于外国直接投资(FDI)之后,海外开发援助(ODA)之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流动工人的汇款成为财政发展以及救助穷人的财政服务的重要主题。本论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迁移人口的汇款及其作用,并以马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结论是,汇款在国家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并将继续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重要支持,应该鼓励当地引导汇款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和收入产生。  相似文献   

18.
陈玲 《地理教学》2013,(15):34-36
正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世界观角度看,辩证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从方法论角度看,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在世界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基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了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均具有显著特色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9.
贫困问题是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对非援助以消除贫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中国对非援助的空间分配是否考虑了非洲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呢?以“援助空间差异”衡量中国对非援助空间分配和非洲贫困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差异,基于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项目地理编码数据和非洲人口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的方法,从援助项目数和援助金额两个视角分析中国对非援助和非洲贫困人口的时空演化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的空间分配倾向于非洲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在援助项目选址、对非援助的增速和援助金额重心的变化上表现更为突出。这与中国对外援助坚持优先消除贫困的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运用ArcGIS软件与DPS软件,结合世界银行数据库与《非洲统计年鉴》等,分析21世纪以来非洲跨国移民空间格局及其对FDI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目的地国、原籍国的跨国移民分别集中于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中前者呈现以“摩洛哥-埃及-苏丹”为中心的集聚格局,而后者先以科特迪瓦最为集中,随后逐渐被南非所取代;北非地区FDI分布最为集中且增长稳定,南非、东非、西非和中非四大分区FDI较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平衡;相比基于原籍国的跨国移民,基于目的地国的跨国移民重心与FDI重心重叠性与一致性均较高,即基于目的地国的跨国移民对FDI吸引力更强,这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研究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