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在2006年3月,从湛江乌石养殖的华贵栉孔扇贝群体随机挑选100只个体作为亲本建立了基础群体。在2006年10月,从基础群体分别选择大、小个体构成两个子群体,比较了这两个子群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差异。在20℃时,两个子群体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在25℃和30℃时,大个体子群体的淀粉酶活力显著大于小个体子群体的淀粉酶活力(P<0.05)。在20、25和30℃时,大个体子群体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大于小个体子群体的纤维素酶活力(P<0.05)。这些说明华贵栉孔扇贝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与生长性状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盐度对半滑舌鳎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 ℃),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养殖环境下,半滑舌鳎肝胰脏和肠道内不同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消化酶活性影响均显著 (P<0.05).不同温度和盐度组合下,3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有所差异.总体比较,肝胰脏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以盐度26、温度21和24 ℃组合下活性较高.在相同温度和盐度下,肝胰脏和肠道的不同部位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所差异,其中,蛋白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和后肠最高,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淀粉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内最高,各肠段之间淀粉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比活力也以肝胰脏内最高,其次分别为前肠、后肠和中肠,各部位脂肪酶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发现半滑舌鳎幼鱼体内淀粉酶比活力相对比较高,说明半滑舌鳎幼鱼对淀粉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半滑舌鳎幼鱼饲料时可适当提高淀粉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3.
LED光色对欧洲舌齿鲈幼鱼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循环水养殖实验系统,研究了红、绿、白、黄、蓝5种光色对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幼鱼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组的欧洲舌齿鲈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而绿、白、黄和蓝光色组的SOD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红光组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绿、白光组与黄、蓝光组的GSH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光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白光组的CAT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光色组(P0.05)。黄光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红、绿、白光组(P0.05),绿光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光色组(P0.05);红、绿、蓝光组的淀粉酶活力要显著高于白、黄光组(P0.05),红、绿、蓝光组的淀粉酶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黄、白光组的淀粉酶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白光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绿光组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红、蓝光组(P0.05),黄光组的纤维素酶活力和绿、红、蓝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欧洲舌齿鲈在红光下养殖,其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强,能有效应对氧化应激,而在黄光或红光下养殖其消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四种蟹成蟹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中华绒螯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和长江华溪蟹胃、肠、肝胰腺的五种消化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四种蟹的类胰蛋白酶比活力是胃蛋白酶的7~17倍,淀粉酶是纤维素酶的30~183倍,脂肪酶活力较低。消化酶活力大小具有器官特异性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中肠腺、胃、肠组织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计对照组(自然海水)、1、5、20 mg/L处理组,分别于氨氮胁迫后0、6、12、244、8 h取样进行消化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3种消化器官中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力在48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3种消化器官中类胰蛋白酶活力在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中肠腺胃蛋白酶活力在24 h后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胃和肠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于48和24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中肠腺和胃的脂肪酶活力在24 h内均呈现明显的峰值变化,24 h后中肠腺中脂肪酶活力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而胃中脂肪酶活力逐渐下降,至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中肠腺和肠的淀粉酶活力在12 h内呈逐渐下降趋势,12 h后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各处理组胃的淀粉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4 h后趋于稳定。同时在氨氮胁迫48 h时,对中肠腺和胃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均表现为明显的诱导作用,而对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说明,三疣梭子蟹在氨氮胁迫下中肠腺中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和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可作为消化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消化酶活力能够反映刺参对不同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当某一反应条件发生改变时,消化酶的活力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因子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对于了解消化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度和pH是影响消化酶活力的最重要的反应条件。