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分流河道砂体是三角洲平原重要的储集体之一,陆上油气田通过密井网井间预测能够较好地刻画砂体边界形态及内部结构,指导剩余油气研究。海上油气田受限于埋藏深、井数少、井网稀、单井资料匮乏等难点,刻画难度较大。本次以东海陆架海上采集的二维、三维地震的丰富资料为基础,以储层构型方法为手段,从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和单一河道内的单一砂体等3个级次,分级刻画出研究区分流河道内不同级别河道砂体的展布形态及内部结构。研究发现:复合河道宽度1.5~2.5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50:1~100:1,由多期单一河道组成;单一河道宽度0.5~1.8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30:1~60:1,相互之间互不连通,具备不同的气水系统。据地震相特征结合井点实际钻探数据,识别出孤立型、接触型、切叠型、叠加型等4类单一河道叠置样式;单一河道内发育多个心滩,不同心滩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单井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气丰富。结合确定性建模方法,表征地下地质体形态,预测剩余油气,指导调整挖潜。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长63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汇作用不强;长6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交叉汇合成网状;长61期不同级次的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合连片更加明显,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3.
张成勇  聂逢君  刘庆成  凡秀君 《铀矿地质》2010,26(2):101-107,119
针对巴彦乌拉地区赛汉组沉积微相的电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该地区的沉积微相特征。结果表明,巴彦乌拉地区的赛汉组属于辫状河沉积,河道砂体发育,单层砂体及多期河道叠置砂体厚度大,砂岩胶结物少,连通性和渗透性好,是良好的铀矿目的层。但由于泛滥平原微相不太发育,泥岩在局部地段薄,对形成理想的砂泥结构不利。  相似文献   

4.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窑地区长6油层为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水下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为向上变细的砂岩层序,分流河口砂坝可期分为向上变粗的前积式和非前积式两种沉积层序类型。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该区三角洲沉积是安塞三角洲发育较晚的一支,也是指状砂体仲入湖区最远、发育程度最高的分支。长61^1沉积期。为三角洲的初始进积阶段。三角洲沉积由两支分流组成。长61^2沉积期三角洲前缘体系完整,砂体发育,分流带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描述结果,结合砂体形态和连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长6油层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提出了开发调整意见,为王窑地区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对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砂体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微相以纵向多期叠加、平面快速变化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叠加河道砂体厚度在8~23.5m之间,各单期河道砂体厚度差异较大;在工区东、西部河道规模差异大,顺河道方向河道宽窄快速变化。叠加河道砂体的物性、含油性非均质性强,受单期河道规模影响较大。单期厚度较大的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好,单期厚度较小的河道砂体受钙质胶结和泥砾影响,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差。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了物性、含油性分布,水下分流河道越宽,砂体规模越大,单期河道砂体越发育,物性、含油性越好,平面非均质性越弱。  相似文献   

7.
李克永  李文厚 《地质科学》1958,55(3):757-766
为研究砂体叠加样式对浅水型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规模及程度的影响,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姬源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构造、测井相等分析浅水型三角洲特征,刻画浅水型三角洲前缘砂体叠加样式及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姬源地区发育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等层理构造及垂直虫孔、碳化植物茎干等生物标志,测井曲线多见顶底突变的单个或叠合“箱型”。识别出均质叠合厚层砂体、向上变细中厚层砂体及向上变粗复合砂体3种砂体叠加样式。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在垂向上由下到上由数量少、厚度小到数量多、厚度大再到数量少、厚度小的演化特点,在平面上砂体分布受控于湖盆水位线的高低变化,低水位期受湖水顶托作用砂体快速堆积,砂厚域广,高水位期砂体的规模明显变小,与鄂尔多斯盆地由初次湖泛到第一次大型湖泛之间的沉积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砂体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差异性造就了油气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通过岩心垂向序列特征明确了沙溪庙组砂体成因类型,并综合测井、地震资料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的空间分布。沙溪庙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发育垂积型主河道、侧积/填积型次河道砂体以及溢岸砂体,前缘发育侧积型近端水下分流河道、填积型远端水下分流河道、进积型河口坝砂体以及席状砂体;平原主河道砂体厚度多大于10 m,宽600~1 800 m,通过同位垂向切叠与侧向等高程切叠而形成毯状连片砂体,次河道砂体多位于主河道侧缘,厚度平均7.5 m,物性较差,并常被主河道切割而零星分布;内前缘近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4~8 m,宽500~1 200 m,多错位切叠或拼接接触,呈带状;远端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于三角洲外前缘,单砂体厚2.5~6 m,宽200~700 m,平面呈鞋带状,砂体孤立;前缘河口坝砂体分布较少,垂向上常被河道切叠;平原相带两类河道砂体的物性差异造成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而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多在于不同类型砂体的迷宫状展布上。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和姬塬油田长81段低渗透储层迥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芯、薄片、测井等资料,从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角度对比分析了西峰和姬塬油田长81低渗透储层的迥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长81储层的共性为:1)储层砂体为浅水三角洲前缘的多期叠加的水下分流河道厚层砂体,且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连续性;2)砂体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属于细砂岩和极细砂岩,分选以较好为主;3)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原始孔隙度约38%,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孔隙损失率约35%,最终储层孔隙度约7%。两地区长81储层存在以下差异:1)姬塬地区长8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加期次不明显,为"连续退积式"沉积模式,而西峰地区具有明显的垂向加积特征,为"顶牛"沉积模式;2)粒间孔、岩屑溶孔、晶间孔姬塬地区低于西峰地区,而溶蚀孔姬塬地区高于西峰地区;3)储层后期成岩演化过程中,姬塬和西峰地区长81砂体平均胶结孔隙度损失率为13.87%和11.99%,姬塬地区胶结孔隙度损失程度高于西峰地区,而溶蚀增孔率分别为3.71%和2.79%,姬塬地区溶蚀增孔率高于西峰地区。  相似文献   

10.
