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1956—1962年6—9月山东地区110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得出引起山东夏季暴雨的天气系统共有五类:气旋、台风、冷锋、静止锋和暖锋式切变线。又发现每一类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其相应的环流形势,我们对各类暴雨的特点和预报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极端长历时暴雨时空分布及影响系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5年辽宁省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的1°×1°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辽宁极端长历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和不同天气系统下的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极端长历时暴雨分布广,大致可划分为4个易发区,降水雨强≥10 mm·h~(-1)的持续时间以6—8 h为主,最长可达14 h,最大雨强可达91 mm·h~(-1),总降水量6—7 h可达150—200 mm、8—10 h可达250—350 mm;暴雨次数年际变化大,7—8月是多发期,7月过程次数虽多但范围小,8月过程次数虽少但范围大,15—17时和22—02时最容易开始发生该型暴雨;高空影响天气系统中,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次数最多且造成的降水持续时间最长、雨强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纬向环流型暴雨分布零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型暴雨分布相对集中;地面影响天气系统中,高压后部型次数最多且造成的降水雨强最大,华北气旋造成的降水持续时间最长,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江淮气旋型暴雨分布相对集中,蒙古气旋型和华北气旋型暴雨分布零散。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美国大气中心6h一次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1.0°×1.0°)对2002年3月18—22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大范围沙尘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高空急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次气旋发生发展在斜压区,气旋的发展阶段温度平流作用明显。沙尘暴过程主要是由气旋冷锋及锋后地面大风触发的,地面大风的形成与气旋发展、锋后冷平流及高空急流动量下传有关。  相似文献   

4.
使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提供的月平均数据,对北上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及其造成的极端降水进行统计分析,并揭示了有利于 TC北移影响山东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 TC主要出现 于 6—9 月,其中盛夏时节(7、8 月)TC对山东影响最大;TC影响山东时,强度主要为台风及以下等 级,或已发生变性;TC会引发山东极端降水事件,TC极端降水多出现在夏秋季(7—9 月),其中8月的占比最大,9月次之,TC降水在极端降水事件中的占比约为 10%,但年际变化大,有些年份占比达60%以上,特别是1990 年以来 TC对极端降水的贡献显著增强;影响山东的 TC主要生成于西 北太平洋,多为转向型路径;当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场呈太平洋一日本遥相关型的正位相时,TC更易北上影响山东,此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其外围气流会引导TC北上转向,对华东地区造成影响;850 hPa上,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存在异常气旋式环流,对流活跃,夏季风环流和季风槽加强,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华东、华南上空有异常上升运动,涡度增大,垂直风切变减小,水汽充沛,TC登陆后强度能得到较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影响山东的9505号热带气旋环流暴雨过程分析,指出了中低纬天气系统相结合对山东降水的作用。涡度分析表明,登陆后减弱的热带气旋环流移动路径,基本上与500hPa场上正涡度轴线方向一致;暴雨区与正涡度中心右前方的正涡度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气象》2021,(8)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站降水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FY-4A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分析了造成贵州水城2019年7月23日山体滑坡的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最强降水是由TBB低于-82℃的对流云带造成的,影响本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贵州西部750~700 hPa低槽及四川盆地北部冷锋。暴雨发生之前,四川盆地北部冷锋迫使盆地内高能气团向贵州西北部移动。随着水城县鸡场镇南侧偏南气流发展,为强降水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因暖湿气流的增强使得鸡场镇低层对流不稳定性增强。降水初期(22日20时)上升运动主要位于700 hPa以下,这与鸡场镇地面偏东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沿地形爬坡产生的上升运动影响有关。随天气尺度气旋性环流扩展到贵州境内,降水只发生在气旋性环流内较狭窄的带中。通过Barnes带通滤波分析,天气尺度的气旋性流场内存在一些小尺度的气旋、反气旋系统,鸡场镇西侧有两个小气旋环流,它们北侧的强气流汇合带正好是降水发生区,鸡场镇此时还位于一个小尺度鞍形场区域中,明显有利于中低层气流汇合,叠加地形性上升运动,导致突发性暴雨发生,造成了山体滑坡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2018年7月27~28日凉山州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本文运用水平分辨率为1°×1°的NECP6小时再分析资料、新型监测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不同于常规的降水过程,环流背景上受副高外围的东南气流和热带气旋形成的东风波倒槽共同作用形成的急流轴影响,为降水地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补充,从而形势上形成了热带气旋远距离降水,同时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也阻挡了高原上的低值系统快速东移,使得降水机制长时间停滞,对降水地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春岩  杨晓霞 《山东气象》2001,21(4):10-11,13
