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引言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接的优点,1975年全球开始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数字记录方式,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我国于1987年开始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通过“八五”、“九五”期间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十五”项目,经过中国地震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模拟地震观测在为人类做出约100年的贡献后,作为地震观测的一种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数字地震仪远程故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一大批数字地震台站。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极宽频带、大动态、大信息量、高分辨率、高精度和便于计算机处理等诸多优势,是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无法比拟的,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正在逐步为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取代。  相似文献   

4.
地震观测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的载体发生根本转变,数字观测记录光盘的归档与管理就成为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目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新疆地震局在如何做好数字观测记录光盘管理工作中,探索了新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数字观测记录资料与模拟观测记录档案资料的衔接,并及时为科技人员提供了服务。  相似文献   

5.
序言     
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震情监测和地震预报研究,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及有关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套分辨率为24位、记录动态范围约在110 dB左右、观测频带主要为短周期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经自行集成安装,建成了由12个台站、一个装有国产数字复接分和微波传输设备的无线中继站,和一个数据记录、处理分析中心组成的广州珠江三角州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该台网于1996年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的验收.这是我国第一个用国外设备建成的高分辨率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相似文献   

6.
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至今已20多年了,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建成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在我国已运行了16个年头,它为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我国数字地震学的研究和地震预报工作开展。 第2代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不仅具有远程数据快速传输的能力,而且具有动态范围更大,记录频带更宽的特点。从STS-1地震计中滤波出来的UH信号,能观测地球的自由振荡信  相似文献   

7.
1 地震数据存储器的功能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通过实施“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全面系统地研制出一批数字地震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并正在“九五”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的“九五”项目中,地震数据的记录和存储主要以实时传输记录和小容量的FRAM内存为主(庄灿涛等,1995),这样的记录存储方式对不一定必须实时分析数据的研究工作,例如,大数量子台的台阵观测,流动观测,勘址观测就显得既费用高又不方便,对于这类工作,实时传输记录并不是优选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从目前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看,…  相似文献   

8.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BSO 加速度数字观测系统是为完善基准台现代化地震观测系统而设计的,其目的是拾取并记录中距离和近距离强震。系统硬件智能模块化,在 TP801单板计算机的控制下由软件实现系统功能。本文介绍了系统结构的设计特点及系统管理软件.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建成了地震前兆观测台300余个,共观测30000多个分量数据,分量采样频率一般为秒、分采样。这种大面积、多分量、高采样率的地震数据采集,使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所观测到的每日前兆数据以GB、甚至更高的规模产出,带来数据量的指数膨胀。地震数据的膨胀对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自"九五"数字化改造以来,作为国家数字台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连地震台配备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CTS-1),使台站的地震观测水平和观测质量有了质的飞越。大连地震台通过长时间对不同类型及不同震中距的地震震例分析、讨论与研究,总结出了大连地震台的地震波形及震相特征。大连台使用CTS-1记录波形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的一种计算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其中  何家斌  高杰 《地震学报》2003,25(6):667-67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地震观测大量采用数字地震仪系统 ,并将逐步取代原模拟记录系统 ,这是地震观测工作中的一大飞跃 .它使我们有可能更快地进行大震速报 ,更方便地从地震记录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来自地球内部介质和震源过程的信息 ,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地震科学研究 .由我国港震公司生产的速度型数字地震仪系统包括FBS 3A宽带反馈式地震计 ① 、EDAS 3型地震数据采集器以及电信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当地震发生时 ,仪器记录了地震信号 ,而我们从计算机中读出的信号只是一些无量纲整数 ,并非是真正的地动速度或地动位移 ,它必…  相似文献   

13.
正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每天汇集的数据量达到40GB,可以说,我国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如此海量的地震波形数据为地震监测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是指用某一标定器作为系统的输入信源,对系统进行实验检测的过程。标定的目的是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确定观测系统的各种特性,以便正确地分析和解释观测系统的记录结果。数字式地震观测系统的出现,观测手段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地震观测系统标定研究工作的进展,也对观测系统的标定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人机对话方式确定CDSN震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引入震级估计是改善中国震级标定的重要途径。无论对常规观测记录还是数字观测记录,在计算震级的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IASPEI的有关规定,并努力做到保持震级标度的国际一致性和历史连续性。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本文发展了一套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按人机对话方式估计m_b、m_B和Ms的软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跟踪最新数字观测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发展方向 ,提高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管理水平 ,四川省地震学会于 2 0 0 2年 10月 2 9日组织召开了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副局长朱荃、减灾救助研究所所长陈维锋主持。研讨会上 ,主题报告人韩进、庞明虎、吕智勇围绕“水库地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基于TCP/IP构架的虚拟地震台网方案”、“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阐述。对国内外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历史与现状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对四川省地震局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困难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台基响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技术发展为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背景噪声是影响流动地震观测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掌握流动地震观测噪声规律,发展流动地震观测降噪技术, 编制流动地震观测技术规范, 我们开展了针对不同台基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观测实验与分析. 其中,山西省临汾市五个地点架设了共22个对比观测台站, 进行了超过一年半的连续观测. 通过计算不同频段范围内背景噪声记录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 研究了不同场地条件和环境噪声下流动地震观测台站的噪声特征及其台基响应,分析了不同台基处理方式对噪声的抑制效果. 结果表明:(1)高频人为噪声和长周期自然噪声是影响流动地震观测质量的主要噪声, 可以通过增加台基深度和改善台基处理方式等方法降低其影响; (2)增加台基深度能有效地降低长周期噪声和高频噪声, 2 m深坑能使高人为噪声台站各分量的高频频段和长周期频段分别降低5 dB和10 dB; (3)由于其不稳定性, 沙子台基的水平分量在长周期频段一般要高于摆墩台基5 dB, 流动地震观测中推荐使用摆墩台基; (4) 台站位置、台站内部温度和空气流动都是影响台站噪声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场地条件和噪声环境下的台基处理建议和适合国情的移动地震台阵台站建设参考方案, 有助于流动地震观测野外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本文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仪器配置情况和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并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ldquo;十五rdquo;(2001——2005年)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地震局完成了ldquo;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rdquo;项目建设,将所有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全部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并新建了一些数字化地震台站,标志着中国的地震观测已进入数字时代.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规模、布局原则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地震观测数据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实施,我国建设了现代化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日产出数据约40GB.如何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规划,实现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建设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为地震观测业务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新业务拓展提供支撑,发挥地震观测数据的效益,使之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地震观测数据系统建设的关键.本文基于我国地震观测系统现状,结合地震观测台网的组织结构和数据分布、产出特点,阐述了地震观测数据汇聚、存储、交换和服务模式,探讨了我国地震观测数据平台的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