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揭示现代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铁磁性矿物的分布差异,寻找有效识别河口-陆架沉积环境的磁学指标,以便更好地将环境磁学应用于河口古环境研究。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的6个沉积环境:汊道、拦门沙、三角洲前缘斜坡、前三角洲、前三角洲-陆架过渡区和残留砂区,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磁性测量。结果显示,χ和SIRM在汊道和拦门沙呈现显著高值,HIRM、χfd%、χARM、χARM/χ和χARM/SIRM在前三角洲和前缘斜坡呈现显著高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运距离和河口沉积动力对磁性矿物分布的控制作用。因此,参数组合HIRM、χARM、χARM/χ和χARM/SIRM可用于识别全新世地层前缘斜坡和前三角洲-陆架;参数组合χ、SIRM和S-20mT可尝试用于识别汊道和拦门沙环境。  相似文献   

2.
广利河口拦门沙的沉积特征与冲淤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广利河口航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研究区现场调查,查明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底质特征和地层垂向分布特征。在进行沉积物分析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拦门沙体的沉积特征和冲淤过程。分析认为,广利河口拦门沙是在浅海-潮坪基础上接受广利河、支脉河和溢洪河携运泥沙堆积而成,海岸滩涂沉积物和黄河口水下岸坡物质对拦门沙的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改造下,现在拦门沙基本进入冲淤平衡时期。但近期由于人工因素的影响,拦门沙顶出现暂时的淤积。研究结果还表明:拦门沙体北侧水动力作用明显强于南侧,航道设计为东偏南较好。  相似文献   

3.
辽河口是渤海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河口拦门沙浅滩发育。文章利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军用地图和70年代以来Landsat系列卫星MSS、TM、OLI遥感影像,通过人工解译与水边线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海岸线和拦门沙浅滩形态信息,分析近70年来辽河口三角洲现代沉积体的形态演变。结果表明,近70年间,辽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沉积影响不断向海淤进,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海岸线变迁愈加显著;口门处小型拦门沙浅滩始终受河流和海洋水动力作用而频繁变动;盖州滩位置和主体形态无较大变化,仅滩体南部因受海洋动力改造而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黄茅海拦门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良文  罗军  任杰 《海洋学报》2012,34(5):120-127
采用1977,1994,2003,2010年4个年份的地形图,建立了DEM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对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演变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平面上向海推移,范围缩小,在内坡和拦门沙顶冲刷,在外坡淤积;拦门沙的基本成因是其位于上溯流与下泄流控制区域之间的过渡带,该过渡带为明显的动力较弱的区域,泥沙较易在此处沉积;黄茅海大面积的围垦导致纳潮量减少、潮汐动力减弱、径流作用相对增强,使下泄流控制区扩大、上溯流控制区减小、过渡区下移,这是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沙量减少加剧了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  相似文献   

5.
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地貌演变和航道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近几年的水文和地形实测资料,研究了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的动力和地貌演变特点.近期地貌演变的主要特点为:深槽外移扩展,一主一支分汊明显;拦门沙内坡冲刷外移,外坡变化不大,纵向宽度变窄;拦门沙西区淤积,拦门沙中心区和拦门沙东区冲刷;地貌轴线总体向南和西南方向偏转.从水动力和地貌演变的角度来看,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航道整治应关注下列问题:1)注意河口性质的变化,着重解决径流输沙,波流共同输沙这两个主要问题;2)在工程布置中,应与口门外动力场的特点和地貌演变的总体趋势相适应,以建设双导堤为宜;3)西汊、东汊均是可选择的航线,从综合因素考虑宜选择西汊;4)注重河口分汊的自然规律,注意保护东支汊;5)注意稳定拦门沙中心区.  相似文献   

6.
周丹  邢华  张立河 《海岸工程》2004,23(1):21-28
1996年实施清8人工出汉工程后,新口门水沙条件和海洋动力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拦门沙发育演变情况也随之变化。从实测资料出发,根据河流动力学和海洋动力学原理,分析了新口门拦门沙的发育演变特点和新口门拦门沙对河道泄洪排沙、填海造陆的影响,探讨了拦门沙疏浚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沙扒及其上游儒洞湾是一个有一定规模,比较稳定的河口湾型潮汐汊道,在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并以潮流为主的动力条件下,口门地区发育有潮流深槽、涨槽三角洲、水道边缘坝、拦门沙浅滩、边缘涨潮水道及内弯沙嘴等地貌类型。近年来,各种人类活动引起水文泥沙条件变化,导致东槽萎缩、西槽复苏、南槽转向、拦门沙东移并靠岸、港南沙嘴变低内移等现代演变过程。在港口现划与整治时必须对此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8.
基于湛江湾口外海图地形资料,采用GIS与动力地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的冲淤变化特征,对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的演变机制进行了探讨.湛江口外落潮三角洲体系包括口外东北浅滩、西南边滩及口门通道深槽.近50年来,东北浅滩东缘及滩顶出现了侵蚀后退,浅滩西缘和南缘呈淤积趋势,东北浅滩整体有西移南扩趋势;...  相似文献   

