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49~2003年共55年的《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给出热带气旋强度突变标准, 对中国近海突然增强和突然减弱的两组热带气旋进行合成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变化关系; 环境风垂直切变小于5 m/s是南海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的必要条件, 热带气旋强度突变对环境风垂直切变变化的响应时间为18~36 h;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存在数值在 -6~6 m/s之间纬向分布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密集带, 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时刻, 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经向梯度最大; 风垂直切变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过程中逐渐减弱, 而在热带气旋突然减弱过程中逐渐增强;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是高低层相对涡度垂直切变的强负值区, 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过程中相对涡度垂直切变逐渐减小, 在突然增强时刻最小。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热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000 2006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对比分析,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1)突然增强热带气旋在其中心附近对流层高低层均存在视热源Q1的极大值中心,低层Q1在突然增强过程中越来越强;而突然减弱热带气旋在中心附近对流层中层存在Q1的极大值中心,而且在突然减弱过程中Q1越来越弱.视水汽汇Q2的极值中心在热带气旋强度变化过程中位于对流层中层,在突然增强过程中有所增大,而在突然减弱过程中有所减小.(2)Q1的峰值高度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和突然减弱过程中分别位于对流层高层和中层.Q2的峰值高度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过程中不断抬升,而在突然减弱过程中不断降低,这说明积云对流的垂直输送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3)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对流层中上层非绝热加热随着高度增加、对流层低层垂直非均匀加热的增大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突然增强,反之导致热带气旋突然减弱.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润珍  孔宁谦 《广西气象》2004,25(B12):27-28
对1960~1998年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10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个例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强度增强的占总数17%,其中强度突然加强的点总数7%。本文着重分析了上述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大气环流变化,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天气气候类型:副热带高压型、辐合带型、季风低槽型和锋面切变型。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供广西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引潮力共振对热带气旋突变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任振球 《气象》1998,24(9):12-16
热带气旋突变的成因和预报是当前气象学中的主要难点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现,热带气旋在海上突然加强和登陆后后暴雨突然异常加大,都是遇引潮力共振减压而引起,热带气旋的路径突变和多速突变,则都是由引潮力共振导致热带气旋外围的副热带高压突变引起引导气流的方向或强度发生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热带气旋的登陆及其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雷小途  陈联寿 《气象学报》2001,59(5):602-615
热带气旋的主要灾害往往在登陆前后造成,登陆问题是当今热带气旋 研究的重点。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 也对中纬度地区天气产生重大影响。西风槽强度的变化可使热带气旋的降水突然 增幅30%。环境场的急剧调整常引起热带气旋运动突变,在弱环境场中,热带气旋的异常运 动与非对称结构关系紧密。中纬度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热 带气旋向极移动过程中携带了大量可供中纬度地区降水的水汽,在气旋性切变的环境场中, 热带气旋还向环境场输送能量,并激发和增强中纬度气旋性环流系统的发展,触发严重的灾 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有时也会截断低纬向中纬度的水汽输送及中纬度波动的能量频散,95% 左右的南海热带气旋对梅雨有显著影响,其中约86%的热带气旋会导致梅雨减弱中断甚至结 束。  相似文献   

6.
于玉斌  郑祖光 《大气科学》2010,34(4):669-680
应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 以超强台风 “桑美” (2006) 在我国近海的突然增强和突然减弱过程为例, 从动能角度分析热带气旋能量发展的条件, 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可用于分析预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实用指标, 如非热成风涡度、 热成风偏差及其垂直变化。结果表明: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存在非热成风涡度负值中心, 有利于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 非热成风涡度的变化与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当扰动自下向上传播时, 在热带气旋增强阶段热成风偏差为正值, 而在减弱阶段为负值; 当外围波扰向内核传播时, 在热带气旋增强阶段热成风偏差垂直变化为负值, 而在减弱阶段为正值, 热成风偏差及其垂直变化的这种变化在对流层中低层更明显。当扰动自下向上、 自外围向内核传播时, 在热带气旋增强阶段非热成风涡度为负值、 热成风偏差为正值、 热成风偏差垂直变化为负值; 减弱阶段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对1960~1998年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10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个例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强度增强的占总数17%,其中强度突然加强的点总数7%.本文着重分析了上述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大气环流变化,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天气气候类型副热带高压型、辐合带型、季风低槽型和锋面切变型.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供广西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对地形强迫和陆地摩擦作用下登陆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形摩擦耗散作用时,热带气旋可能出现路径的突然偏折;在热带气旋强度比较弱而陆地摩擦作用比较强的情况下,热带气旋路径容易发生突然偏折,且其强度的突然变化不明显;陆地摩擦作用可能是造成登陆前后热带气旋路径突然偏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热带气旋的路径及登陆预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用几个非线性数学模型制作热带气旋短期路径预报及热带气旋个数、登陆时段、地段的短期气候预报。5年多的研究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指数曲线模型制作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准确率较高。24h预报,199次平均误差123km,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多项式等非线性模型,制作登陆我国及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年、月个数预测,经过3年实际应用检验,准确率达到70%~90%。用非线性预测模型的逐日气压场、逐日雨量场长期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制作广东热带气旋登陆时段、地段和南海海面热带气旋出现时间的预报,准确率达到70%~80%,2002年热带气旋的预报,采用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数值预报与统计预报相结合,预报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热带气旋降雨贡献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国 《气象科技》2002,30(2):102-104
文章对1961-2000年7-9月影响广西的144个热带气旋降雨的月平均降雨量及其对该月平均降雨量的贡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向为人们所认可的7-9月(后讯期)以“热带气旋降雨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月平均热带气旋降雨对月降雨量的贡献率:桂北10%-20%,桂中15%-25%,桂南及沿海地区也只有20%-35%和30%-40%,贡献率最大值位于上思县(7月份49%),7-9月大部分降雨为非热带气旋降雨。  相似文献   