分析2001年1月6-7日山东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表明:暴雪天气过程是由江淮气旋和850hPa西南涡共同影响造成的。降水发生在对流稳定而对称不稳定大气中,江淮气旋及强降水区有向对称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低空急流是造成暴雪天气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廷瑞 《气象》1979,5(4):19-20
为了搞好天气预报,必须对影响本地区的各类天气系统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对益都地区1956—1970年5—9月历年气旋降水情况进行了普查和统计,对气旋影响我县的降水有了初步的、概括的了解,从而为进一步运用单站资料点绘分型点聚图、曲线图,寻找相似模式、指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雪英  贾健  刘国强  仇会民  杨柳 《气象科技》2018,46(6):1201-12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7年4月14日("4·14"过程)和2017年5月1—2日("5·1"过程)南疆中部巴州地区强降水过程,探讨春季强降水天气动力学异同。结果表明:春季强降水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活跃,伊朗副热带高压向北伸展,地面冷锋活动,高低空为急流锋区配置背景中。水汽源地位于东经40°的阿拉伯海—里海附近,沿西方路径进入新疆,在有利风场条件下汇合至巴州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干冷空气多方向侵入增强春季降水强度。主要差异在于"4·14"过程是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北跳、影响系统西风带短波槽、冷空气西方路径,"5·1"过程则是极锋急流与副热带西风急流汇合、深厚长波槽系统、冷空气西北路径;"4·14"过程是典型急流锋区降水伴有对流性降水,强降水发生时形成两支次级环流圈,3股干冷空气从不同方向向中低层气旋性环流附近汇合激发了另一支低层中尺度次级垂直环流圈的建立;"5·1"过程是典型急流冷锋降水,高空干冷空气在垂直方向向下入侵触发和增强冷锋降水,形成了一支完整强大的次级垂直环流圈造成巴州大范围的系统性降水。  相似文献   

11.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彬  陈涛  康志明  向纯怡 《高原气象》2011,30(4):901-912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高纬不稳定低槽东移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发展的黄河气旋产生强偏北大风,导...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和同时间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在平顶山市出现的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气候背景、影响系统及这次过程的演变和动力机制,结果发现: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强冷平流一方面使低槽、冷锋东移南压,另一方面与暖平流共同作用促进蒙古气旋的发展,造成平顶山市这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及演变与沙尘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产生两个独立的次级环流,在直接环流北分支的下沉运动有利于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促进对流层中低层风力加大,冷锋南压,触发不稳定层结大气,驱动这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11~12日平顶山市沙尘天气中尺度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和同时间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在平顶山市出现的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气候背景、影响系统及这次过程的演变和动力机制,结果发现: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强冷平流一方面使低槽、冷锋东移南压,另一方面与暖平流共同作用促进蒙古气旋的发展,造成平顶山市这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及演变与沙尘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产生两个独立的次级环流,在直接环流北分支的下沉运动有利于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促进对流层中低层风力加大,冷锋南压,触发不稳定层结大气,驱动这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烟台市87.9暴雨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卫星云图的云场演变为线索,分析了1987年9月4——5日(简称“87.9”)烟台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的云图特征。指出该暴雨过程源于高原气旋云团,由黄河气旋、江淮再生气旋影响半岛。冷锋云带与山东气旋云团汇合叠加,造成了5日的暴雨1987年9月3日20时至5日7时,烟台市全区连降大—暴雨,有五个县市超过100mm,市区最大为168mm,平均雨量75.3mm。降雨同时,风力7—8级,阵风10级。大部分县市区遭受严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501.4万元。九月连续两天出现强烈暴雨,为建国以来所罕见。这次降雨过程明显分二个时段。第一时段从9月3日23时至4日4时,5小时降水40毫米以上;从4日17时至5日4时,11小时约降水100毫米以上,为降水的第二时段。表明先后有两个强系统影响山东半岛。根据卫星云图上云场的演变特征,可将该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偏多发生在异常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贝加尔湖低压槽强度大于常年,冷空气偏强且路径偏南;东亚40°—50°N处在纬向强锋区中,有利于气旋生成发展;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2个纬度,西北侧暖湿气流活跃。