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放流增殖对虾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景耀 《海洋科学》1983,7(6):55-58
渤海是我国内海,封闭性较大;沿海有许多河流入海,水质肥沃,基础生产力较高,是黄、渤海区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索饵肥育埸。渤海在我国渔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开展鱼、虾类资源放流增殖的良好场所。 渤海经过20余年秋捕对虾的生产实践表明:这种长期进行的人为干预使得渤海的生态  相似文献   

2.
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所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层拖网逐月调查资料(共447站次,鱼类样品200多万尾,计2万多公斤),用传统面积法对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作了估计,并对有关开发利用问题作了讨论.1.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周年平均值是55662t,最高为9月达123824t,最低为3月,只有8333t.这种季节差异与渤海水温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密度周年平均值为0.696t/km2,约为1930年的1/5.2.渤海底层各种鱼类生物量,以黄鲫为最高,周年平均值达10500t,占总生物量的19%.其次是小黄鱼、蓝点鲅、鳀、孔鳐、黑鳃梅童、鲈、美鳐、银鲳、半滑舌鳎、凤鲚、绿鳍马面魨、棘头梅童鱼等.3.渤海底层各月鱼种相对生物量更替最高是4月转5月,达71.9%,最低为3—4月,只有24.2%,周年平均值为43.6%.4.渤海底层取样,带鱼网获量周年平均值只有11g/h,鳓鱼为73g/h,均濒临绝迹.小黄鱼达6.749kg/h,它在渤海底层的总尾数有5亿尾,显示其数量的明显回升.黄鲫为底层优势种(10.7kg/h),鳀鱼为上层优势种,6月达20.1kg/h.  相似文献   

3.
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渤海地处暖温带 ,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繁生 ,十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因而渤海历来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素有“黄渤海鱼类的摇篮”和“百鱼之乡”的美誉。渤海区年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 ,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7 % ,其中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2 ,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再加上渤海是内海 ,封闭性强 ,便于控制 ,更决定了渤海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特殊地位。然而 ,如今的渤海却告别了往日的辉煌 ,渔业资源持续衰退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极大地制约着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造成这…  相似文献   

