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为干扰对岩礁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烟台海域 6个岩礁潮间带生态学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 ,东方小藤壶( Chthamallus challengeri )为第一优势种。其主要优势种——密鳞牡蛎 ( Ostrea denselamellosa )、短滨螺 ( Littorina brevicula)、紫贻贝 ( Mytilus edulis)和常见种——笠贝 ( Patelloida spp.)、红条毛腹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沙参 ( Nereisspp.)、海葵 ( Anthopleura midori )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和功能有明显的区别 ,尽管 6个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区系成分相近。对基于 RIV、RB和 RD的优势度曲线研究发现 ,基于 RIV和 RB的优势度曲线更适合于表示和描述受人为干扰和污染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研究发现 ,6个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而养马岛和芝罘岛所受的干扰最轻。 6个岩礁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序列依次为 :芝罘岛、养马岛、石沟屯、烟台山、玉岱山、月老湾。不同岩礁潮间带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差异主要由来自采集和旅游者的干扰 ,养殖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所致  相似文献   

2.
对烟台海域6个岩礁潮间带生态学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东方小藤壶(Chthamallus challengeri)为第一优势种。其主要优势种-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常见种-笠贝(Patelloida spp.)、红条毛腹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沙参(Nereis spp.)、海葵(Anthopleura midori)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和功能有明显的区别,尽管6个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区系成分相近。对基于RIV、RB和RD的优势度曲线研究发现,基于RIV和RB的优势度曲线更适合于表示和描述受人为干扰和污染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研究发现,6个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养马岛和芝罘岛所受的干扰最轻。6个岩礁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序列依次为:芝罘岛、养马岛、石沟屯、烟台山、玉岱山、月老湾。不同岩礁潮间带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差异主要由来自采集和旅游者的干扰,养殖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所致。  相似文献   

3.
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40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1种,鱼类2种,其他动物2种(包括纽虫和腔肠动物各1种)。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36.04%和33.33%。从季节来看,3种类型潮间带物种数均为冬季最低,而秋季则普遍处于较高水平。物种丰度在3种类型潮间带的分布为泥沙质的渔人码头泥质的养马岛沙质的辛安河口,3种类型潮间带的丰度主要贡献者分别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渔人码头和辛安河口的生物量均以秋季为最高,而养马岛在冬季达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软体动物是3种不同类型潮间带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烟台3种类型潮间带出现的优势种多达15种,但多数优势种仅在某个潮间带的单个季节出现,优势种受季节和潮间带类型的影响明显;日本大螯蜚(优势度为0.29~0.82)是渔人码头全年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则是辛安河口的主要优势物种,养马岛的优势物种则为养殖逃逸的菲律宾蛤仔。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原有的潮间带经济种类已经严重退化或消失。  相似文献   

4.
烟台海滨潮间带岩岸环境无脊椎动物群落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研究的烟台沿海潮间带岩带环境无脊椎动物群落的最小样方面积为4m3。石沟屯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种的多样性与蛇们岛和雨岱山两地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种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1),以石沟屯的多样性指数最高(Shannon-WienerIndexH=0.888),生物密度最大(6702个体/m),且石沟屯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崆峒岛和雨岱山的存在明显差异。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和风浪的影响是造成所研究的岩岸环境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所研究的三地无脊椎动物群落都以东方小藤壶为绝对优势种,以东方小藤壶、黑荞麦蛤和短滨螺3个优势种决定着所研究的烟台岩岸环境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外貌。  相似文献   

5.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相似文献   

6.
春季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2012年春季由南向北河口海域:北仑河口、九龙江口、瓯江口、长江口和灌河口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通过比较不同纬度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物种更替率(R)和群落相似系数(S);探讨了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沿着不同纬度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自南向北5个河口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浮游动物区系。北仑河口和九龙江口为南部亚热带区系;位于亚热带海域;以亚热带种为主;H'分别为1.01和2.18;两河口之间R值为65.52%;S值为51.28%;瓯江口和长江口为中部过渡区系;位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海域;亚热带种和暖温带种是主要出现的种类;H'分别为1.31和1.86;两河口之间R值为58.33%;S值为58.82%;灌河口单独为北部温带区系;位于温带海域;暖温带种是主要出现的种类;H'值为1.19;与其余河口物种更替率均高于80.00%;群落相似系数均低于32.00%;表明群落结构由南到北的变化非常显著。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河口之间浮游动物的物种更替率与纬度差(两河口所处纬度的差值;δN)呈正相关关系(R=0.026ΔN+0.608;p=0.002);群落相似系数与纬度差呈负相关关系(S=0.034ΔN+0.578;p=0.001)。春季;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影响各河口的水温和水团存在较大差别所致。  相似文献   

