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大洋磷虾富氟机制Ⅰ.氟的化学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进行活体生长培养,对其不同部位及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样品进行了氟的形态赋存分析,研究表明磷虾中90%的氟集中在甲壳中,在其生长脱壳周期中,甲壳和肌肉中的氟含量呈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在脱壳后最初新甲壳和肌肉中氟含量较低,通过生物主动吸收,海水中氟迅速被有效吸收和转化,而磷虾所吸收的氟最终又以存在于旧甲壳中随磷虾脱壳而丢失。在磷虾的生长周期中甲壳和肌肉中的不同化学形态氟赋存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最后提出了磷虾富氟机制的一个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原因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内及其甲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他有关资料,本文还对南极磷虾富氟的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甲壳对氟具有再吸收的功能和作用,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失的机理.南极磷虾的甲壳作为对氟具有特殊吸附功能的无机介质是其富氟的重要原因;(2)氟的富集来自海水,且可能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氟与钙、磷的结合而体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氟蓄积和生长的影响,作者通过饲养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初始体质量为(3.50±0.30)g,体长(5.5±0.3)cm)100 d,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4%和6%的南极大磷虾粉制成4组饲料,饲料中氟质量分数分别为145.81、202.71、257.53和317.60 mg/kg。结果显示:南极大磷虾粉中的氟在点带石斑鱼幼鱼组织中的分布程度,以脊椎骨和鳃中为最高,氟质量分数分别为(58.020~114.380)mg/kg和(46.029~123.874)mg/kg,其次是皮(含鳞片)((44.127~88.761)mg/kg),再次是肝((7.654~18.248)mg/kg),而肌肉中氟蓄积最低((3.352~3.999)mg/kg);脊椎骨、皮(含鳞片)和鳃中氟含量随饲养时间的延续而产生蓄积,且与饲料中南极大磷虾粉的水平呈正相关,肝中氟含量随饲养时间延续而产生蓄积,但与南极大磷虾粉的水平无相关性,肌肉中氟含量与饲养时间和南极大磷虾粉水平均无相关性;100 d时,4%组和6%组的特定生长率处于最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6%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极磷虾资源丰富,氨基酸、脂肪酸营养均衡,是一种公认的优质蛋白源,可以用于水产饲料中,对养殖动物起到促进生长、改善肉质、提高繁殖性能等功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南极磷虾粉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品质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制约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科学和技术因素等。同时,总结了南极磷虾油在动物能量动态平衡的调节、抗炎症反应和与鱼油存在的不同代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南极磷虾产品的开发和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渤海无脊椎动物体内痕量金属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湿法消化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渤海13种无脊椎动物体内的Cd,Cu,Pb,Ni和Cr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种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痕量金属含量顺序为:Cu>Cd>Pb>Ni>Cr,且因不同种类而异。其消化系统、鳃和生殖腺均是痕量金属的主要贮存器官和组织,肌肉中的含量是最低的。秋季甲壳类动物组织中的痕量金属含量要比春末夏初高。个体大小对痕量金属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氟是海洋环境保护中的监测元素之一。通常采用茜素络合剂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问世后,已在海洋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应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研究了连云港近海不同站位表面海水中的氟含量,以及海洋底质与河口区域的氟含量,同时以硫一银离子选择电极和第二种离子选择电极组成无液界电势测量体系,测定了海水氯度并计算了F/Cl比值,并且对试样酸化和未酸化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的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生长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以维生素C磷酸酯镁和维生素C硫酸酯钾为最好,其次为多聚磷酸酯,结晶维生素C最差,分别较对照组增重14.7%、11.4%、8.9%及2.7%;存活率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最佳,其他剂型的维生素C的存活率皆相差不大。不同剂型维生素C在对虾组织中以游离态维生素C和磷酸酯形式存在,其在肝胰脏中的含量大于在肌肉中的含量。在肝胰脏中的含量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组为最多,较结晶维生素C及对照组分别多42.59及93.17μg/g湿重;在肌肉中的含量以维生素C硫酸酯组为最多,较结晶维生素C及对照组多41.56及4.9.55μg/g湿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外源睾酮(T)和甲基睾酮(MT)(10μg/g)腹腔注射给入真鲷(Pagrosomusmajor)鱼体后,在血液中的代谢状况.证明,T和MT的吸收和清除很快。MT在注射1h达最大吸收峰(283ng/ml),24h内很快降低。T的吸收和清除状况与MT相似,不同的是其吸收值(最大值为64ng/ml)比MT低许多。随着鱼类养殖至商品规格,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将降至很低,因此,MT可做为一种生长促进因子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9.
