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1982-1985年和1992年8月-1993年6月间渤海渔业增殖生态学调查所得的1090网次定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综合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2-1985年间渤海鱼类鱼种数为119种,其中暖温种居首位,占57.98%;暖水种次之,占28.57%;冷温种种数最少,占13.45%。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呈现单周期型,10月份鱼种数最多,达83种;2月份仅为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3.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子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性动物区系马来亚区北部。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种类多,数量也较大,在渔业上有一定地位。本文据厦门市1973—1980年共八年的逐月机帆船光诱围网渔获物组成和产量(其中1979年11月缺),及相应年、月生产船数和日数的统计资料,分析该海域中上层趋光性鱼类的群聚结构特点及其时间变化,并探讨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鱼种数、最大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数诸特征值与资源量指标值(CPUE)的关系,以供海洋鱼类群聚生态研究和渔业生产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南部已知有671种以上鱼类。尽管高产量的鱼种不多,但多数种类均具有经济价值,在渔业上占有一定比重。鱼类生态属性不同,其渔场、渔期和渔法各异。深入分析这些鱼类生态特点,采取相应渔法,综合经营,合理利用,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环境特点台湾海峡南部地处热带亚热带,冬季2月表层水温平均在15℃以上,表层20℃等温线位于海区的南侧。黑潮支流和南海暖流经过本海区北上。近海一带受沿岸水的影响,台湾浅滩东南侧有涌升流存在。随季节不同,这些水系势力的消长及影响范围有所变动。除海区东南部终年为这两支暖流所盘踞外,春夏季也控制了整个海区北部。秋季开始,以低温低盐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根据2003年10月-2004年5月逐月采集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作业的定置网和底拖网具渔获物的分析与测定,记述了该海区出现的106种渔业生物,并进行了定置网和底拖网的渔获物组成的比较,分析了种类组成特点及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调查区域渔获物以小型低值鱼类、经济无脊椎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据此提出了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的一些建议。本次调查还首次记录了我国黄海沿岸罕见的蛇鳗科鱼类一长吻沙蛇鳗Ophisurusmacrorhynchus,为青岛近海的渔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物中分离获得的细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初步研究。发现沉积物中可培养的非嗜压好气性异养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海洋芽孢杆菌又是最常见的种;分离获得的菌株中存在部分细菌的16SrDNA序列与发表在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的16SrDNA序列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目前尚未能直接确定其属种,说明在南海海洋沉积物中存在着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的细菌多样性,而且可以通过分离培养获得其中的部分新的菌株,提示该海区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细菌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率不断加强,高额掠捕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环境污染直接威胁鱼类生态栖息地、人工增养殖培苗系统对天然鱼种遗传多样性的破坏等,已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物种绝灭、传统鱼种资源衰退和种质资源的退化。因此,尽快查明我国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持续利用重要鱼类资源和开展濒危鱼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已成为当今鱼类学研究的优先主题,更需委我国鱼类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着这一热衷愿望,中国鱼类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1993年学术年会,于1993年10月25日-30日在青岛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国鱼类学界的积极响应,应…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商业部国家海洋大气局东北渔业中心牛津实验所所长艾伦、罗森菲尔博士为团长的美国水产养殖专家考察团一行六人,在国家水产总局有关同志的陪同下,于本月21日到24日对青岛市的海水虾、贝、藻类养殖进行了考察参观活动。这是中美两国渔业专家第一次交往,对于加强两国渔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两国  相似文献   

9.
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不仅直接使经济种鱼类濒临灭绝,同时还导致了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生境丧失等各种海洋环境危机,对于传统渔业管理的尴尬处境,海洋保护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文章阐述了传统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系统地说明了海洋保护区在渔业管理上的作用机制,并对存在的一些限制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物声学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已在军事和生产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效果。海洋动物发声是海洋环境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声纳系统的水下背景干扰源,尤其是在近岸海区,往往不可忽视。所以,研究海洋动物发声,除了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有明显的重要性外,对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以及在声纳设计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已有报道,人们曾观測到鼓虾、石首鱼类、海胆、殆贝、藤壶、鲸等海洋动物集群发出的声音,往往造成很强的海洋噪声源。这些生物机体噪声通常还具有季节性或周日性的变化。有关海洋生物机体发声的观测和信号分析研究,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某些海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岸海区的发声生物在100种以上,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集群大、发声强的特点。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近岸海区主要的海洋发声鱼类,约占我国海洋发声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主要发声器官为鳔和邻近的鼓肌,当鼓肌收縮时压迫内脏,使鳔壁共振发出声音。他们在上述某些海区集群发出的声音,有时在海面也能清晰听到。 本文主要对过去多年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海区,某些集群大、发声强、具有代表性的石首科鱼的现场观测资料作了分析和阐述,其中包括集群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随时间、地点的変化。  相似文献   

11.
