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的必要前提。通过系统分析杭州市钱塘新区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等五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变权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浅层(0~ 15m)、次浅层(15~ 30m)、次深层(30~ 50 m)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次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而次浅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好和适宜性较好的总面积仅占全区的45.7%,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该结果可为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下空间开发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热点. 为服务于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在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所获取的大量基础数据和成果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GIS技术, 开展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价, 得到长江新城不同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分区图. 结果表明: 浅层、次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总体为良-优, 且西南侧明显不如东侧和北侧, 主要受现有地下构筑物、软土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 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总体为中-良, 主要受开发深度、岩溶及岩体开挖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潼湖生态智慧区浅层地球物理探测与地层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特殊岩土体和古河道等是影响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安全的主要地质问题,对于这些地质问题的探测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无损检测方法。潼湖生态智慧区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惠州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重要区域,浅层地球物理探测与地层物性分析为潼湖生态智慧区城市发展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详细的地质、岩土和地球物理数据,是构建该地区地下空间模型的必备要素。虽然目前已经开展了针对本区域的基础地质探测研究工作,然而服务于精细地质结构与地层划分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还处于空白。针对浅层地下空间探测精细程度低和传统探测方法分辨率有限的问题,本文综合利用浅层反射波地震方法、混合源面波S波速度成像方法、三分量谐振波阻抗比值方法以及综合测井方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空间(200m)进行了高精度地层划分和断层展布精细解释。在浅层地震反射波方法划分厚层和大尺度断层的基础上,利用主动源和被动源微脉动阵列法获得更加精细的浅层地层和构造特征,采用三分量地震频率谐振方法识别浅层土壤层分层,弥补了单一方法在不同深度范围上的探测信号低精度缺点,探讨了潼湖地区地层与地球物理的响应特征,构建了详实的地层物性和地球物理参数关系,为后续的建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5.
苟富刚  李明亮  欧健  顾春生  蔡田露  毛磊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15-2022062015
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以连云港城市规划区为例,探索地上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一体化评价是一个空间综合决策问题,涉及多个层次多种因素。借鉴经济领域的负面清单模式,基于自然因素的负面清单建立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一体化评价地上和地下评价指标差异性较为明显,地上评价考虑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桩基埋深等11因素,而地下空间评价则不考虑地形坡度、桩基埋深等因素。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系数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GIS平台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进行了工程建设一体化分区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建设适宜性好区和较好区分布广泛,占比73.94%-93.22%。随着竖向深度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好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地上空间适宜性主要受软土、腐蚀性土及地质灾害影响。浅层(0-15 m)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主要受浅埋厚层软土的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面临软土变形的风险。次浅层(15-30 m)与次深层(30-50 m)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主要受砂层涌水量和岩土结合面的影响。从评价结果看,地下空间工程建设适宜性优于地上,建议地下空间分为3个竖向分层进行开发,充分开发利用15 m以浅的地下空间,超前规划次浅层与次深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适宜性一般区和差区。适宜性好区和较好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应着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对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及开发难易程度存在较大制约与影响。在分析珠海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成果以及通过钻探、物探等技术方法形成的大量基础数据,识别并掌握地形地貌、断裂破碎带、地下水类型、岩土体类型、岩土层可开挖性与支护性(分浅层、中层和深层)等地质环境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珠海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分区分层评价,划定了地质环境适宜性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地区。  相似文献   

7.
岩土地层构成了地下空间的基本物质环境,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影响巨大,深入认识、分析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可以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郑州市区主要分布粉土、粉质黏土、黏土、粉细砂、中粗砂等松散地层,局部存在软弱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依据岩土地层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划分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结构。首次按照浅层(0~-15 m)、次浅层(-15~-30 m)和次深层(-30~-50 m)对郑州市区地下空间的地层结构分别进行了论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提出了西部新城区重点开发建设地下仓储、地下能源生产设施;主城区建设地下储水管廊和排水深邃;东部新城区连霍高速公路以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避让区;航空城区重点建设地下仓储、现代物流通道等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并探讨了地层结构对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路面塌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以江苏连云港城市规划区为例,探索地上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一体化评价是一个空间综合决策问题,涉及多个层次多种因素。借鉴经济领域的负面清单模式,基于自然因素的负面清单建立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一体化评价地上和地下评价指标差异性较为明显,地上评价考虑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桩基埋深等11因素,而地下空间评价则不考虑地形坡度、桩基埋深等因素。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系数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GIS平台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进行了工程建设一体化分区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建设适宜性好区和较好区分布广泛,占比73.94%~93.22%。随着竖向深度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好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地上空间适宜性主要受软土、腐蚀性土及地质灾害影响。浅层(0~15 m)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主要受浅埋厚层软土的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面临软土变形的风险。次浅层(15~30 m)与次深层(30~50 m)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主要受砂层涌水量和岩土结合面的影响。从评价结果看,地下空间工程建设适宜性优于地上,建议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9.
