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技进步,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热点。江苏省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强省,但其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并不突出,为了对其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耦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文章在探析海洋经济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06~2012年江苏及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2年间,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逐步迈入了磨合发展的关键期,但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落后和海陆互动性弱等因素导致其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能够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判断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对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决策参考价值。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最高但未表现出显著增长态势;2006—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上升为中度协调,三大海洋经济圈耦合协调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海洋专业专科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和治理废水项目完成投资额等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3.
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调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基于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向高水平迈进,呈现出“以上海和广东为中心逐渐扩散发展”的空间特征;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水平是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要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同机制,促进海洋产业、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关系是否协调对沿海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构建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辽宁省沿海6市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各市2000—2011年间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基本处于优度协调状态,个别年份出现其他协调类型;大连市二者的协调关系为最优。最后提出了优化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更好地协调二者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互相影响。文章通过熵值-TOPSIS法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共21个二级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我国2013—2019年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研究发现: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则比较稳定;2013—2019年多数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系统的耦合度表现稳定,保持良好的动态关联关系;在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性增强的同时,两大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和海洋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综合运用中立型交叉效率模型、熵值法、耦合评价模型和重心迁移模型,选取包括区位熵在内的多层次评价指标,系统评价2008—2018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物流效率和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分析二者协调关系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我国沿海地区的物流效率和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均呈提高趋势,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物流效率和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并由初级协调发展到中级协调,各沿海地区的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到良好协调不等,耦合协调度重心基本呈NE-SW的迁移趋势;改善物流效率和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关系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陆海双向联动和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文章以我国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2个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价201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和山东处于中级耦合协调状态,上海和福建分别由于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制约而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天津等4个地区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状态,河北处于轻度失调衰退状态,海南和广西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状态;各沿海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守住海洋生态环境的底线,推动海洋经济系统、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与游艇旅游业系统三者间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对沿海16个游艇旅游发展重点城市三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探讨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游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并不高,可进一步分为城市经济滞后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和游艇旅游业滞后型三种制约类型;区域内三大系统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相互关联。鉴于此,提出游艇城市应因地制宜,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深化产业融合等建议,以促进三大系统较高层次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5个子系统组成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得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排名,并将其分为4组。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子系统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情况有所不同,从计算变差系数看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变化幅度较小。运用R/S分析法预测在2012—2021年期间,沿海地区的差距先缓慢增大后缓慢减小。最后,从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能力、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关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并运用变差系数法分析其地域差异及其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普遍高于0.8,较少年份出现低于0.8现象。空间上表现出天津市和山东省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双高的稳定耦合协调状态,河北省和辽宁省耦合度较低且波动大,地区间差异明显。计算地区间耦合度变异系数得出,变异系数值不断下降,地区间差异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和把握湛江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演变趋势,通过建立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3个系统下具体33个指标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湛江市2007-2016年这10年内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3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湛江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在2007-2016年间处于波动起伏的状态,总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下行的风险。其中,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海洋资源承载水平整体较高,且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较为吻合;海洋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湛江市在制定海洋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应在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向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倾斜。  相似文献   

12.
狄乾斌  周慧 《海洋通报》2019,38(5):499-507
在分析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互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2000-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的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①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波动上升,各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②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研究期内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均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福建省、山东省耦合协调度提高明显,发展趋势较好;③人口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响应较弱,海洋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响应较强,沿海各省市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养殖海域承载力是衡量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据。文章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准则层共14个评价指标的养殖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养殖海域承载力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逐年提高,综合得分从2008年的0.342升至2019年的0.458;压力层和状态层得分较高,年均值分别为0.689和0.799,响应层得分较低,年均值仅为0.318;响应层得分较低是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综合得分较低的最重要原因。研究期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对养殖海域产生的资源环境压力先下降、后持平、再上升,近岸海域的健康状态和受污染程度呈波动趋势。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综合得分平均值最高的是广东,其次是海南、山东和江苏;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数量、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比、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养殖海域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海水养殖产值占GDP比重、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近岸海域水质等指标也对养殖海域承载力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文章采用多源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对广东和广西滨海盐沼开展遥感调查与分析。2019年年底,广东和广西滨海盐沼分布面积分别为1 258.00 hm2和1 450.36 hm2。广东14个沿海市除茂名市外均有滨海盐沼分布,珠海市、江门市、湛江市的分布面积分别为438.89 hm2、331.83 hm2和162.36 hm2,占广东滨海盐沼总面积的34.89%、26.38%和12.91%。广西3个沿海市均有滨海盐沼分布,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分布面积分别为1 354.87 hm2、49.73 hm2和45.76 hm2,占广西滨海盐沼总面积的93.41%、3.43%和3.16%。广东和广西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分别为327.96 hm2和1 312.02 hm2。广东海岸带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和潮州市,分布面积分别为179.07 hm2、73.64 hm2、69.72 hm2和5.52 hm2。广东近5年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较为稳定,没有大范围暴发式扩散。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和钦州市,分布面积分别为1 309.04 hm2和2.98 hm2。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比最早引种时增加了1 311.08 hm2。互花米草在广西北海东海岸、铁山港、廉州湾和大风江口不断扩张,廉州湾的互花米草仍处于种群扩散的暴发期,需加强对互花米草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从压力和承压两方面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考量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2006-2014年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时序特征,剖析影响承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2006-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整体较差,承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强度分为两类,山东和天津为较弱承载力水平,河北和辽宁为弱承载力水平;生态弹性小、环境污染重、生态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文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3个要素层和18个指标层组成,其中海洋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包括人均滨海湿地面积等6个评价指标,海洋资源环境承压能力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等6个评价指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包括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等6个评价指标;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3个步骤;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7.
海洋开发活动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并对海洋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影响。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5种典型的开发利用方式,选取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成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评估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各项目以及其评价指标对综合效益的贡献程度。其中围海养殖、海上风电、排污倾倒、城镇建设与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均值分别为0.464,0.459,0.509和0.490;临港工业开发方式与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均值为0.657,处于较好状态,所以建议优先选择临港工业开发方式,从而得出海洋开发方式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徐孟  刘大海  邢文秀  李森 《海岸工程》2019,38(2):154-164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视角,遵循陆海统筹的理念,分析广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现状、挑战、重点关注的关系以及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加大对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投入,开展海岸整治修复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在海水质量、管理机制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在统筹规划、管理衔接、技术研究和投入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海岸带生态修复应重点关注并处理好4个关系,即陆地和海洋、修复和保护、修复和发展以及属地和联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通过统一规划、机制保障和共同参与,进一步优化海岸带生态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估算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的缺口。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指数均大于1,呈现负向扭曲状态。从省际层面来看,沿海11个省区市的资本要素市场均为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正向扭曲外,其余为负向扭曲;总体要素市场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轻。(2)从全国层面看,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负向作用,但在考察期间并不显著;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3)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