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实际观测表明,用现行短周期仪器起算函数R1测算的近震震级ML在近距离地段数值偏低,在远距离地段偏高,随震中距出现系统偏差。本文以里克特(1935)零震级地震定义为震级水平控制原则,应用了辽,吉,黑,冀四省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制定出东北地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系统。  相似文献   

2.
不同标度震级关系和台基影响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近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的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资料,取能够同时计算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地震,拟合出2种震级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过去使用30余年的换算公式存在系统差别。考虑现代化地震数字观测系统有动态范围大、频带宽、台站多、覆盖区域广、测定精度高的特点,由此拟合的关系应当更可靠。考虑不同误差因素统计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关系表明,2种震级之间换算和不换算的差别并不大,因此建议MS和ML震级之间不换算为宜。分析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发现:一些基岩台的放大因子在1附近,场地响应不随频率变化;处于沉积土层的台站,放大因子在低频段大于1,高频段小于1;还有一些台站在某个频段范围大于1,或者小于1。另外,沉积土层台站的单台震级和台网平均震级差也随周期增大,呈现由负到正的增长趋势。看来并不存在固定的台站校正系数,因此不能把台站校正作为提高震级测定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DK1地震仪的面波震级起算函数研究d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峰  赵永 《地震学报》1997,19(3):235-240
使用1987~1993年DK1地震仪的地震记录,以国际地震中心(ISC)MS震级为标准震级,根据误差理论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导出DK1地震仪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又从起算函数物理意义出发,根据成层介质中面波传播理论,考虑到地震波的频散、介质的吸收、地球介质与DK1地震仪所组成的线性滤波器对面波振幅和周期的影响,并假定面波最大振幅对应于Airy相,导出了DK1地震仪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 使用本文导出的起算函数,不附加任何校正值.通过315个地震,对36个速报台的单台DK1面波震级和DK1速报台网的面波震级测定误差检验,结果表明,DK1面波震级MS(DK1)与国际地震中心(ISC)相应地震面波震级MS(ISC)之间在统计上无系统误差,平均误差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现行公式测算的面波震级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它在 90°零点严重失控 ,致使震级水平偏高 ,与国际上没有可比性。在地震月报和年报中长期地、大量地、不规范地使用单一水平向记录测报Ms ,这不仅不符合公式定义 ,是一种概念性的失误 ,而且也降低了公式的理论测值。利用中国一类台站实际观测资料 ,并且采用与其他文献不同的方法 ,分三段震中距建立起三个新的计算公式 ,其震级水平与IASPEI标度一致 ,并在均匀程度上有所改善 ,从而能够彻底消除中国面波震级与国际主要地震机构所测面波震级的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近场震级起算函数确定与爆炸余震震级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学政  王海军  雷军 《中国地震》2003,19(2):117-124
在天然地震背景下,由于现有的起算函数在0—5km范围内是一个常数,因此,对于震源深度较浅的小地震震级的测定遇到了困难,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爆炸地震波实际测量两种方法,确定了近场0—5k瑚范围内的震级起算函数。用本文确定的震级起算函数计算了两次爆炸余震序列事件的震级,绝大多数的余震震级非常小,主要分布在-0.5—1.0级之间,余震序列的M-t图与一般强余震M-t图明显不同,它不仅存在反映较大震级的正向柱状线,而且还存在反映较小震级的负向短柱状线。  相似文献   

