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消化酶活力能够反映刺参对不同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当某一反应条件发生改变时,消化酶的活力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因子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对于了解消化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度和pH是影响消化酶活力的最重要的反应条件。本文中作者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剌参前肠和中肠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蛋白酶活力测定采用福林-酚法,脂肪酶活力测定采用水解法,淀粉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采用水杨酸显色法。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刺参前肠和中肠中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前肠和中肠中蛋白酶活力均在反应温度为50℃时达到最大值,前肠和中肠中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在反应温度为40℃时达到最大值,而前肠和中肠中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和30℃。刺参前肠蛋白酶活力在酸性环境下较中肠高,且在反应pH为5.0—5.8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而中肠蛋白酶活力在碱性环境下较前肠高,且在反应pH为7.0—8.6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刺参前肠脂肪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分别为4.2—5.0和6.2—7.0区间,中肠脂肪酶活力在pH为3.8时达到最大值,而在pH超过9.0明显失活:剌参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力在pH变化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反应pH为6.6—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剌参前肠和中肠中纤维素酶活力在pH变化时反应不一致,前肠淀粉酶在反应pH为6.2—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中肠纤维素酶活力在反应pH为5.4—7.0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此外,通过比较四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剌参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次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而脂肪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刺参繁殖期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繁殖期消化、代谢生理特点,作者以刺参亲参(240 g±15 g)为实验材料,设置了5个温度水平(6、10、14、18、21℃),研究了温度对刺参繁殖期内肠道消化酶和体壁肌肉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对亲参繁殖期消化酶、代谢酶活力受培育水温影响显著(P0.05)。其中,胰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随水温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时活力最高且达到峰值;脂肪酶活力随着养殖水温升高呈下降趋势,在6℃时活力最高。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水温升高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时达到峰值;而琥珀酸脱氢酶活力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10~14℃温度下,亲参消化酶与代谢酶活力均处于较高水平,是理想的亲参室内促熟温度参数。  相似文献   

3.
龟足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保健作用的优质海产品,开展其消化生理的研究,可以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用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龟足Capitulum mitella成体消化道5种消化酶的活力并探讨了温度、pH因子对5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龟足的消化道能检测出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其中类胰蛋白酶活力最高,胃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均较高,纤维素酶活力极低,类胰蛋白酶活力>胃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纤维素酶活力。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5℃,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5℃、35℃;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10.8、2.5、5.9、4.2—5.5、7—7.5。最适温度、pH下测得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力分别为:(267.07±13.69)U、(72.21±6.1)U、(28.62±1.6)U、(1.46±0.02)U、(65.24±1.8)U。淀粉酶(A)与类胰蛋白酶(T)活力的比值(A/T值)表明龟足是以动物食性为主的甲壳动物。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开发研制配合饲料,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肠腺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及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在胃、中肠腺、肠道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55℃,65℃;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pH分别为7~8,7.5,4.8;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在短时间内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及很广的酸碱稳定性范围。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活性均以中肠腺最高,胃和肠道中没有测出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在胃、中肠腺、肠道中差别不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胃和肠道高于中肠腺。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1株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2)不同使用方式(活菌、灭活菌和芽孢)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低、中、高3个添加梯度,其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实验时间为58d。