4.
河口海区是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孳生的水域,也是许多水产动物的产卵、索饵场。渤海湾历来盛产食用贝类,又是某些经济鱼、虾类的天然渔场。但近十多年来,渤海西部主要鱼、贝类的产量逐年下降;探讨其原因时必然会考虑渤海湾的陆源污染是否已经危及饵料基础,从而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本文试图通过查明渤海湾浮游动物生态现状,揭示陆源污染对其产生的影响,为评估渤海湾环境质量和采取渔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一个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81—1985年的调查资料,对黄、渤海区几种颇具生产潜力的鱼种,诸如远东拟沙丁鱼、日本鳀鱼、黄鲫鱼、青鳞鱼等分布及其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7.
渤海是我国主要的海洋渔场之一,许多重要的鱼、虾类,如对虾等在此产卵、育幼、索饵。因此,研究作为饵料基础的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渤海水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动物的增、养殖都是有益的,并能为海洋环境硏究提供科学依据。关于渤海多毛类,前人已有很多报道。Fauvel(1933)报道了52种采自天津附近的多毛类,高哲生等(1959)也报道了渤海的一些多毛类,特别是吴宝铃和乌沙科夫(1963a,1963b)对渤海和黄海的多毛类进行过许多研究。最近,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也报道了渤海的58种多毛类,但上述研究多限于区系分类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根据1982年6月至1983年11月作者对渤海101个站(图1)底栖动物调查所获得的多毛类资料,对渤海多毛类的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简讯     
针对今年农业部提出的海洋捕捞计划产量实行“零增长”的目标,日前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局组织了环渤海区的渔业生产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有关人员的座谈会,就目前黄渤海大宗捕捞品种的鲅鱼、鳀鱼、对虾等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年4月和2008年10月分别采自南海北部湾和渤海长岛海域的119尾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57尾黑鳃天竺鱼(Apogonichthys arafurae)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傅立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两种天竺鱼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种天竺鱼耳石在整体轮廓、听沟形状、边缘形态等方面较为接近,细条天竺鱼耳石整体形态较为卵圆,后部较宽;黑鳃天竺鱼耳石整体略细长,后部较窄。利用耳石形态学特征变量对两种天竺鱼的判别分析成功率分别高达82.5%和88.2%,显示耳石形态学分析是天竺鱼鱼种识别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
黄海西部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88,12(4):70-71
黄海是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迄长江口北,西北部与渤海相通,南部和东海相连。这个海域位于暖温带,既有暖流的进入,又有沿岸流和冷水团终年存在。这样的环境条件,决定了海洋动物区系和渔业资源中以暖温性鱼类(小黄鱼、真鲷、蓝点鲅、青鳞鱼、皱唇鲨、孔鳐等)为主、同时兼有暖水性(鲐鱼、鳓鱼等)和冷温性(太平洋鲱、鳕鱼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素有“百鱼摇篮”之称的渤海鱼类资源告急。黄鱼、带鱼已近绝迹。不少经济鱼类多年不见,集不成鱼群,形不成渔汛,总产量逐渐下降。 造成渤海鱼类资源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体和集体渔船激增。渔民们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顾长远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不顾资源状况酷渔滥捕。例如,每年冬末春初,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的一些渔民采捕魁蚶时,将正在海底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13.
人工增殖蓝点马鲛作为利用鳀鱼资源另一途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86,10(4):44-45
一、前言 本文提出一个雏议,旨在引起有关方面对开发利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egel资源的另一途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取得对这个问题的充分认识和作出可行性判断。 我国近海和外海拥有的鳀鱼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著者等的调查,1983年夏季在渤海上层的鱼类生物量中,鳀鱼占四分之三(6月)和三分之一(7月)的高比例。朱德山、王为祥报道的调查结果表明,1984年11月—1985年4月,黄东海外海鳀鱼资源量达200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81—1985年的调查资料,对黄、渤海区几种颇具生产潜力的鱼种,诸如远东拟沙丁鱼、日本鲳鱼、黄鲫鱼、青鳞鱼等分布及其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乌鱼,又名黑鱼、溜鱼、生鱼,也称信鱼,《闽志》中称从黄河来。每到仲冬季节,台湾以南巴士海峡的海面上、闽南渔场及粤东渔场便出现自北而踵的乌鱼群,因为每年春季乌鱼漫游在南朝鲜附近海域,夏季则迁徒至日本长崎海域附近,到秋季又转游跋涉至我国黄海、渤海,而到冬季必然出现在台湾以南的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及其东部水域的水化学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化学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力密切相关。水化学环境的研究对于开发海洋和发展海洋水域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渤海三面为陆地所围,黄河、海河、滦河等沿岸数十条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海,是海洋生物繁殖的物质基础。因此,渤海是许多经济鱼、虾的索饵场和产卵场,亦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渔场。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在1983年的调查资料对渤海湾及其东部水域的水化学要素(S,pH,NO3-N,NO2-N,NH4-N和PO4-P)的分布及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春汛黄、渤海鲅鱼流网渔场渔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庶万  杨雪舫 《海洋学报》1986,8(5):657-662
鲅鱼Scomberomoruse niphoniuse(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暖水性上层鱼,行动敏捷,常集群行远距离洄游。随着胶丝流网的发展,产量迅速提高,六十年代末期后,黄渤海产量相对稳定在30000-40000吨(表1), 鲅鱼渔场在渔期变化很大,掌握变化规律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是供养其摄食者——浮游动物的物质基础,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区鱼、虾、贝等经济渔业资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研究海洋生态系自然群落结构、功能及其环境调控,并可对了解其捕食者群体的特性和营养关系提供重要信息。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生态环境的季节变化显著,同时渤海周围又是人口相对集中,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区域,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初,科学家们曾在渤海进行过不少初级生产力的观测(费尊乐等,1988;朱明远等,1993;吕端华等,1999),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产力粒度结构方面的资料尚为欠缺。而近年来渤海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因此在该海域进行生态系统动力学,特别是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的研究时,必须同步开展初级生产力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过程研究。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渤海春末、夏初对虾产卵期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和初级产力的粒度结构、周日和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浮游动物摄食之间关系,从而为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建立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渤海梭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德  王祖望 《海洋学报》1982,4(4):508-515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T.et.S)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沿岸,是沿岸的经济鱼类,也是半咸淡水、海水鱼类的主要增养殖对象,该鱼肉味鲜美,是良好的养殖对象.关于梭鱼轮相的特征,辽宁水产研究所(1959)、李明德(1978)曾作过系统的报道,但迄今对该鱼的生长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渤海及某些地区梭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一系统的报道. 鳞片取材于河北省黄骅、天津市北塘及塘沽附近渤海海区,分别于1960—1961、1962—1963、1978—1979年共测定梭鱼1,399尾.  相似文献   

20.
黄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俗称黄姑子、铜锣鱼,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太平洋西北部沿海的特有种,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日本的土佐湾和有明海都有其产卵场。 有关黄姑鱼的研究,雷霁霖等(1981)于1959年首次记录了其胚胎及仔稚鱼的形态观察;田北彻(1974)研究过其早期生活史;谷口顺彦(1979)进行过箕作氏黄姑鱼(N.milsilaii)的孵化与仔稚鱼饲育的研究。但是,黄姑鱼的工厂化育苗我国尚无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