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2004年7月16-19日不同时刻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高空各层的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场资料,对当年7月17-19日发生在湖北省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次鄂中区域性暴雨的主要系统是西风槽、切变线及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引起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成为此次暴雨的触发条件;副热带高压适时东退,使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送暴雨所需的水汽,此次暴雨主要出现在有时流不稳定能量储存的高能区。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8日至29日铜川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08—28—29铜川市暴雨过程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由东部型转为西部型的调整过程中,200hPa急流为暴雨区高层辐散提供了动力条件,500hPa陕西处于副高边缘,新疆有冷涡不断分裂冷空气扩散南下,这种形势的稳定,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作用;700hPa关中及其以南的SW急流和850hPa华北到陕西东部的东风气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铜川处于切变辐合区;物理量场中,铜川处于一个水汽的辐合中心,垂直速度的上升中心,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配置非常有利。中尺度分离分析表明,暴雨发生过程中,雨区低空700hPa和850hPa有明显的中尺度辐合区存在。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塔尔湖地区1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整个前汛期副高位置偏西,是造成巴彦淖尔市干旱的直接原因。⑵副高东退,东高西低形势建立,是塔尔湖暴雨形成的必要条件。⑶500hPa短波槽前正涡度区与700hPa暖切变区、地面暖锋切变区在阴山山脉南麓罕乌拉沟喇叭口地形上空垂直叠置,是产生塔尔湖暴雨的动力抬升条件,也是其形成的触发机制。⑷700hPa贝湖冷涡维持,西南暖涡北抬,两涡在阴山南北相遇的辐合流场建立,为塔尔湖暴雨提供了水汽和冷空气条件,也是干旱年份巴彦淖尔市暴雨预报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高空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西南低涡的结构研究表明,高层以散度辐散为主,700 hPa附近为气旋性旋转,800 hPa及以下以辐合为主,且700 hPa正涡度中心南侧由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吸的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升运动更显著,这一区域恰恰对应暴雨落区。分析v分量发现,暴雨落区主要位于南北风最大值中心连线附近,或其连线北侧等值线密集区,对重庆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分析低空急流和水汽条件表明,重庆地区充沛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加拉湾是主要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1—2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西南涡东北移影响河南所造成的暴雨过程,500hPa高原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减退之后又增强,中低层西南涡沿切变线东北移出,河南处于涡前的西南低空急流出口区前方及前方左侧,具备了区域性暴雨产生的动力与水汽条件。在本次暴雨过程中,700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豫西南的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内,豫中东部的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北部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内、大值中心运动方向的左侧。水汽通量散度场上,85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开始时段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水汽通量散度转为辐合、辐合层增厚为强降水开始的标志,辐合量突然增大标志着降水强度增大。700hPa垂直螺旋度的迅速增强与强降水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强降水产生在垂直螺旋度大值轴的东南侧。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陕西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2C卫星TBB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尺度切变线、700hPa低涡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MCC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700hPa低涡东侧的强辐合区与200hPa西北风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叠置,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7.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相似文献   

8.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TRP)往往成为高影响天气,是业务预报难点。本文用地面、探空观测资料、雷达遥感资料以及NCEP一日四次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广东期间在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引起的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是一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范围内的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低层受台风倒槽影响。(2)这次过程第一阶段暴雨主要是在强的对流不稳定条件下,由对流层低层“山竹”倒槽中的辐合线触发对流产生,同时对流层高层“山竹”的极向流出汇入加大了中纬度西风风速,在长三角地区上空产生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第二阶段,对流不稳定条件有所减弱,但前一阶段强回波产生的低层偏北外出气流与东南风形成辐合线,辐合线上还有中γ尺度的涡旋产生,又促进了对流发展。850 hPa台风倒槽北端形成一个低涡,500 hPa副高边缘发展出一个短波槽,暴雨的动力条件更为有利。(3)长三角的3个强降水中心分别在长江口、杭州湾北岸的嘉兴沿海及宁波沿海,都是在水陆边界附近。(4)远距离暴雨区的涡度收支诊断发现:暴雨的初始扰动主要由近地层水平辐合辐散项提供,850 hPa的水平辐合辐散项和扭曲项共同作用形成和加强低涡,并通过垂直运动上传使中层700~500 hPa附近涡度增长,进而发展出500 hPa短波槽。850 hPa涡度来自于台风倒槽和副高边缘的偏南急流。(5)在这次远距离暴雨过程中,台风“山竹”与海上西太平洋副高之间形成偏南低空急流,向长三角输送水汽,这与典型TRP事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典型TRP中暴雨的初始扰动一般由西风槽提供,而这次过程主要由低空台风倒槽和偏南急流提供,涡度上传形成高空短波槽,是不同于典型TRP事件的一个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定量地分析研究了一次初夏盆地暴雨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 大气环流的调整使高空急流轴线南压。其入口区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低空急流,暴雨出现在两支急流汇合处。高原涡耦合西南涡东移,盆地北部冷锋南下东移,迫使低层空气抬升,触发了本次暴雨过程。盆地水汽大值区可扩展到500hPa。低层湿度近饱和到暴雨出现早1—2天。当上下层湿中心趋于重合时,意味着暴雨即将产生。湿中心略比暴雨中心位置偏前。300hPa湿区移向对地面暴雨移向有引导作用。暴雨位于总能量大值区。当能量中心近于垂直,且700hPa与500hPa总能量接近时,意味着暴区产生时间逼近。而能量垂直中心点基本上是暴雨中心落点。而△θ_(?)可能对初夏层结稳定度反映不敏感。盆地上空出现了垂直顺时针环流,可能预示未来1—2天将出现暴雨。500hPa大片辐合大值区中出现的辐散区将对应地面微雨量区。低层涡度对地面冷锋移向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1-07-30—31日商洛市暴雨过程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在副高调整过程中,500hPa陕西处于副高边缘,高空冷涡不断分裂冷空气扩散南下,这种形势的稳定,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条件;700hPa关中及其以南的西南急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商洛处于切变辐合区;物理量场中,商洛处于水汽辐合中心、垂直速度的上升中心,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配置非常有利,θse密集区增大有利于商洛市强降水产生;中尺度云团合并加强是本次大暴雨的直接缔造者。  相似文献   