11.
台风突然加强与环境场关系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EOF分析方法对20年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应力场资料和SST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态和时间变化特征,发现风应力场的第一特征向量一海温距平场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它们反映了海洋和大气在这个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并与E1Nino循环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The EOF thechnique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mod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1970-1989 wind stress and SSTA datasets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Results show similar variation in the time coefficients of the first eigenvectors for the wind stress and SSTA fields, revealing air-sea interaction and coupling at the multiple space/time scales,which are in fairly good correspondence to the E1 Nino cycle.  相似文献   

13.
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实测资料对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风场的一般特征和局地性特点作了计算分析,详细分析了山谷风的时空变化规律,比较了山谷风演变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
A tropical cyclone is divided into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in which temporal and spacial scales and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all different. Making use of the scale analysis and perturbation method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models are obtained for the two regions,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models the stream and pressure fields are solved analytically and the obtained structrues are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The inner region is governed by the cyclostrophic wind and an evolution equation, the outer region by the gradient wind and another evolution equation.  相似文献   

15.
A tropical cyclone is divided into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in which temporal and spacial scales and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all different.Making use of the scale analysis and perturbation method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models are obtained for the two regions, respectively.In the two models the stream and presure fields are solved analytically and the obtained structures are ap- 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The inner region is governed by the cyclostrophic wind and an evolution equation, the outer region by the gradient wind and another evolution equation.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a three-dimensional EOF techniqu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ecipitation and its anomalyover whole China and sanely selected regions,i.e.the Changjiang Valley,the Huanghe Valley and the Southpart of China in last decades.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cial distribution,seasonal and interannualvariation are revealed.As a better technique than 2-D EOF,the 3-D EOF alse provides a way to expos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mporal and spaci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库区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杨贤为  邹旭恺  马天健 《气象》2002,28(10):14-18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近期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库区酸雨强度及各等级酸雨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与有关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揭示影响库区酸雨强度的若干气象因子及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1—2003年的Ni?o1+2, 3, 4和3.4区的海温异常指数, 分析了各个海区3—8月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发现4个海区海温异常变化与我国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合成分析表明:在海温异常随时间变化为正的年份, 上述地区的夏季降水偏少; 在海温异常随时间变化为负的年份, 情况正好相反。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Ni?o3.4区的海温异常变化和高低空纬向风垂直切变之间的关系, 发现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环流场之间也有很好的关系。由合成分析结果发现, 在海温异常变化分别为正和负的年份, 500 hPa高度距平场、850 hPa纬向风距平场、850 hPa流场距平场, 200 hPa纬向风距平场及高低空纬向风距平切变均具有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在长江流域以南、南海及我国的东北地区都呈相反的分布形势。因此, Ni?o3.4区的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为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将 1 960~ 1 991年的月平均 FSU风应力资料分解为旋转部分和辐散辐合部分 ,分别用以强迫模式海洋。所用的模式为一个 2层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洋模式。结果表明 ,就季节变化而言 ,不论是用旋转分量还是散合分量强迫海洋 ,都不能产生合理的冷舌 ,哪怕将旋转或散合分量放大一倍或缩小二分之一 ,也不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若采用气候平均的含有季节变化的风应力 (未对旋转和辐散分量进行分离 ) ,则可产生与实际相符的海表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 ,分别叠加旋转和辐散分量的年际异常部分 ,通过对海洋的强迫 ,可产生海表温度异常。在年际异常旋转分量的强迫下 ,可产生较强的 SSTA振荡且具有明显的 ENSO周期 ;而在辐散辐合年际异常风应力的强迫下 ,则产生较弱的 SSTA,且振荡频率较高 ,ENSO周期不很明显。这些结果说明 ,风应力的涡旋和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形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即合理的冷舌分布需要风应力旋转分量和散合分量同时作用于海洋方可产生 ,而仅有异常风应力的旋转强迫就可产生合理的 EL Nino/ La Nina现象。同时 ,风应力的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洋平均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 ,但在 EN-SO过程中就对海洋的作用而言则不如旋转分量重要。  相似文献   

20.
Monthly observed wind speed data at 597 weather stations and NCEP wind speed data at 10?m above surface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wind speed for 1961?C2007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annual wind speed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four phases: two relatively steady periods from 1961 to 1968 and 1969 to 1974 with a sharp step change in 1969,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line stage from 1974 to 1990s, and another relatively steady period from 1990s to 2007. Except for the sharp step in 1969 being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observation instrument, other breakpoints correspond well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 of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 In addition, four different temporal variation patterns of annual wind speed in China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were also expl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