6.
从吉首台体波震级m_b计算中出现的较大偏差出发,在讨论古登堡和里克特传统起算函数和左兆荣、郭履灿综合起算函数的基础上,为提高震级m_b的测算精度,用插值理论修正了3~30°传统起算函数,并用统计方法求出了适合吉首台测定浅震m_b的台站校正值,将两者合成后应用在单台震级m_b测定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区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转换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 = 1.13ML - 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 = 1.13ML - 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 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 000 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M_L与M_S经验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0~2000年《中国地震年报》和2001~2008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大量数据,研究了测定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的不确定性;采用双随机变量的回归方法,用3种不同的数据组,获得二者之间的3组新的转换关系。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1.13ML-1.08严重偏离数据组,已不适用于新的数据。考虑到测定震级的不确定性及数据的离散性较大等因素,认为采用关系式MS=0.03+0.98ML作为新的经验关系更合理适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兰州遥测台网Dk—1仪记录到的地震,对其测定的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存在的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发现,该仪器记录的近震级(ML)系统偏高,西藏地区的面波震级(Ms)偏低,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地震的面波震级(Ms)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给出校正值,利用校正值对上例地震重新计算,偏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山西地震》2019,(2):8-11
选用2018年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分别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测定的地方性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国标ML震级与传统ML震级一致性较高,震级偏差在0.1之内。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使用分区量规函数测定的ML单台震级偏差和平均标准偏差值均较小,新震级标度测定的近震震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震级转换关系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根据1990-2007年《中国地震年报》中同时给出Ms和ML、且震源深度〈70km的6577个浅源地震资料,经统计回归得到了全国和各地震区Ms与ML之间的经验关系。新的震级转换关系接近于Ms=ML,本文建议在需要进行震级标度转换时,对于没有测定Ms的低震级地震可直接使用Ms=ML进行转换。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震级转换关系相比,采用本文建议的震级转换方法后,全国各地震区5级以上地震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但5级以下地震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导致由此统计得到的各地震区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此外,用地震数量直接得到的4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V4有明显增高,且部分地震区甚至增加了50%以上。在高震级地震发生率不变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上述变化反映了对地震区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有提高,可能导致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提高,对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尾波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才中 《地震》1994,(3):29-38
本文用东北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导出了地震尾波最大地动双振幅A随P波初动起算持续时间t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4.
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9~2018年江苏及相邻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602次地震事件观测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得到了72个台站的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了震级偏差频次分布和定量统计结果,进而修正了江苏及邻区的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实际地方性震级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校正后的量规函数比新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中量规函数所测定的震级的标准差更小,且单台震级残差相对更集中于0,这说明该量规函数有助于提高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全面数字化之后(2008-2017年)的记录资料,按照《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规定的测定方法,对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ML≥4. 0地震,重新人工测量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7以及美国地震台网(NEIC)测定的MW(NEI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MS(BB)和MS7测量方法相同,量规函数相等,两者一致性最好。②对于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当MW在3. 5左右时,MS7,MS(BB)与MW一致性最好;MW<3. 5时,MS7和MS(BB)均小于MW;MW> 3. 5时,MS7和MS(BB)大于MW。③MS(BB)与美国地震台网相比较,MS(BB)在5. 5和6. 0左右时,与MW(NEIC)一致性最好,几乎相等;MS(BB)<5. 5时,MS(BB) 6. 0时,MS(BB)> MW(NEIC)。④MW和MW(NEIC)之间存在偏差,MW整体小于MW(NEIC)。  相似文献   

16.
利用震级公式通过最大振幅和量规函数反推单台控制距离的方法,计算出邯郸数字化遥测台网的理论监测范围,并与模拟台网监测范围相比较,结果认为邯郸数字化监测台网比模拟台网的监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度,也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2009-2016年ML≥3.5以上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的震级测定方法进行讨论研究和对比,认为新震级标度能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的优越性,有利于资料的交换利用及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地震台网测得的面波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使用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σ300(Δ),它是基于面波传播理论,考虑了面波的几何扩散、非弹性吸收、频散衰减以及面波优势周期随震中距的变化导出的,取全球平均Q=300。在震中距Δ=20°-160°的范围内与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IASPEI(Δ)一致,又推广了σIASPEI(Δ)的震中距使用范围,从1.0°-179°,以及可使用的面波周期范围(7.5-30s),因此它更适合我国由中周期宽频带SK仪组成的台网情况。若采用此量规函数σ300(Δ)和进行方位角改正,则可使我国台网测出的Ms与国际地震中心(ISC)测出的一致,震级误差降到0.19级,此误差与苏联台网的误差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