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套式PCR检测斑节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患白斑症斑节对虾的鳃组织 ,制备成不同稀释倍数的模板 ,对其进行白斑症病毒 (WSSV)的 PCR扩增 ,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套式 PCR的灵敏度大约为一步 PCR的 10 4 倍 ;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期的斑节对虾进行 PCR检测 ,发现感染早期经一步 PCR检测为 WSSV阴性的样品 ,套式 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对发病虾塘中的几种甲壳类动物进行 PCR检测 ,发现经一步 PCR检测为阴性的长臂虾、秉氏厚蟹和褶痕相手蟹等宿主 ,套式 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所建立的 WSSV套式 PCR检测法较普通的一步 PCR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中假阴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PCR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中的假阴性问题。设计了一对引物用于PCR检测WSSV,PCR扩增的产物长度为235bp,检出极限为0.1pg WSSV DNA。结果表明,PCR检测15例攻毒螯虾鳃样品时出现一例阴性,而经10—106倍稀释后的样品却呈现阳性,推断PCR出现了假阴性。核酸探针斑点杂交及组织切片结果表明注射WSSV的螯虾鳃组织确已被严重感染,进一步证实了PCR假阴性。根据PCR的检出极限及模板稀释梯度,推算出该PCR能成功扩增的引物与模板浓度的比例范围约为2.4×105—2.4×1010。  相似文献   

3.
朱艳冰  吴成林  杨丰 《海洋学报》2008,30(1):135-139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之一,给对虾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WSSV分别与三种该病毒膜蛋白VP39,VP124和VP187的特异性抗血清在体外作用后,再注射到螯虾体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同或未同VP124抗血清作用的WSSV,8 d后螯虾的死亡率分别是100%和60%,WSSV的感染能够被抗VP124抗体中和。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上述三种特异性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显示,VP124抗血清可抑制WSSV在螯虾体内的增殖。所有结果表明,VP124在病毒的感染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宿主调查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用地高辛 (DIG)标记的WSSVDNA探针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技术 ,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体内检测到了WSSV ,它们是WSSV的天然宿主 ;在经人工感染的哈氏美人虾、短脊鼓虾、克氏原螯虾、肉球近方蟹、滕壶体内检测到了WSSV ;在球形侧腕水母、病虾池的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浸泡感染卤虫成体体内没有检测到WSSV。经原位杂交检测 ,虾类的甲壳下上皮、胃上皮、附肢、造血组织、鳃等组织器官均可被WSSV侵染 ,其中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蟹类的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注射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精巢中 ,精荚的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呈阳性 ,在中国对虾、脊尾白虾以及注射感染的短脊鼓虾的卵巢中 ,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被WSSV感染。  相似文献   