浮游藻类对溶解态氮的吸收同化是湖泊氮生物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制探讨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15)N稳定同位素添加实验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卡德藻(Tetraselmis sp.)、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以及盐水隐藻(Rhodomonas salina)为研究对象,从浮游藻类氮素吸收时间、营养盐基质以及藻种差异三个方面研究五种藻类对铵氮(NH_4~+-N)、硝氮(NO_3~--N)、尿素氮(Urea-N)三种形态氮的吸收特征。研究发现:(1)浮游藻类对三种形态氮的吸收均在1h时吸收速率最高,其氮素吸收过程为快速吸收。(2)浮游藻类优先吸收还原态氮,其中NH_4~+-N吸收速率最高,当培养周期为1d和4d时浮游藻类对NH_4~+-N吸收速率的均值分别为4.05和4.15μmol/(L·h);浮游藻类对Urea-N吸收相对偏好系数为25.18—713.42,表现出对小分子溶解态有机氮的特定偏好性。(3)不同藻种对氮素吸收具有不同特征,其中,剧毒卡尔藻对三种形态氮的吸收速率均为最高,而铜绿微囊藻的吸收速率均为最低;不同藻种不同培养时间氮素吸收速率差异与浮游藻类生长周期等特性有关。不同浮游藻类对不同形态氮素表现出吸收特异性,对水体氮负荷和浮游藻类水华优势种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比较了人工配合饲料及天然海藻饲养的九孔鲍 (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肌肉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同时 ,测定了贝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这将有助于了解喂养人工饲料和天然海藻饲料的九孔鲍营养生理代谢的特点。与此同时 ,对喂养海藻饲料所出现的贝壳裂嘴和中间破损的异常鲍 ,也作了微量元素分析 ,探讨生长异常的原因。1材料与方法1.1样品的采集1.1.1天然海藻组九孔鲍取自福建省漳浦县 ,大小壳长4cm左右。养成期约4个月 ,以摄食海带为主 ,养殖过程发现有少量鲍发生贝壳裂嘴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工配合饲料为对照组,4种添加剂为实验组,对中国龙虾进行50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脱壳素(实验组1^#)效果最佳,其次分别是脱壳素(实验组2^#)、甲壳粉(实验组3^#)、喹乙醇(实验组4^#)和对照组,其增重率分别为:17.08、8.41%、7.62%、5.45%和4.21%;蜕壳率分别为58.33%、50.33%、33.33%、33.33%和33.33%;蜕壳后增重率为29.29%、16.90%、22.85%、16.43%和12.68%;饲料系数分别为7.57、7.11、7.92、11.00和14.21;对照组和实验组4^#存活率为91.67%,其余均为100%。整个试验过程龙虾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2.
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连续提取法对选自西北冰洋的32个表层沉积物进行分析,测定了Cr、Cu、Pb在全样中及其在P1-2、P3、P4、P5中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离岸距离增加,水深加深,Cr、Cu、Pb含量呈增高的趋势.研究区陆架沉积物中Cr、Cu、Pb含量分别为60.66、14.77、16.65μg/g;深海沉积物中Cr、Cu、Pb的含量分别为80.40、41.70、25.62μg/g.元素赋存形态分析表明,Cr、Cu、Pb主要赋存在残渣态,残渣态中三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97、19.67、17.56μg/g,占元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3.58%、75.02%和83.76%.三元素在各赋存形态中的含量分布是:Cu为残渣态>有机质和硫化物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及碳酸盐态;Pb和Cr则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质硫化物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态.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在不同赋存形态中的含量分布与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类似.  相似文献   

13.