结果表明:添加中浓度和高浓度的活菌和芽孢粉,不仅能促进刺参生长,还能显著的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刺参体腔液中的AKP、ACP、T-SOD以及LSZ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而添加灭活后的芽孢杆菌,对刺参的促生长作用不大,在刺参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及活菌和芽孢粉状态显著,因此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2对刺参的适宜使用方式为活菌和芽孢,适宜浓度为(109-1011)cfu·kg-1,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微生物多糖剂量效应在水产动物对不良环境刺激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南极冰海水中分离得到的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生的胞外多糖,采用注射不同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的方式处理刺参,定期记录其生长状况并测定体腔液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极细菌胞外多糖处理后的刺参保护率升高,即较高浓度(4mg/mL)的细菌多糖可以有效降低刺参的死亡率。细菌多糖可以降低体腔液中MDA含量,虽然体腔液ACP、CAT和SOD活性在处理前期有所受到抑制,但是试验后期细菌多糖处理明显增强了上述免疫酶活性,以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处理过程中刺参体腔液的溶菌酶活性降低,但是细菌多糖的处理减弱了溶菌酶活性下降的幅度。此外,与2mg/mL处理组相比,4mg/mL处理组对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促进作用稍弱,但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极地细菌胞外多糖可对刺参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刺参逆境下的生长活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了4个交配组合CC(C♀×C♂)、KK(K♀×K♂)、CK(C♀×K♂)和KC(K♀×C♂)的子一代。实验研究了干露胁迫对4组刺参体腔液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比较了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反应。结果显示:受到干露胁迫的4组刺参体腔液内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KK和KC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大于CC和CK组。4组刺参体腔液内细胞数在胁迫开始后逐渐上升,KK和KC组在胁迫结束时显著高于初始值。4组刺参体腔液细胞吞噬活性都呈"降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显著。干露导致4组刺参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同时,KK和KC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4组刺参体腔液内溶菌酶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受到抑制,但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程度不同,CC和CK组子一代对干露胁迫具有更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刺参基础饲料中添加0.1%的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酸性磷酸酶(Phosphatase, 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SZ)活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40 d,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褐藻寡糖组刺参体腔液中POD、AKP和ACP活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OD在第10 d时极显著提高(P<0.01),比对照组提高306%,AKP实验期间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活性最高时比对照组提高298%,ACP和LSZ分别在第20和4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和26%;褐藻寡糖组刺参体壁中POD、AKP、ACP和LSZ活性与体腔液相比提高幅度较小,POD、AKP和ACP活性分别在第20,20和3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20%和35%,LSZ活性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褐藻寡糖均能提高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POD、ACP、AKP和LSZ活性,显著增强了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将其应用为刺参免疫增强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为:对照组(CT,14℃)、慢速升温组(ST,14~20℃)和快速升温组(LT,14~26℃),取样时间为0、3、6、9、12、15、20d,分别取刺参体腔液、体壁和呼吸树测定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刺参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总体腔细胞数量、吞噬率以及体腔液溶菌活力在3~12d内呈峰值变化,于第9d时达到最大值,至12d分别恢复至或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而ST和LT抗菌活力、凝集活性分别在15、12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腔液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15d内显著下降,而后维持稳定;各处理组体壁T-AOC活力、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氧化性谷胱甘肽(GSH/GSSG)在15d内逐渐上升,而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呼吸树T-AOC能力、SOD活性、GSH含量和GSH/GSSG逐渐上升,并于15d后维持稳定。由此可见,温度变化会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刺参免疫应激反应,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刺参不同组织应对温度变化的抗氧化响应机制不同,抗氧化水平为呼吸树体壁体腔液,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整体抗氧化水平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体长0.52~7.05cm 耳鲍(Haliotis asinina)的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活力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纤维素酶活力随体长的增加而递增,脂肪酶活力随体长的增加无明显变化,不同部位酶活力依次为:﹥胃消化腺肠.方差分析表明:同体长组别,淀粉酶活力在胃、肠﹥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消化腺与肠间,胃与消化腺间无显著差异(P>0.05);纤维素酶活力在胃与消化腺、肠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消化腺与肠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对尖吻鲈稚鱼(Latescalcarifer)(15日龄)进行急性亚硝酸盐胁迫试验,试验共设定4个亚硝酸盐浓度梯度试验(0、100、300和500 mg/L),并分别于0、6、12、24、36、48和72h处进行取样,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皮质醇含量,旨在揭示尖吻鲈稚鱼在急性亚硝酸应激下,抗氧化酶及激素的调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剂量和时间均对各抗氧化酶活性和皮质醇含量影响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CAT活性除最低浓度胁迫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外,其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ACP活性低于或略低于对照组水平, GSH-PX活性最低值出现在最高浓度胁迫组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皮质醇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明了鱼体抗氧化酶活性和皮质醇对亚硝酸盐刺激具有调节反应,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尖吻鲈仔、稚鱼较强的亚硝酸盐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前期实验获得的益生菌及其发酵上清液对凡纳滨对虾消化功能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3.5 g±0.0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30℃±2℃环境下于水族箱中养殖4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HC-2、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NRW-2、戊糖乳杆菌HC-2的发酵上清液,最终每克基础饲料中含有1.0×107 CFU益生菌或此菌量所对应的发酵上清液,共配制3组实验饲料。