张建羽  吕敦玉  刘长礼  王翠玲  孟舒然  刘松波  张云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7-2022062037
岩土地层构成了地下空间的基本物质环境,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影响巨大,深入认识、分析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可以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郑州市区主要分布粉土、粉质黏土、黏土、粉细砂、中粗砂等松散地层,局部存在软弱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依据岩土地层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划分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结构。首次按照浅层(0~-15 m)、次浅层(-15~-30 m)和次深层(-30~-50 m)对郑州市区地下空间的地层结构分别进行了论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提出了西部新城区重点开发建设地下仓储、地下能源生产设施;主城区建设地下储水管廊和排水深邃;东部新城区连霍高速公路以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避让区;航空城区重点建设地下仓储、现代物流通道等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并探讨了地层结构对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路面塌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在GIS平台上对东营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评估。首先就东营市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及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影响东营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主要因素,建立东营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指标值,在GIS平台上运用所建数学模型对东营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划分出不同质量等级的地下空间单元。初步将其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和1个特殊区,其所占地下空间资源总量分别为79.2%、8.8%、8.5%、3.5%。  相似文献   

11.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是多数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各个城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21世纪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几年来地下空间利用增长迅猛,成就斐然。文章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各功能开发现状,并分等级叙述了我国几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最后文章提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是向地质调查先行,网络化与分层化规划,协同化利用,内部环境生态化和人性化,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不同城市将根据其社会经济需求和地质环境特点差异化重点开发,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让城市更美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分类与地质调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合理抉择,也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中国幅员辽阔,各类城市分布在不同的地貌区域内,具有不同地质背景和地质结构条件,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之前,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对各类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进行初步分类,建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结构的分类体系,用于指导未来我国各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工程实践。在考虑到不同城市所处地貌位置、区域构造特征、岩石圈深部结构特点、现今地震活动情况、地下岩土体结构、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参数,对未来中国可能进行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49座城市进行了分类。将地貌位置作为一级划分单元,对处在同一地貌部位各类城市所处大地构造环境、壳幔特征、基底结构、表层断层活动性以及潜在震级大小进行区分;同时对表层岩土体类型和岩土体立体结构进行分类。城市地下空间分类是基于对地下空间的精细化探测。本文还总结了现今对地下地质结构的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建模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对于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及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结构系统的全要素精细探测仍需要发展新的方法和理论,对不同类型城市地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描述方法也有待突破,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扩大城市容积率,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缓解交通拥堵,解决环境污染及洪涝灾害等“城市病”,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概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涉及地下建筑结构与地质结构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地质结构要素间的多场耦合作用机理不清;地质结构系统动态平衡的动力学机制不明;地质结构与地下建筑结构的互馈机理仍需深入探索;地下建筑结构的灾变机理及其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不清;地下空间工程的灾害预测与动态调控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思路:研究施工扰动下地质结构的多场耦合作用机制与边际效应以及地质结构与地下建筑结构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互馈机制和综合系统的动力学过程,概化其力学模型;厘清内外动力作用对地下建筑结构的边界效应及材料性能劣化机制,破解复杂地质结构环境下地下建筑结构灾变机理及演化过程,建立地下建筑结构与地质结构综合系统的灾变理论;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灾害超前判识、预警预报与风险控制理论及安全防护理论体系,形成地下空间工程的防灾减灾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构想与关键理论技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群、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城市地质调查,在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发展空间的调查评价,以及地质信息服务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在调查技术方法、成果产品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和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工作理念较落后、地质信息更新慢,成果体系没标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不足。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对城市地质调查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时期应该以全新的思路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要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服务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多个层面,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综合调查,打造地下三维可视化的城市地质模型(透明城市),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产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保障制度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多圈层交互带、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开展城市地质探测与监测、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5.
易荣 《地质与勘探》2024,60(2):339-34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未能与城市规划要求充分对接,亟须构建面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间的关系,提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城市类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探测技术,评价地质、环境、资源和技术经济等方面,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开发适宜性等级。研究认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运用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城市地下化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文章简要叙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应用类型,分析了地下空间的恒温性、隔热性、湿度较大、环境封闭空气流通性差、天然光线不足、缺乏自然景观、没有外部形态等内部环境特点。以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为例,从自然采光、人工照明、植物水体和界面设计的角度概述了地下综合体室内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步骤。最后提出了如下关于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室内设计的优化思路:(1)空间布局明确,符合人的空间认知习惯;(2)通过扩大建筑入口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天然光;(3)运用照明模拟自然光;(4)引入自然元素,使室内外环境自然过渡,增加地下空间的活力,改善封闭感,缓解人的心理和生理障碍;(5)地下空间的各类尺度应符合人体尺度,避免产生不适感;(6)注重行动不便的人群,设置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7)设计充足的休憩场所;(8)注重设计本土化,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