世界大洋海水中氟的平均含量为1.3mg/kg,平均氯度比值为6.7×10~(-5)。关于海水中氟的研究工作,Culkin及Wilson曾先后进行过总结。1961年Greenhalgh和Riley将氟试剂(茜素络合剂)使用于测定海水中的氟含量,为研究海水中的氟提供了方便的测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环境中重金属的浓度常常不能反映其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这些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们在环境中的浓度,而且还与其形态有关[1].在海水的溶解态金属中,通常认为自由水合离子对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而无机络合物和有机络合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很小[2~4].在沉积物中,普遍认为可交换态的重金属最易被生物所利用,毒性最强,铁锰氧化物态可在还原条件下释放,而残渣态的重金属与沉积物的结合最牢固,活性最小,因而毒性最小[5].同种金属的不同赋存形态有着不同的生物可利用性,也就是说金属总的含量中只有一部分是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因此在评价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制定相关标准时,必须考虑到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对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中的有机物质是痕量金属的重要配位体,这些金属-有机配位体影响着大部分生物可利用金属的化学形态[6].因此,作者在综述了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基础上,还详细讨论了有机物对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3种经济螺体内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样品湿法消解消化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大口乳玉螺扁玉螺、亮螺的肌肉、肝脏、性腺3种器官组织中的As、Pb、Cd、Zn等4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不同种类的螺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和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各种螺的重金属污染反映其受污染程度和食用价值.结果表明: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水产品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不同;3种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3种螺的As都超过了“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和“人体消费卫生标准”,其他的3种重金属含量也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两个标准”.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7-2008年南极磷虾产量及各月南极海冰面积数据,分析南极磷虾产量的时空分布,以及海冰对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南极磷虾年平均产量在11万t左右,主要来自48渔区,渔汛期为3—7月。但不同渔区(48.1区、48.2区和48.3区)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其产量和CPUE均有明显差异。分析认为,48区...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Cr、Co、Ni、Cu、Zn、Al、Mn和Fe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分离,即分作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R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ERO)、有机结合态(OSM)和残渣态(RES)并测定了含量。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r主要赋存在OSM态中,Mn主要赋存在CARB态中,Ni在OSM态和ERO态含量相当,Co、Cu、Zn、Al和Fe元素主要赋存在ERO态中。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D断面表层沉积物中Cr、Co、Ni、Cu、Zn、Al、Mn和Fe元素的非残渣态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ERO态金属元素随着沉积物中铁锰水合氧化物的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且ERO-Cr、Co、Ni、Cu、Zn、Al与铁锰水合氧化物含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金属元素受到铁锰水合氧化物的影响。各金属元素非残渣态总量与ERO-Fe含量之间相关性也较好,说明各元素非残渣态受控于其各自主要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18.
组织细胞中DNA的含量是基本恒定的,但RNA含量则随细胞中蛋白质代谢水平的不同发生很大变异,进一步的研究证实,RNA/DNA比值与鱼类体重及体长增长速率相关,因而在研究鱼类的生长时,一般要考察其组织中RNA含量及RNA/DNA比值的变化,作为反映其蛋白质代谢及生长速率的生化指标。本文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样品中DNA及RNA的简便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仪器小型离心机、消化炉、水浴锅、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等。1.2肌肉中DNA和RNA的抽提1.2.1精确称取0.1g左右冰冻保存的肌肉样品,铰碎…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南极磷虾(Eupahusia superba)(甲壳动物:软甲纲:磷虾目)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通过比较不同海域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探讨潜在的分子标记,采用Long PCR扩增技术获得采自普里兹湾(PrydzBay)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DNA,综合Primers-walking和Shotgun方法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DOGMA、tRNAscan-SE 1.21和DnaSP4.10.7等)进行基因预测及序列分析。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498bp以上(部分非编码区未测定),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3个转运RNA基因。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基因组成相比,存在1个trnN基因的重复。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与泛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相比,出现4个转运RNA基因的易位:trnL1、trnL2、trnW和trnl以及1个trnN的重复。比较采自普里兹湾(Prydz Bay)和威德尔海(Weddell Sea)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作者发现在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的主编码基因中,变异最大的是nad2基因,差异位点高达61个,其次是nad5基因,差异位点有12个:而coxl基因的变异位点仅有3个。Nad2基因和nad5基因可作为coxl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南极磷虾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南极磷虾生物资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铒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学豪  林利民 《台湾海峡》1995,14(4):407-412
本文探讨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铒料对赤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通过60d的试验得出;在各配合铒料组中,蛋白质含量为49.52%的试验的相对增重率体长相对增长度、蛋白质效率和铒料转化率等均为最佳。配合铒料组鱼体肌肉营养成分也均优于对照组,而更接近野生鱼。经回归方程分析,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铒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48.37%-49.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