11.
“94·7"北京大暴雨的湿位势倾向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晨  周文吉  李青春 《气象》1995,21(10):33-35
利用湿位势倾向方程,对1994年7月12-13日的7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势倾向方程中的差动潜热能平流项,对产生北京地区本次大暴雨天气的台风低压系统发展和移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相对涡度平流项,在该次过程中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2.
螺旋度在分析一次三峡大暴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螺旋度分析了1982年7月16日三峡区间出现的近27年来最大一次暴雨。结果表明,①在垂直剖面图上,在雨区上空300 hPa附近,螺旋度有一个负的极小值中心;在600 hPa附近,有一个正的极大值中心。②300 hPa螺旋度分布图上的极小值中心位置,与主要雨区中心位置非常靠近,相距约60 km。  相似文献   

13.
0509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与暴雨灾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5年8月8~10日辽宁区域性台风暴雨过程,以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台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好的水汽条件是产生台风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通道,也是台风暴雨的明显特征之一;结合单站气压连续变化以及云系变化判断“麦莎”登陆时间地点;应用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对暴雨灾害进行评估,评估表明暴雨过程为三级暴雨灾害,属中度级别。  相似文献   

14.
“94·7"北京大暴雨的雨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文举 《气象》1995,21(10):20-23
该文根据所掌握的“94·7”特大暴雨的雨情资料,对暴雨的地理分布和时间演变等方面做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场暴雨具有强度大、面积广和降水时间集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特大暴雨山洪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姚蓉  黎祖贤  叶成志  黄小玉  许霖 《气象》2007,33(8):40-4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候平均要素等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强降水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在湘东南产生的特大暴雨过程。结果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形的动力抬升结合,加强了特大暴雨产生的动力作用,高温高湿有利于扰动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湘东南特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极好的热力条件,南海季风爆发及西南季风槽的形成为湘东南暴雨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大陆高压与副高对峙导致了"碧利斯"在西移过程中减缓。造成湘东南特大暴雨山洪除了气象成因外,薄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碧利斯"得以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桂林“98.6”连续大暴雨的形势分析,揭示了这次过程的大环流维持机制,暴雨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另外,分析了连续暴雨与低空急流及其非地转风存在的明显内在联系。指出西南涡、低空急流等系统的活动与连续暴雨过程中的雨峰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98年长江流域梅雨期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的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1998年6—7月暴雨2个关键强降水时段水汽通量特征的诊断分析及其区域边界水汽输入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持续异常且稳定的大尺度环境场及中尺度风场的配合下发生的;6月与7月水汽输送特征存在差异;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中国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此次梅雨期特大暴雨的形成均有重要作用,即水汽源及其侧边界水汽通道特征的显著变化对梅雨期不同阶段长江流域特大暴雨的形成、发生和发展作用明显;水汽的时空分布特征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了副热带高压环流以及中纬度扰动等亚洲季风系统成员的总体动力影响效应 ;反映了该区域南半球跨赤道气流 ,赤道西太平洋季风槽及季风活动等水份循环特征。表现了东亚海陆热力强迫、青藏高原非绝热效应、海洋“暖池”及异常孟加拉湾对流活动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 ,大三角区域热源强信号源 (高原地 气与孟加拉湾、菲律宾、南海等海 气过程 )区域的水份循环时空演变、遥相关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综合影响等均是认识中国及东亚旱、涝异常成因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一侧。计算的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也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这次“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