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路塌陷空洞一直是威胁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对道路塌陷空洞的探测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工作通过实例探讨三维探地雷达(GPR)对道路塌陷区进行探测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查明道路塌陷空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塌陷区布设了共23条测线,1.0 m×0.5 m的三维测网并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不同测线、不同方向的三维雷达剖面。结合地质情况对上述图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准确地查明塌陷空洞的位置、埋深及发育程度;经开挖验证,解译结果可靠。工程实践表明,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应用于道路塌陷探测中,其探测结果可为塌陷区后续施工以及安全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水利工程外露结构和隐蔽结构的不同检测方法和特点以及相关研究现状,总结了之前水利工程隐蔽结构隐患检测探索经验,结合横琴新区澳门大学中心沟东闸翼墙断裂探测等工程应用为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探地雷达技术相结合的多源无损探测技术为例,对水利工程隐蔽结构的多源异构探测数据的融合应用做了相应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GprMax正演模拟的探地雷达根系探测敏感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探地雷达对植物根系进行探测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由于根系结构复杂,根围环境异质性强,针对基于探地雷达得到的根系探测数据的解读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比根系探地雷达实测信号图像和模拟信号图像,证实了利用GprMax模拟探地雷达探测植物根系的有效性.其次通过定义不同根系空间结构和电性参数场景,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根目标反射信号的差异,并对影响探地雷达探测植物根系有效性的敏感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模拟结果有助于探地雷达野外根系探测图谱的解译,为探地雷达在植物根系探测中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探地雷达技术在古墓完整性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介绍了应用探地雷达探测地下古墓的原理及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基本方法及其数据图像处理过程,通过对湖南西部某处古墓的完整性探测,表明探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岩溶勘察中的探地雷达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的空间分布和物性特征为探地雷达技术进行岩溶地球物理探测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在已有的探测实例中应用探地雷达方法基本查明了岩溶的分布范围和充填性质,从而为岩溶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评价提供了有效手段及依据.  相似文献   

6.
沙堆内小型管线的探地雷达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新的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线探测、特别是非金属管道(直径Φ为150~400 mm)探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小口径管道的探测研究不多.本实验是对埋于中等湿度、均匀介质沙堆内的Φ为40~150 mm的管线不同组合模型,进行900 M、600 M、200 M雷达反射波图像观测,探讨单管、双管、三管的图像特征,研究探地雷达图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雷达探测的实际分辨率达不到理论分辨率;高频率天线图像精细,适合探测浅小的管线;管道充填水后,多次波明显增强;路面街砖会削弱雷达的管线异常信号,出现类似倾斜岩层等干扰信号;利用多次反射波可求得管径.本实验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类地下异常体的探地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7.
钱塘江某公铁两用大桥上游约20 m处新建了一座铁路桥.如何评价新桥建设后的海塘内部质量现状,是否存在空洞等缺陷隐患,工程各方既重视又感困惑.本文在分析工程结构、新桥施工活动、堤身和堤基介质特点以及现有技术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探地雷达、地震映像和瑞雷波法等探测方法.根据探测资料并结合海塘结构、地基特点及施工和运行中的具体情况,分析提出了铁路新桥建设后存在的可能对海塘安全运行有影响的堤身和堤基内部重点介质异常及潜在隐患.  相似文献   

8.
为使物理模拟实验效果与实际探测情形更为接近,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建立中尺度土壤石油污染实验模型,油污染区扩展深度超过1 m,采用实地探测中常用的500 MHz雷达天线进行长期定时探测.通过实测雷达图像特征、土壤含水量含油量分析,并对比前人开展的小尺度室内模拟试验结果,综合评价探地雷达对油污染区的探测效果.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探测图像异常特征与污染区扩散阶段密切相关:包气带内油污染区会引起振幅增强;毛细带的油污染区则表现为水位面反射轴附近清晰可辨的高幅异常区,且水位面反射轴呈下凹状;随扩散过程持续进行,异常区下移与水位面反射轴相交,并产生水平扩张.当污染土含油饱和度大于20%时,可通过雷达图像异常区圈定污染范围;当污染土含油饱和度大于15%时,可通过频谱图出现低频响应的位置圈定污染区水平范围.中尺度实验结果与室内小尺度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作为油污染区雷达图像异常的解译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质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对地下不同电性介质进行探测的地球物理仪器,其探测速率快、分辨率高,可弥补探槽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存在探测盲区的缺陷,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活动断层探测领域。本文以乌拉山山前断裂为例开展地质雷达探测工作,使用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对测线进行地形校正,获得断层浅部地质雷达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能有效反映探槽揭露的地层单元和断层分布。本次探测中,雷达波形图像特征为:浅地表的土壤层反射波总体较弱;粗粒沉积为主的砾石层反射波总体较强,同相轴连续性好;细粒沉积为主的砂层反射波弱于砾石层,波形以中、高频为主,同相轴具有弱连续性;对于洪冲积地区,地质雷达能分辨具有一定特征的地层单元,这为剖面图像的断层识别提供了标志;通过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对地质雷达测线进行地形校正,有利于获得更为准确的探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简要介绍探地雷达方法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浙江某海塘堤脚沉井防冲结构及其相关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指出了堤脚淘空损伤雷达检测的基本可行性及复杂性.最后通过笔者实际参与的雷达检测试验和综合分析表明,采用雷达检测可指出淘空损伤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及大致位置和范围,而难以断定损伤的性质及尺寸.  相似文献   