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层为例,论述致密油沉积富集模式及勘探开发成效。针对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纵向小层多、层间跨度大,平面砂体错叠分布、单层厚度薄、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应用丰富的钻井、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开发试验区精细地质解剖,提出了扶余油层小层级叠置型致密河道砂体发育模式及叠置砂体预测技术,以期为致密油地质及工程双“甜点”的规模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发育3种叠置类型砂体,即:主力层河道、主力层薄层河道和薄层分流河道型,深化了前期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富集的宏观认识。黏滞介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提高成像效果的垂向分辨率,可实现FI、FII油层组的垂向高分辨率解释。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及Z反演技术,提高了3~5 m河道砂岩储层预测能力,很好地刻画了叠置砂体平面展布和纵向位置,有效指导了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陆相致密油勘探与开发井位部署。针对不同叠置砂体,选取相应开发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致密油动用率。大庆油田通过多年的“甜点”区的地质深化认识和砂体识别及开采技术攻关,在勘探和开发上均取得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苏里格气田辫状河体系及储层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剖面储量集中度的概念,建立了厚层块状型、垂向叠置泛连通型、分散局部连通型、分散孤立型4种砂体分布模式,探讨了不同储层结构下的水平井采出程度,提出了水平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沉积体系复合有效砂体由于“阻流带”的存在,直井动用不完善,水平井能克服“阻流带”的影响,提高层内储量动用程度;但由于砂体多层状分散分布,水平井开发会导致纵向含气层系储量动用不充分,影响层间采出程度。对于剖面储量集中度高的厚层块状型、垂向叠置泛连通型储层,采用水平井整体开发,Ⅰ+Ⅱ类井比例达70%以上,可显著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对于剖面储量集中度低的分散局部连通型储层,采用直井井网开发后进行甜点式优选水平井井位加密部署,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印森林  章彤  唐文军  夏平  岳大力  于枫林  黄凡  陈旭 《地球科学》2022,47(11):4060-4074
针对阜东5井区大井距下曲流型河道储层叠置样式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岩心、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采用井震联合、层次结构和地震正演等研究方法,确立了沉积微相类型,分层次开展了河道储层叠置样式和地震正演河道砂体叠置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提出了曲流型河道储层叠置分布样式.研究表明:(1)目的层自下而上呈曲流河三角洲→曲流型分流河道体系→曲流河.头一段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多个朵叶状砂体连片叠置.头二段演变为曲流型分流河道体系,砂体呈条带状叠置;头三段为曲流河,砂体呈宽条带交错叠置状.(2)在合理地震正演参数设置后,对曲流型河道分4类开展正演模拟.不同期次的单河道相互叠置使得复合河道的地震反射表现出单斜状、阶梯状、下凹状的特征,同时伴随振幅的横向强弱变化,结合单井测井标定可判断单河道的发育期次和叠置关系.(3)曲流型河道储层叠置样式主要分为单河道型、多河道叠置型和稳定迁移型3种样式.单河道型地震反射振幅短轴强振幅特征,呈窄连续条带状分布(约250 m);多河道叠置型地震反射振幅强弱变化大,呈连续性较差宽条带状分布(约500 m);稳定迁移型地震响应波形振幅强度变化弱且连续,呈大范围连片状分布(约1 500 m).研究不仅对曲流型河道油气储层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井震结合大井距河道砂体储层构型表征方法的拓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在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依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标志,对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扶余油层(Kf)发育浅水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可以划分为5种亚相和11种微相,主要砂体类型为河床边滩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将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并分析了其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垂向上沉积水体表现为由深逐渐变浅再变深的过程,在MSC4下降半旋回至MSC5上升半旋回沉积时期,达到最浅。该时期全区范围内发育河床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砂体规模最大,为储集砂体发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分析、沉积相剖面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但是各小层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不同。盒81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低,呈似曲流河状,属弱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盒81下小层、盒82下小层、盒82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高,呈现宽条带状,属强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对比两者的区别,最终建立辫状化程度不同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同时,对该区盒8段分流河道(砂体)进行中心线叠合处理,得出分流河道砂体的演化既存在继承性又存在迁移性的规律,继承性表现为不同小层分流河道的数量和大体位置较稳定,迁移性表现为分流河道始终向两侧迁移,包括东移、西移和往返3种侧向迁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等级界面与构形单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县考考乌素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内部构形,并重点剖析了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含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识别出5级界面体系,划分出17种储层岩性相和4种构形单元。各级界面分别代表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界面性质及伴生的渗透性隔挡层(泥质夹层)的分布控制了砂体的垂向和侧向连通性。储层岩性相是一种物质-能量单元,它们在砂体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构形单元则是一种三维岩石单元,由第3至5级界面限定,具有各自特征的储层岩性相组合。界面和储层岩性相都是沉积水动力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的不同组合反映了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细微变化,并控制砂体的物性特征。物性在砂体内的分布按构形单元自然分区,高孔渗带主要分布在3至5级界面之上,多个构形单元和界面在垂向或侧向。的叠置,导致物性出现多阶正韵律的变化。代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储层岩性相,其物性较好,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16.