9.
广利河口拦门沙发育动态和河口航道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获取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和底质特征,对拦门沙的动态发育和波浪作用下拦门沙运动状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广利河口的航道选择方案。分析结果认为,广利河槽外航道宜从东偏南向入海。  相似文献   

10.
海南陵水新村港潮汐汊道演变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海南陵水新村港附近海区的卫星遥感图及其潮汐汉道的动力场,分析该潮汐汉道的演变状况及其泥沙动力机制,着重于其落潮三角洲的地貌演变与落潮主水道的动力过程,计算分析了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港潮汐汉道的落潮主水道表现出有规律的演变,汉道口门稳定性比较高,但其落潮主水道不太稳定。  相似文献   

11.
拦门沙是径流输沙运移过程中,在河口附近,由于能量释放,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及其泥沙自身重力相互作用,咸淡水混合,发生絮凝而沉降在河口附近的隆起沙体,是海与陆相互作用的产物。河口拦门沙的存在,不但阻碍了黄河的排洪、泄沙和泄凌,而且因其特殊的水沙条件造成河口区河道改道频繁,对航运  相似文献   

12.
曹妃甸老龙沟动力地貌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龙沟为典型沙坝-泻湖型潮汐汊道,潮汐汊道地貌结构完整.老龙沟口门处潮流动力最强,发育-20m的深槽.口门内涨潮流三角洲上发育完整的多级水道体系.口门外落潮三角洲止于-11 m水深处.以突起的末端坝为地形标志,落潮主水道偏于落潮三角洲东侧发育,落潮三角洲西侧发育宽缓冲流平台.落潮主水道以落潮流为优势,冲流平台上潮流动力...  相似文献   

13.
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响应人类活动和自然驱动作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1959~2013年长时间序列的南槽地形资料,研究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影响下的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槽在1989年江亚南沙并滩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江亚南沙并滩前,南槽普遍发生淤积,两侧浅滩不断淤涨,河槽总体呈缩小态势,河槽拦门沙呈现"双峰"状态;江亚南沙并滩后,南槽呈现出"上段冲蚀加深、中段微冲、下段河槽束窄、两侧浅滩淤积"的状态,拦门沙向"单峰"发展。此外,周边涉水工程的实施对近期南槽地貌的冲淤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汕头港外拦门沙是制约该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对工程海域环境泥沙论证基础上,进一步对工程泥沙问题进行论证和预报,如拦门沙整治后的演变趋,开挖航道的回淤和导流 沙功效等。工程实施期间及完工后进行多年的现场跟踪观测表明,各项工程泥沙问题的预报均获得良好的印证,本文还介绍了外拉门沙整治技术方面的经验,包括运用单导堤改变工程海域水沙营运动力局和泥沙输移方向,导堤的长度和高度,沿堤流和顶冲流的整治,航道工  相似文献   

15.
水东潮汐通道和沿岸泥沙输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概述了水东潮汐通道的地貌、水文等特点,论证了潮汐通道的稳定性,讨论了口门外泥沙运动和输移方式。水东潮汐通道的落潮三角洲处于均衡状态。但是,以冲激沙坝方式的泥沙转移殊为重要,航道的淤积和偏移都与它的活动有关。不过口外泥沙向西的净输移量并不很大,每年约20×10~4m~3。因此在落潮三角洲上开挖航道,并配以适当的工程措施是可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防城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北部弯的顶部,它是我国南方新建的万旽级重要港口。该港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外航道有拦门沙,水深只有3.2m,拦门沙开挖以后是否会出现泥沙淤积影响正常通航,对此必须作出科学预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受交通部委托,与交通部广州航道局和广西交通局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协作,于1974年至1978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踏勘报告》和《调査研究报告》。根据我们对地质地貌的历史演变、泥沙来源及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推测拦门沙开挖后泥沙洄淤量不大,开发前景良好,为该港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检验,结论基本上符合事实。本文即是在上述报告的基础上撰写的。  相似文献   

17.
闽江口内、外拦门沙是福州港通海之主要障碍。本文应用遥感分析研究其悬浮泥沙的动态。结果表明,内拦门沙的形成与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最重要的是川石水道的分流;外拦门沙是经梅花水道合流和铁板沙过滩水流分流后川石水道远端泥沙扩散的产物。目前,外沙浅滩仍显现不稳定状态。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拦门沙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75-1985年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长江河口河流和海洋水文泥沙等11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系统辨识和预报。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可以表述为三输入-三输出的CARMA一阶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预报,取得了与实测资料较一致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9.
潮汐通道口拦门沙航道的淤积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预报公式结合数学模型计算了华南W港拦门沙航道开挖和大台风过后悬沙和底沙的淤积量。计算结果得到与W港相类似港口实测资料验证。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要河口拦门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拦门沙常处在河流入海的咽喉部位 ,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也是河口水沙与河床作用最剧烈的地带 ,曾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河道突变 ,拦门沙因水浅给河流水运和海运事业的发展以及通海航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 ,由于拦门沙水域特殊的理化性质 ,使得其在河口地球化学过程和河口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对于河口拦门沙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对于国内在河口拦门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评述。1拦门沙发育演变及形态特征拦门沙是河口中主要的地貌单元 ,从60年代以来 ,我国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