7.
烟台月亮湾岩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月亮湾岩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春季群落的种类最丰富 (2 7种 ) ,其次为秋季群落 (2 6种 ) ,夏季和冬季较少 (2 2和 2 1种 ) ,4个季节群落的共有种仅为 7种。各季节群落中均以红藻的种类最丰富 ,褐藻次之 ,绿藻最少。在 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如下 :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 ,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 ,即有暖温带性的、温带和暖水性种类 ,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 ,海黍子在春季和冬季为群落的第 1优势种 ,而孔石莼在夏季和秋季为第 1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 :物种丰富度指数 ,春季 >秋季 >冬季 >夏季 ;物种多样性指数 ,秋季 >夏季 >春季>冬季 ;均匀度指数 ,春季 >夏季 >冬季 >秋季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对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进行了2年的生态学调查。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群落中最高和较高的藻类物种数量出现在4~8月 ,而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在所有季节中红藻类群种类最为丰富 ,其次是褐藻 ,绿藻最少。群落中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如下 :8月>10月>6月>12月>4月>2月。群落的生物量和各藻类类群的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龙须岛潮间带的海水温度变化相吻合 ,只有红藻类群的生物量在8月份略有下降。群落中大型底栖藻类的区系成分和优势种群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波动或更替。总体来看 ,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区系成分以暖温带成分为主 ,其次为冷水性成分、暖水性成分、温带成分和亚寒带成分。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序列依次为 :4月>6月>8月>2月>12月>10月 ,物种多样性为 :4月>6月>8月>2月>10月>12月 ,均匀度指数为 :4月>10月>2月>6月>8月>12月。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3个季相 :“肠浒苔、珊瑚藻、石莼为优势种的冬、春季藻类群丛”、“鼠尾藻、石莼、珊瑚藻为优势种的夏季藻类群丛”和“石莼、叉枝藻、鼠尾藻为优势种的秋季藻类群丛”。潮间带海水的温度的季节变化是导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调查共鉴定42种,软体动物最多(30种)。潮下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低于潮间带定量调查,其中软体动物最多(2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34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82g/m2。潮下带平均丰度为18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708.02g/m2。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187、1.723和0.540;潮下带H′、D和J′平均值均高于潮间带,分别为1.301、2.204和0.669。在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施氏玻璃钩虾(Hyaleschmidti)、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littorea)等。潮下带优势种与...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诸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山东半岛东部海域主要以威海市北面和南面8个岛屿春、秋两季期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组成、生物量、季节变化及主要环境因子。在两季度月得到海藻88种,秋季比春季种数多,北面4岛种类略多于南面4岛,群落构成都以红藻类为主。各岛平均生物量秋季高于春季,北面4岛高于南面4岛。就各岛生物量而言,北断面高于南断面。  相似文献   

11.
氮磷比对浙江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氮磷比(N/P)(1:1,4:1,8:1,16:1,32:1,64:1,128:1和256:1)对浙江近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物种组成及演替过程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前期(6~12 d),低N/P组(1:1)H',Ma,JDr值均偏小,实验结束时(30 d)8:1和16:1组H',JDr值小于其他各组。实验初期(6 d),高N/P组(128:1和256:1)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实验结束时8:1和16:1组更适合硅藻生长。此外,各组中浮游植物群落都呈硅藻→甲藻的基本演替规律,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较之群落初始物种组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顺序更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An open incubation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many studies to directly estimat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by measuring photosynthetic and respiratory rates in intertidal rockpool communities. The method measures changes in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recorded in situ during an artificial dark period (respiration) and a natural light perio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lthough this method has yielded interesting results,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have yet to be thoroughly tested.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in a controlled laboratory environment and compared with field incubations. Atmospheric oxygen diffusion across the air–water interface did not affect incubation measurements under low wind speed (<2 m s−1). Temperature increases during incubations were not greater than in natural rockpools and did not affect primary productivity. The major problem was the oxygen supersaturation which inhibited photosynthesis, thus leading to an underestim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To allow comparable measurement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eeds to be recorded during the linear phase of the photosynthetic process (<30 min of light) before water reaches supersaturation (<160%). This method gives rapid and reliable estimates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thereby allowing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relationships to be tested using rockpools as natural mesocosms.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7±205 ind/m2和2 847.83±1 032.50 g/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07~1.61, 0.66~0.83和0.54~1.30。与大陆沿岸潮间带相比,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独特,拥有更多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需要重视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2005年冬季台湾海峡中北部至南麂列岛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硅藻58属159种(含变种和变型).调查期间正值冬季,种类组成以广温种(占49.69%)为主,其次是暖水种(占18.24%)和温带种(占14.47%).优势种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7.53%.调查海域冬季硅藻群落分布的特点是:硅藻细胞密集区和高值区基本上集中在海峡中线断面上,底层硅藻丰度较表层高.硅藻丰度介于(0.216~7.544)×103个/dm3,总体上,硅藻丰度较低.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表明:影响调查区冬季硅藻平均细胞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是硅酸盐浓度.同时,硅藻平均丰度与水温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平均丰度的分布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于2012年春季(5月)调查了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经初步分析发现网采浮游植物共2门17属28种,其中硅藻26种,占种类组成的92.9%;甲藻2种,占种类组成的7.1%。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以广温型近岸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和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塘沽、大港和歧口周围海域;20个站位根据浮游植物的物种及丰度相似性可以划分为5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0.43~3.59之间,平均为2.15,多样性指数出现由南、北向中央逐渐缩小的趋势;水温、DO、pH值和无机氮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分布呈最大等级相关,这4个环境因子是对观察到的群落结构的最好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三亚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三亚湾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67属169种,丰度范围为6.48×104—165×104cells.m-3,平均值为87.59×104cells.m-3。其中硅藻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三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春、秋季高,冬、夏季低;丰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外海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石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2009年5月分4个航次对石岛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64种,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明显;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9个/m2和11.00 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分为近岸的粗砂底质群落和离岸较远的泥沙底质群落。本调查结果与其他海域调查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其他调查海域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