11.
机载探地雷达数值模拟及逆时偏移成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载探地雷达可以用于人类无法到达的危险地区、植被严重覆盖的地下目标体探测,然而由于机载探地雷达的特殊性,影响机载探地雷达探测效果的因素包括天线的极化方向、天线的飞行高度以及地表粗糙度等.为了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与探测效果之间的关系,用三维时间域有限差分模拟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以沙漠地区地下空洞掩体的机载探地雷达探测为实例,分别模拟了不同天线极化方向、天线高度及地表粗糙度情况下的机载探地雷达剖面,分析了各因素对机载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空洞目标体的影响.天线极化方向与目标体走向垂直更有利于地下目标体探测;天线距离地表越近,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雷达剖面;沙漠地表起伏越大,雷达剖面中的散射杂波能量越强,浅部地下目标体信号容易被掩盖.为了消除起伏地形造成的散射杂波,提出用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对共炮集机载探地雷达数据进行偏移成像,成像结果优于基尔霍夫偏移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机载探地雷达可能解决危险环境或广域条件下的近地表探测问题,用于解决环境、生态或军事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技术的发展却显得比较慢.为了推进该技术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范围内机载探地雷达的进展,并利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对一些典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用特定的偏移成像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成像.目前存在的机载探地雷达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将常规探地雷达天线悬挂在直升飞机上,第二种为针对机载探地雷达开发的雷达系统,第三种为具有探地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管是水平地面的情况下,还是起伏界面的情况下,机载探地雷达都能清楚探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目标.可见,机载探地雷达是存满希望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次覆盖技术作为一种增强信号、压制干扰的方法,广泛用于地震勘探工作中,可以大大提高有用信号的信噪比。本文作者把多次覆盖技术引入探地雷达测量工作中,通过与剖面法作对比试验来论证多次覆盖技术在探地雷达勘探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作者根据试验资料总结探地雷达工作中雷达波传播规律、工作参数、资料处理方法,对丰富探地雷达勘探技术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地质雷达能快速、准确地探测地下潜在的地质缺陷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电性质等其他一些地质参数,可以为滑坡的加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简述了地质雷达的勘探原理和方法,并以实例说明了地质雷达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e coastline constitutes a very sensitive geomorphic domain which is constantly subjected to dynamic coastal processes and stores vit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past sea level fluctuations. A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Gulf of Kachchh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macrotidal inlets of the Arabian Sea, Western India. Our studies have delineated several radar surfaces and radar facies which reflect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and sediment body geometry, which can be related to the processes acting along this coastline. Various radar facies, namely, beach ridge (Br), washover (Wo), coastal dune (Cd), swale (Sw), berm plain (Bp), and sandsheet facies (S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GPR studies successfully documented the subsurface presence of ancient beach ridge system towards the sea, and the coastal dunes towards the land side. The results are suggestive of signatures of changes in sea level and the coastline being prone to high energy events in the recent past. The GPR has been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non-invasive geophysical tool in the study of past coastal dynamic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ovides a status report of th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highway applications based on studies conducted in both Scandinavia and the USA. After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 local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are now beginning to implement GPR technology for both network and project level survey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s of operation of both ground-coupled and air-launched GPR systems together with a discussion of both signal processing and data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In the area of subgrade soil evaluation GPR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nondestructively identify soil type, to estimate the thickness of overburden and to evaluate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frost susceptibility of subgrade soil. In road structure surveys, GPR has been used to measure layer thickness, to detect subsurface defects and to evaluate base course quality. In quality control surveys, GPR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for thickness measurements, to estimate air void content of asphalt surfaces and to detect mix segregation. Future developments are described where the technique has great potential in assisting pavement engineers with their new pavement designs and in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repair strategies for deteriorated roadways.  相似文献   

17.
探地雷达: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工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地雷达(GPR)是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应用广泛性和有效性.在工程检测、环境保护、文物考古、灾害救援、反恐安检、资源勘探、水文水利等科学技术领域中探地雷达都在发挥着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探地雷达发展历史、基本系统及原理、信号处理与成像等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已经很多.本文将重点评述作为浅表地球物理观测技术重要手段的探地雷达在几个基础地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这些方面包括沙漠中高大沙丘的内部结构与形成机理,永久冻土的现状探测与演化预测,民用基础设施(公路、桥梁、大坝、堤防)内部或地基内空洞及软弱带的检测,以及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探测与救援.本文还将用一定篇幅评述探地雷达技术的变异形式(如钻孔雷达、探月雷达).评述将结合观测实例,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实例.最后将就探地雷达技术现存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见解.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以探地雷达的科研应用为主题,浅表地球物理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绝对不可能倚赖任何单一手段或方法.所有成功的实例都证明一定要强调某一方法为主,其他手段为辅,多手段、多方法的有效配合,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减小探测结果的非唯一性,提高准确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