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布的生态地理条件,鱼类生物多样性特征。校核整理了南海鱼类2 321种,分属于六鳃鲨等35目,以鲈形目占绝对优势(979种),并以珊瑚礁栖,典型暖水种的隆头鱼科为优势科(占117种),而蝴蝶鱼和石斑鱼分别达到34种、31种,列为优势属,从而构成南海富有潜势的群落结构。文中进一步论述了南海鱼类区系属于以印度-西太平洋为主体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16.72kg,395796尾,138种。其中,暖水种(WW)居第1位,有81种,占60.00%;暖温种(WT)次之,有53种,占39.26%;冷温种(CT)最少,只有1种,占0.74%。全调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QIRI大于500)有5种:带鱼、黄鲫、发光鲷、小黄鱼和鳀;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个体变小、有被小型鱼类更替的趋势。以质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W,种类均匀度指数J′W)呈现由北至南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以尾数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N,J′N)呈现东海北部最高,东海中部次之,黄海南部最低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中除种类丰富度指数(D)与水深、海水表温、表层盐度都呈显著性正相关外,而其它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前述3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东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夏季东海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东海海域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监测和保护其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环境DNA技术对东海鱼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海水样本的采集,环境DNA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东海14个站点的环境DNA样本中共检测出2纲,23目,29科,42属,44种海水鱼类,大部分种类在东海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均有出现.其中,相对丰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黄海西部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88,12(4):70-71
黄海是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迄长江口北,西北部与渤海相通,南部和东海相连。这个海域位于暖温带,既有暖流的进入,又有沿岸流和冷水团终年存在。这样的环境条件,决定了海洋动物区系和渔业资源中以暖温性鱼类(小黄鱼、真鲷、蓝点鲅、青鳞鱼、皱唇鲨、孔鳐等)为主、同时兼有暖水性(鲐鱼、鳓鱼等)和冷温性(太平洋鲱、鳕鱼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月~10月福建闽东大嵛山附近海域游泳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游泳动物有97种,其中鱼类51种(软骨鱼1种,硬骨鱼类50种),隶属于9目24科42属;甲壳类42种,隶属于2目15科20属;头足类4种,隶属于3目3科3属.暖水性种类为3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4.7%;暖温性鱼类18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5.3%,未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鱼类.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尾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9.53kg/h和1 319 ind/h.生物量优势种和密度优势种分别为大黄鱼和中华管鞭虾.扫海面积法估算年平均现存资源量为57 370 ind/km^2和404.51kg/km^2.同时,本文对该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作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严重衰退的现象,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刍议南海渔业及渔业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复杂而多样的生境是孕育南海土类生物高度多样性的有利条件。南海海区与我国濒临的其它海区相比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占绝对优势,350万平方公里的复杂海城为繁杂的物种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栖身之地,温度、盐度及海流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渔区。随着科技的发展,捕捞工具和功能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南海渔业区划已难以适应渔业现代化的需要。鉴于此,本文从海洋学、渔业捕捞以及海域管理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渔业区划。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及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业资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永续利用的目的。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加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许多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而严重衰退。近十多年来我国渔业与世界渔业发展的总趋势相似,随着捕捞强度的盲目增加,使得许多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趋势是:经济价值高的、个体大的、年龄结构复杂的和在生态系统中营养层次高的类群逐渐被经济价值低的、个体小的、年龄结构简单的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所替代;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日益减少,中、上层鱼类及虾、蟹类比例逐年增加。 对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其近海渔业资源和本国的渔业权益,纷纷宣布建立渔业保护区和专属经济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因此近年特别着重研究建立保护区后的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 Gunnar,1989; Megrey and Wespestaa,1990; Pinhorn and Halliday,1990)。我国学者也有许多渔业资源方面的研究报告(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编写组,1990;邓景耀等,1991;孙宗烨等,1987;宋海棠等,1990;罗秉征等,1992;1993)。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及趋势,并对我国不同海区渔业资源的演变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旨在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日渔业法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不同的国情和社会制度,造成两国的渔业法规必然存在差异。但是两国的渔业资源和捕捞海域有相近之处,渔业法规也应有类似的内容。由于日本渔业法规制定较早,立法体系较完备;而我国渔业法规起步较晚,立法体系较简单。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渔业法规进行比较,从日本渔业法规中找到可供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环节动物多毛纲是大型底栖生物重要类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区系分类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之前我国底栖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海等局部海域。现系统整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包含三沙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名录,并计算了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东海最高,达93.23;渤海最低,为90.56。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渤海最高,达277.83;东海最低,仅210.45。科级和种级的相似性系数表明,科级水平上4个海域间的相似性均较高,种级水平上渤海和黄海的相似性最高,达0.486;渤海和南海的相似性最低,仅0.128,表明4个海域的底栖多毛类有明显的区系分类差异。通过分析底栖多毛类生物在中国近海的分类多样性差异,初步探讨中国海底栖多毛类的动物区系,以期加深对我国底栖多毛类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海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Whitespotted conger Conger myriaster 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cies in the seas around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serve as an important feeding ground for congers, bu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fishery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have been rarely evaluated and less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area. We studied the growth, spawning and fee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 myriaster on the basi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16 to April 2017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 total of 529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 to 6 years and total length ranging from 132 mm to 834 mm.The parameters of von Bertalanffy growth equation L_∞ and k were 1 026 mm and 0.226 a~(–1), respectively; the sex ratio was 88:0(female: ma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2.67:1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ovary ranged from peri-nucleolus stage to secondary yolk globule stage, and the testis of two males was at midmeiotic stage; Crustacean was the major prey for conger of small length, and food source shift to fish with somat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ed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from previous studies in Japan and Korean waters, as well as from China seas in the 1980 s, suggesting potential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myriaster. This study may improv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ishery biology of C. myriaster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