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对煤层厚度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其对 13-1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 煤层底板砂体展布型式变化较大, 继承性较差, 反映出网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发育特点; 顶板分流河道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 岩体演化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在靠近煤层发育的时期内, 底板砂岩和煤层空间分布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 而在顶板砂体发育的早期, 砂岩体对下伏煤层的冲刷作用和影响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心编录和测井资料等工作方法,结合连井相分析和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对研究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岩相特征进行深入解剖。在分析研究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特征、砂体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体系演化特征,认为西山窑组下段砂体的成层性、连通性、稳定性好、厚度适中、固结松散,为含矿流体运移和储矿提供了良好的储层空间;西山窑组下段以扇三角洲前缘相为主,形成两条NE向展布的稳定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向郎卡一带延伸入湖,形成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两个微相的相变对铀成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铀矿体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上侏罗统沉积体系演化控制因素不清、沉积模式不明等问题,通过对多条露头剖面精细解剖、详尽写实沉积特征描述等手段,分析了其垂向序列、砂体叠置方式、水动力条件、沉积体系演化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南中、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分别发育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与构造造成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控制这...  相似文献   

19.
高弯度曲流河砂体规模定量表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流河砂体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采用“将今论古”的思路,以一系列现代高弯度曲流河的基础数据分级构建定量知识库,实现对地下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从曲流河成因和形态方面对定量表征开展可行性分析,在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下,当河流通过增加河道弯度和加长流路来减小河道坡降比以趋于输沙平衡且做功最少,同时堤岸主要由细粒物质组成时,河型向曲流河转化,河道平面几何形态呈正弦派生曲线,在演化过程中河道形态和砂体规模保持良好的规律性;结合储层构型理论的分级表征思路,基于砂体规模的不确定性,通过现代沉积数据选取恰当的置信水平,分级构建多组经验公式,形成高弯度曲流河定量知识库;压实减孔量是沉积物埋藏后体积减小的主要因素,通过去压实校正,建立现代沉积与地下砂体的定量联系,对地下曲流河砂体规模进行原始沉积状态下的定量表征。经实际资料验证,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20.
A river crossing a coastal plain is assigned a zone of influence within which it may abruptly move and construct new channel sand-bodies following avulsion. Assuming uniform and steady subsidence at a fixed site, the alluvium formed beneath the zone is constructed over a series of equal time-steps, at the start of each of which an avulsion occurs, and during each of which an increment of sediment is accumulated beneath the plain. Each increment comprises an overbank sequence of a thickness proportional to subsidence rate and avulsion period, laterally equivalent to a generally weakly multi-storey sand body of a thickness proportional to channel depth, avulsion period, and subsidence rate. The choice of sand-body width is determined by stream size and mode of behaviour. The new position of the river after an avulsion is chosen using random-number tables combined with rules for the avoidance of older, relief-creating sand bodies. The model otherwise ignores sequence compaction, and so is valid only when operated for comparatively short periods.In accordance with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and-body connectedness, in which uniform bodies are regularly packed, experimental sand bodies are virtually unconnected in those alluvial suites containing 50% or more of overbank fines. The degree of connectedness grows very rapidly as the proportion of sand bodies increases above 50%. The use of rules for avoidance does not prevent the experimental suites from being somewhat disordered internally, as shown by the wide varia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one-dimensional profiles through individual sequence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suggest that coarsening-upward alluvial suites of coastal origin may owe their character as much to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subsidence as to any independent decline in channel sinuo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