5.
对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关系的探讨,是深入研究切断WSSV感染途径,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并积累实验依据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利用物理低渗方法即用蒸馏水使WSSV的囊膜破碎,破坏了病毒囊膜完整性,并用此病毒做螯虾体内、外感染实验.结果发现,WSSV的囊膜破碎后仍具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G9)和抗WSSV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2A3)进行螯虾体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抗有中和作用,而抗WSSV核衣壳蛋白的单抗无中和作用;将破碎的囊膜从核衣壳上去掉后,用不同浓度的纯核衣壳重复以上体内感染实验,结果其感染性消失,说明囊膜破碎的WSSV引起的感染是由WSSV上的破碎囊膜介导的病毒侵染所致,而不是核衣壳被直接内吞引起的.这些结果提示,WSSV是否引起靶细胞感染主要与病毒囊膜上与病毒侵染有关的功能蛋白有直接关系,只要这些功能蛋白活性不变并且存在的量足以与靶细胞膜结合,即使WSSV囊膜破碎、结构不完整也能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WSSV和IHHNV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两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593bp(WSSV)和356bp(1HHNV)特异性多重PCR扩增条带,而对其他对虾疾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技术最低能检测到WSSV和IHHNVDNA各100pg。用该多重PCR对400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230份检出WSSV,阳性率57.5%;96份检出IHHNV,阳性率24%;56份同时检出WSSV和IHHNV,阳性率14%。18份为阴性,阴性率为4.5%。结果提示了WSSV和IHHNV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的养殖对虾中,作者建立的二温式多重PCR可以用于这两种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温度下,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亲虾进行人工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实验,利用腹部采血和剪取游泳足进行活体取样.统计感染对虾发病及死亡情况,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WSSV,统计实对虾受WSSV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在对虾累计死亡率上游泳足取样的高温组(18~21 ℃)和低温组(9~12 ℃)有显著差异(P=0.041<0.05),高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在对虾受WSSV感染程度上,高温组主要呈严重感染(91.67%),中温组(13~16 ℃)和低温组则主要呈轻度感染,且温度越低受感染程度越轻;在跟踪WSSV感染对虾进程研究上,高温组在48 h检测出WSSV,中温组和低温组则分别在72 h和96 h检测出WSSV,明显滞后于高温组.表明温度对WSSV感染对虾有一定的影响,低温(9~12 ℃)条件下WSSV也能感染对虾且导致死亡,但低温可抑制WSSV的增殖,减缓感染进程,延迟白斑综合症(W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投喂的方法对人工选育的104个"黄海2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的5557尾个体[体重(2.1±0.7)g]进行WSSV感染实验,分别选取存活时间最长(342h)和存活时间最短(45h)的48尾个体,定义为抗病组和敏感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对虾体内WSSV含量,结果表明,抗病组和敏感组对虾体内WSSV含量范围分别为(2.64×104)—(3.13×106)和23.2—1.92×106copies/ngDNA,平均值分别为8.71×105和3.19×105copies/ng DNA,抗病组对虾WSSV含量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显示抗病组比敏感组具有更强的抗病性能。对感染测试的所有对虾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死亡曲线不符合数量性状的正态分布特征,提示中国对虾对WSSV的抗性可能由少数几个主基因决定。本研究可为揭示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的基因决定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杏林虾池日本对虾死亡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11月17日至12月2日对杏林虾池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11月17日开始发生的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死亡的原因是虾池水体中NH4^ -N含量过高,致使日本对虾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虾体内部代谢紊乱,导致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盐度渐变和突变对WSSV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由起始盐度(23±1)往高盐度(32±1)和低盐度(14±1)突变在整个实验中对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和对虾体内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先感染WSSV实验,高盐度、起始盐度、低盐度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1.1±10.7)%、(48.9±1.9)%、(63.3±12.0)%,病毒含量分别为6.0×107、3.7×106、5.3×107 copy/g;后感染WSSV实验,分别为(75.6±3.8)%、(52.2±13.4)%、(63.3±3.3)%;病毒含量分别为5.7×107、2.3×106、2.8×107 copy/g。盐度渐变实验各组至24h对虾死亡率低于18.9%,48h出现死亡高峰,72—96h存在显著差异(P0.05),先感染WSSV实验,高盐度、起始盐度、低盐度最大死亡率分别为(75.6±5.1)%、(38.9±5.1)%、(69.3±6.9)%,病毒含量分别为7.6×107、5.3×106、2.4×106copy/g;后感染WSSV实验分别为(46.7±10)%、(45.6±18.9)%、(74.4±13.9)%;病毒含量分别为5.1×106、4.8×105、1.0×107 copy/g。因此盐度变化会影响对虾的抗病能力,可造成对虾体内WSSV快速增殖;对携带WSSV对虾,盐度变化会大大提高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的可能,盐度是引起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的关键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虾WSSV人工感染螯虾及其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人工感染淡水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感染组螯虾3-6d内全部死亡,核酸探针点杂交两次检测感染螯虾的鳃、胃、血淋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2%),89%(86%),81%(75%),对照为11%(3%),3%(5%),0(0);光镜下可观察到感染螯虾的胃、鳃组织的靶细胞核肿大,嗜酸性着染,电镜下病变组织细胞核可见形态大小与WSSV一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原位杂交两次检测感染螯虾的胃、鳃、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照阳性检出率均为0。结果表明:对虾WSSV可感染淡水克氏原螯虾,病毒核酸原位杂交是一种敏感特异的病毒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生物机体免疫,特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中的作用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其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氯(NO)除具有已知的神经传导、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外,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作者通过硝基四氯唑蓝(NBT)法和血细胞形态观察等方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中存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亚硝酸盐法和L-瓜氨酸法对比,研究了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氯合成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在感染WSSV后,iNOS活性在12h内有上升趋势,实验36h后酶活性显著下降,至60h后酶活性降至对照组的一半左右。同时,被脂多糖(LPS)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下降。与此对应的是,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的结果显示:实验36h后在对虾体内能够检测到白斑综合症病毒。对照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的iNOS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WSSV在感染中国明对虾初期可以诱导血细胞产生iNOS,但随着WSSV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大量增殖及其对血细胞的破坏,使得iNOS活性显著降低,对虾也趋于死亡。因此,iNOS能够作为反映对虾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 ,简称WSSV)部分基因组文库中得到核酸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对虾甲壳下表皮、胃、后肠、鳃、触角腺的上皮细胞、淋巴器官的基质细胞、肌细胞、心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 ,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虾甲壳下表皮的上皮细胞、胃的上皮细胞对病毒较其它部位敏感 ,感染程度高 ;中肠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皮细胞未发现感染病毒 ,原位杂交用于WSSV检测 ,比组织切片HE染色更准确、更敏感。在同一组织的同一部位 ,原位杂交所得到的阳性细胞个数比HE多。探针大小不同 ,敏感性也有变化。短的探针 41 3bp敏感性较高 ,长的探针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在水产育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章程 《台湾海峡》2006,25(2):279-284
本文报道在室内试验条件下,对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乳酸杆菌和酵母菌等4种菌在对虾工厂化育苗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将4种菌按不同比例复合在一起,在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工厂化育苗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在0.5、1.0、2.0、3.0、4.0g/t、对照组(加药品)和对照组(不加药品)等7组不同微生物密度对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幼体存活、生长和变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0、2.0g/t和3.0g/t这三组微生物密度中生存的幼体,其存活、生长及变态率较好,其次是对照组(加药品),第三是0.5g/t和4.0g/t.最差是对照组(不加药品),0.5g/t实验组,可能是菌量不足,4.0g/t实验组,可能是菌量过多造成对虾幼体存活、生长和变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jo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3种仔虾和黄鳍鲷和Sparuslatus、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前鳞鲻MugilOphuyseni和七星鲈Lateolabraxjaponicus4种仔鱼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虾和仔鱼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油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绸>黑鲷>前鳞鲻,而七星鲈对0号柴油最为敏感。3种仔虾对油类的耐受力明显低于4种仔鱼。  相似文献   

16.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ivated popula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ssay of vertical slab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in 4 species of shrimps, which were Penaeus japonicus, Penaeus monodon , Penaeus vannamei and Metapenaeus en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A) is 1.3±0.2, 1.3±0.1, 1.3±0.1 and 1.3 ±0.1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P0.95) is 12.5, 6.7, 20 and 23.5 respectively;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 is 0.042±0.034,0.042±0.031, 0.094±0.042 and 0.097±0.047 respectively; and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0)is 0.029±0.024, 0.028±0.023,0.154±0.082 and 0.150±0.084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obvious in 4 species of shrimps. The degree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M. ensis > P. vannamei > P. japonicus > P. monodon. In short, the lower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estimated in 4 species of shrimps.  相似文献   

17.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