7月中高纬地区有3次明显冷空气向南侵入至40°N,与中低纬北上至40°N及以北的暖湿气流交绥形成暴雨,影响系统分别为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不同影响系统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存在差异。3次暴雨过程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供应最充沛,水汽源地不仅有西太平洋、南海、东海和黄海,还有孟加拉湾;暴雨区水汽主要由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或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东海北部和黄海是水汽汇合及输送量最大的区域。高空急流受贝加尔湖低槽强度影响,不同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演变和强度不同,低空急流分布与强度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相对高、低空急流轴分布的位置也不同;高、低空急流耦合发展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叠置产生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造成了水汽强烈辐合,其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辐合最强,水汽辐合层顶达850hPa,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暴雨水汽辐合顶在900hPa附近及以下。热力分析表明,3次暴雨过程环境大气中层均有干冷空气侵入,增加了降水对流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一次江淮气旋复杂降水相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杨成芳  宋嘉佳 《气象科学》2016,36(3):411-417
本文应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0.25°×0.25°)数值预报初始场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一次江淮气旋降雪过程的复杂相态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成因。结论如下:(1)山东省2014年2月16—17日的雨雪天气过程,降水相态多样性和相态转化复杂性是主要特点,表现为同一时刻雨、雪和雨夹雪三种相态共存,郯城站降水相态逆转(由雨夹雪转雨再转雪),鲁东南地区降雪同时鲁西南地区降雨的"东雪西雨"现象。(2)在系统发展不强的江淮气旋降雪过程中,鲁中山区相对高海拔地区夜间强烈的辐射降温和山脉迎风坡的动力抬升作用均会造成边界层温度的降低,后期对流层低层为东北风控制时,除鲁中山区外,其迎风坡东麓或东北麓(潍坊地区)出现固态降水可能性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地面2 m温度为1~2℃,1 000 hPa温度为0℃左右,925 hPa温度为-3℃左右,可出现固液共存降水现象。(3)相态逆转现象的发生与江淮气旋发展阶段和气温日变化两个因素紧密相关。0℃层在925 hPa上下的状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可产生雨夹雪或雨,但0℃层高度下降不是由雨转雪的充分条件,还需考察冷平流发展情况。(4)当江淮气旋生成地偏东(位于长江口附近),且发展不强烈时,山东若受其影响产生降水,后期上游如有新系统发展,可能与气旋共同影响山东,造成复杂相态的江淮气旋降雪过程。  相似文献   

17.
热带气旋的登陆及其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雷小途  陈联寿 《气象学报》2001,59(5):602-615
热带气旋的主要灾害往往在登陆前后造成,登陆问题是当今热带气旋 研究的重点。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 也对中纬度地区天气产生重大影响。西风槽强度的变化可使热带气旋的降水突然 增幅30%。环境场的急剧调整常引起热带气旋运动突变,在弱环境场中,热带气旋的异常运 动与非对称结构关系紧密。中纬度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热 带气旋向极移动过程中携带了大量可供中纬度地区降水的水汽,在气旋性切变的环境场中, 热带气旋还向环境场输送能量,并激发和增强中纬度气旋性环流系统的发展,触发严重的灾 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有时也会截断低纬向中纬度的水汽输送及中纬度波动的能量频散,95% 左右的南海热带气旋对梅雨有显著影响,其中约86%的热带气旋会导致梅雨减弱中断甚至结 束。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气象学者的研究指出,中层气旋是低纬地区的一种重要扰动,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其本质属于热带或副热带扰动.在对生成于阿拉伯海和南海的中层气旋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常常给影响区带来剧烈天气、产生大量降水.本文根据中央气象台绘制的1976—1986年4—9月的历史天气图,分析了生成于10—30°N,100—130°E区域内的中层气旋的气候特征,以便进一步研究它们对地处低纬、位于华南西部的广西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5—6日山东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重点是分析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侧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至暴雨区;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到强盛时期,可用云顶亮温变化来监视云团发展;水汽通量的强辐合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春季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热带环流和总云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林华 《气象》1989,15(8):10-15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3—5月气温与降水资料,确定低温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现连阴雨及连晴过程所对应的热带环流及波谱特征有明显差异,热带太平洋156°E、180°剖面上总云量分布特征有显著不同,厄尔尼诺年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天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