本文中作者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剌参前肠和中肠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蛋白酶活力测定采用福林-酚法,脂肪酶活力测定采用水解法,淀粉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采用水杨酸显色法。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刺参前肠和中肠中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前肠和中肠中蛋白酶活力均在反应温度为50℃时达到最大值,前肠和中肠中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在反应温度为40℃时达到最大值,而前肠和中肠中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和30℃。刺参前肠蛋白酶活力在酸性环境下较中肠高,且在反应pH为5.0—5.8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而中肠蛋白酶活力在碱性环境下较前肠高,且在反应pH为7.0—8.6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刺参前肠脂肪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分别为4.2—5.0和6.2—7.0区间,中肠脂肪酶活力在pH为3.8时达到最大值,而在pH超过9.0明显失活:剌参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力在pH变化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反应pH为6.6—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剌参前肠和中肠中纤维素酶活力在pH变化时反应不一致,前肠淀粉酶在反应pH为6.2—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中肠纤维素酶活力在反应pH为5.4—7.0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此外,通过比较四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剌参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次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而脂肪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开发研制配合饲料,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肠腺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及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在胃、中肠腺、肠道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55℃,65℃;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pH分别为7~8,7.5,4.8;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在短时间内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及很广的酸碱稳定性范围。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活性均以中肠腺最高,胃和肠道中没有测出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在胃、中肠腺、肠道中差别不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胃和肠道高于中肠腺。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变离体条件下大黄鱼消化道不同器官消化酶的作用温度和pH的方法,对其不同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测定,研究两种消化酶活力的分布特征以及温度、pH对两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消化道生理酸碱条件下蛋白酶活力胃>后肠>前肠>肝胰脏(P<0.01);淀粉酶活力肝胰脏、胃>后肠>前肠(P<0.01);在实验设定的条件范围内,胃、肝胰脏、前肠、后肠各部位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30℃、40℃、35℃,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25℃、30℃、35℃。随着温度由低向高变化,两种酶各部位活力均有从低向高然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2、6.0、7.0、8.0,淀粉酶各部位最适pH值分别为3.9、7.0、7.0、7.0。在设定的实验pH范围内,胃蛋白酶的活力随着pH值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其余各部位酶均有随pH升高酶活力先升而后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粗蛋白28%,豆粕18%)的基础上,用菜粕、棉粕按1∶2的比例等量替代豆粕(6%、12%、18%)作为蛋白源配制成三种等能等氮的无鱼粉饲料,在室内饲养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平均体重为(4.22±0.09)g]8周。结果表明,菜粕、棉粕替代不同水平豆粕对罗非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机体免疫力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随菜粕、棉粕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体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以无豆粕组影响最大。鱼体肝脂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R)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豆粕组血清GPT、GOT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SOD、LZ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配方中棉粕和菜粕的总量超过52%对罗非鱼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耗氧率、排氨率的关系,并分析了实验对虾肌肉成分.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逐渐提高,但饲料蛋白水平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实验对虾的存活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对虾的生长速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18‰时达到最快的生长速率,而后生长速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盐度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耗氧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3 h.排氨卒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逐渐升高,随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排氨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 h.盐度与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氧氮比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对盐度渐变的应激响应机制,设置盐度5、10、15、20、29和35共6个盐度渐变点,对幼鱼的消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甲状腺激素(T4)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显示:胃、肠、肝脏和幽门盲囊的脂肪酶的活性均在盐度29渐变点最高,在低盐度渐变点这4个组织的脂肪酶活性均随盐度降低而降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活性在盐度29渐变点达到峰值,幽门盲囊的蛋白酶活性则在盐度35渐变点最高,且与其他盐度渐变点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肝脏的淀粉酶活性在盐度29渐变点最高,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性在盐度35渐变点最高,但与盐度29渐变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OD活性在盐度5渐变点显著低于其他盐度渐变点(P<0.05),SOD活性在盐度20和35渐变点与29渐变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4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或降低均升高,盐度20渐变点与29渐变点的T4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显示,自然海水盐度29是黄条鰤幼鱼存活的适宜盐度,且黄条鰤幼鱼能较快适应略低盐度(20~29),但较低或较高盐度渐变点的消化酶活力和抗应激指标则显著异常。