实验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对虾肠道中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但肝胰腺中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添加NRW-2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肠道和肝胰腺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提高(P0.05),HC-2组对虾肝胰腺中淀粉酶及肠道中脂肪酶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而HC-2发酵上清液的添加仅显著提高了对虾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NRW-2、HC-2及其发酵上清液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中消化酶的活力,但在不同组织中提高消化酶活性的种类是不同的,为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的开发及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超  李永仁  郭永军  梁健 《海洋科学》2020,44(3):113-122
为研究港原油对毛蚶部分抗氧化酶和代谢酶的影响,设置0.01、0.1、1、3mg/L大港原油水溶液性成分(WSF),采用暴露法研究毛蚶天津群体的鳃、斧足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抗氧化酶等抗氧化酶及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钠/钾泵(Na^+/K^+ATPase)、钙泵(Ga2+/Mg2+ATPase)等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Integratedbiomarkerresponse,IB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蚶鳃和斧足中SOD、CAT、GPX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3 mg/L组表现出MDA累积;ACP、AKP、Na^+/K^+ATPase、Ga2+/Mg2+ATPase表现出一定剂量-效应关系,酸性磷酸酶较碱性磷酸酶响应更迅速, Na^+/K^+ATPase较Ga2+/Mg2+ATPase更易受WSF影响;鳃中酶类活性受WSF影响更明显。鳃中SOD、GPX、MDA较斧足高,而CAT则相反。斧足、鳃组织RIB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与WSF浓度及暴露时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斧足累积RIB值高于鳃组织。  相似文献   

15.
四种蟹成蟹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中华绒螯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和长江华溪蟹胃、肠、肝胰腺的五种消化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四种蟹的类胰蛋白酶比活力是胃蛋白酶的7~17倍,淀粉酶是纤维素酶的30~183倍,脂肪酶活力较低。消化酶活力大小具有器官特异性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饵料对花尾胡椒鲷仔鱼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饵料是海水鱼种苗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迄今,在海水鱼早期发育的特定阶段,配合饲料还无法替代活饵料,虽然早在仔鱼开口期就已能检测到大多数消化酶的存在,有些笔者认为仔鱼不能利用配合饲料是因为消化酶活性低[1,2],而活饵料体内的消化酶能弥补这种不足[3,4],但Tadahide Kurokawa等[5]的实验表明来自活饵料的蛋白酶对仔鱼消化的直接贡献不显着。目前国内对海水仔稚鱼的消化酶研究开展的很少[6,7].我们选用不同活饵料投喂花尾胡椒鲷仔鱼,研究活饵料对仔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饵料与消化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可望为花尾胡椒鲷种苗生产中饵料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董徐辉  李明云 《海洋科学》2010,34(10):18-23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象山港野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的9种组织器官的8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简称SuDH)在所有组织中均存在,组织间差异较小;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简称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简称MDH)、苹果酸酶(Malic enzyme,简称ME)、酯酶(Esterase,简称EST)、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简称ADH)、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则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这些酶在表型、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饵料对真鲷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王重刚  陈品健  顾勇  陆浩 《海洋学报》1998,20(4):103-106
用轮虫、水丝蚓、鱼糜和配合饲料投喂40日龄的真鲷稚鱼,2d天后蛋白酶比活力以轮虫组为最高,鱼糜组次之,水丝蚓和配合饲科组活性极低;淀粉酶比活力以配合饲料组最高,轮虫和鱼糜组次之,水丝蚓蛆最低;脂肪酶比活力以配合饲料组最高,轮虫和水丝蚓组次之,鱼糜组最低.由试验结果看出,淡水的水丝蚓和以植物蛋白为主的配合饲料并非真鲷稚鱼的合适蛋白源;淀粉酶的活性明显受食物诱导,脂肪酶活性与食物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真鲷稚鱼投饵及配合饲料研制等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刺参体腔液几种免疫指标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调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免疫机能的周年变化,初步探索刺参免疫的规律,于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刺参体腔液几种免疫指标进行了周年测定.结果显示,周年内刺参体腔液内几种酶类显著变化的转折点为9月、10月,1月,2月、4月和5月.刺参体腔液几种酶类活性变化与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推测这些显著变化并不是单一的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其变化原因可能与刺参的夏眠、生理及繁殖等因素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小黄鱼生理的影响,以人工养殖的4月龄小黄鱼(体质量为(12.6±3.1)g)为实验对象,将在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为22.1)中养殖的小黄鱼转入到盐度为5(低盐组)和34.5(高盐组)的海水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处理10 d,测定并分析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