盐度渐变可引起黄条鰤幼鱼的消化生理、抗氧化水平和T4浓度的变化,黄条鰤幼鱼对外界盐度变化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杂色鲍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或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适宜pH分别为2.6~3.0、2.6~3.4;类胰蛋白酶在肝胰腺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8.6~9.0,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50℃,适宜pH为8.2;肝胰腺和消化道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最适pH分别为6.8、7.2;纤维素酶在肝胰腺中的适宜温度为40~50℃,最适pH为5.2,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4.8。在最适温度和pH范围内,肝胰腺中纤维素酶、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消化道中,具有器官特异性,而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差异不显著,无器官特异性。同种消化器官内,各消化酶的活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成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 C)/(P 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 C)/(P 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4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原因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 配制发酵浒苔添加比例分别为0%、1%、2%、3%、4%、5%的 6 种饲料, 探讨发酵浒苔对花鲈生长、体成分、胃、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肝脏免疫的影响的研究。 将其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6.40±0.14)g 的花鲈28d, 每组饲料设3 个重复, 每个重复投喂30 尾花鲈。 结果表明: (1) 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各组花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 势, 且差异性显著(P<0.05), 以2%组添加量最优。相比于对照组, 各添加组饲料系数均有下降。添加 发酵浒苔可适当降低鱼体中的水分, 提高灰分含量但并不显著(P>0.05).同时各添加组的粗脂肪和粗 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各添加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2) 在添加组中, 花鲈淀粉酶、脂 肪酶活性以及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效果最好。 (3) 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的活性(P<0.05), 但对碱性磷酸酶的活 性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得到提高, 在 2%-3%组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以体质量58.51 g±21.15 g、体长13.08 cm±1.856 cm的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盲囊重、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1572±0.0230、0.0166±0.0060、0.0115±0.0070、0.004 3±0.002 1、0.020 2±0.0102、2.595±0.457;体质量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80 6X2.5457(r=0.9777,P<0.01).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脏;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肝脏>肠>胃;肠的总蛋白酶活、总淀粉酶活、总脂肪酶活在各消化器官中都最高.肝脏、胃、肠、幽门盲囊的A/P值分别为2.15、22.65、3.81,1.96.研究表明,肠道是长鳍篮子鱼消化食物的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据消化道指数、消化酶分布、A/P值,表明长鳍篮子鱼是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嫁(Cellana toreuma(Reeve))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嫁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区、食道、嗉囊、胃、肠、直肠、肛门)和消化腺(食道腺、肝胰腺)组成。口中具有齿舌和颚片,分别通过发达的肌肉与软骨相连;食道中部膨大成食道腺;胃和肠非常长。消化道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肌层主要为环肌。胃壁和肠壁非常薄,黏膜下层和外膜均不发达。肝胰腺由无数肝小叶组成,每一肝小叶由位于基膜上的单层腺细胞和胚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盐度突变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消化酶活力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设计了采用自然海水养殖的对照组盐度29(S29)和实验组盐度分别为35(S35)、15(S15)、10(S10)和5(S5),对黄条鰤进行了120 h的急性胁迫实验,测定了各盐度条件下消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甲状腺激素(T4)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黄条鰤胃、肠、肝脏和幽门盲囊的脂肪酶活力,6 h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2 h后呈现随时间的增长而活力降低的现象,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蛋白酶活力胁迫24 h后,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和肝脏蛋白酶活力胁迫6~12 h,S3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和肠的淀粉酶活力胁迫后,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淀粉酶活力胁迫6~12 h,S35均高于对照组,24 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5的SOD活力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S15和S35在120 h时SOD活力降低并接近对照组。各盐度组血清中T4的浓度在6~9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降低并在120 h时趋于稳定。综上所述,盐度胁迫对黄条鰤幼鱼消化酶活力、SOD活力和T4浓度影响较大,黄条鰤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调节能力,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可为黄条鰤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