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构成,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得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得以维系的机制和保证。反自然性、反人性是环境问题的实质,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是建设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限定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范围内,同时使人类创造的文化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是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的价值取向。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社会经济,创设实现人性需求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是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社会的途径。滇池流域地区存在的环境危机问题,应通过寻求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社会的途径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06,(10):29-3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澳大利亚”一节,延续了前几章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第一,打破了对自然和人地理的面画俱到,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通过探究完成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小学,没有设立地理科,有关地理的知识和技能是结合在常识科教授的。常识科共有六个学习范畴。包括“健康与生活”“人与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与科技”“社会与公民”“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化”以及“了解世界与认识信息年代”等,其中“人与环境”“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化”和“了解世界与认识信息年代”与地理科目较有密切关系,例如“人与环境”的核心学习元素涉及邻近地区的自然形貌及人形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保护环境及节省资源的方法、自然环境的转变(例如:山泥倾泻、山火、水灾)对人们的影响及人们如何面对这些转变、地球作为资源的泉源、一些本港及国家的环境问题、促进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其环境的脆弱形势,并编制了1:200万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图。将黄河中游地区的环境脆弱形势分成5类:紧张环境形势(较脆弱)、危急环境形势(脆弱)、危机环境形势(很脆弱)、灾难性环境形势及突发性灾害环境形势。区分上述不同环境形势的指标因子很广泛,结合黄河中游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环境主导因子规律,主要选择了污染、地方病、土壤侵蚀、干旱缺水,森林退化、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因子。所编制的环境脆弱形势图反映了4方面的内容:(1)不同景观类型、地理系统和区域的自然人口承载能力;(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自然环境发生不可逆变化的起因、特征和程度;(3)自然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社会经济的弱点;(4)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果及其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响。在制图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该地区脆弱环境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将环境形势、区域分布规律和主导指标因子结合起来,将黄河中游地区划分成8个区,为对整治不同脆弱形式和程度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刘志伟 《地理研究》2012,31(8):1512-1522
基层民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云南乡规民约石刻中包含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审美、环境与风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朴素认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具有环保条款的乡规民约石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云南民间环境意识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低谷期、恢复期、下降期等6个阶段。民间乡规民约石刻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规律和民间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清代以前,云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较小,环境问题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代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经济开发对植被的不断破坏以及战争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打乱,云南民间环境意识也就不断增强。从空间方面看,云南环保型乡规民约石刻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同时也是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们的祖先自走出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跨进明社会的那一时刻起,就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意识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要性,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旅游活动的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概念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80年代中期,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生态旅游概念也融入了新的发展观,逐步取代了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以自然环境为旅游资源基础;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其开发方式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自然环境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自然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与健康关系文献调研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系统总结了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和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研究方法及自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主要成果。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相对于城市环境而言,对人们健康具有更明显的积极作用,并且,城市规划与设计应着力加强自然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的长寿与衰退,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里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之各种的自然因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产资源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延长益寿的作用。如果自然环境恶劣,或环境污染严重,就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在自然环境中,影响人体活动最直接的是气候因素(温度与湿度)。一般说来,人们在大气温度18—20℃,相对  相似文献   

11.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的参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所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引起了相关学科领域越来越深的参与,愈来愈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集成研究的趋向。过去的科学实践已证明地理学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地理学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不完全归因于它在探讨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综合研究的学科特性,部分原因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强调我国人文地理学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初步讨论了人文地理学要关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文地理学参与的途径及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分析1.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的目的中学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搞好环境保护的一项战略任务。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弄清沈阳市内五区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及中学生环境意识状况和影响因素,总结多年来环境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探讨提高沈阳市中学生环境意识和实施中学环境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供需视角探究环境规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运用2008—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环境规制在供给端通过要素升级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需求端通过消费升级倒逼产业结构升级;(3)环境规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地区资源禀赋和互联网发展程度有关,在非资源型城市或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城市,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既依靠供给优化,又依托需求牵引,但在资源型城市或互联网发展程度较低城市,仅依靠供给优化;(4)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以产业转移为主要表现形式,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应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供给优化与需求牵引效应;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理学科实施环境教育中,有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意识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训练,只是以环境危害的具体事例、数据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危害的严重性,懂得一些环保常识,忽视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态度目标,即从我做起,大家共同努力,环境污染问题才能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世界地理教学情感成果达成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相当明显,且已要求教育培养出相适应的“世界公民”。我国的地理课程目标也把情意领域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表明地理课程从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对学生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环境是指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三大板块,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从土地环境的诱因,把土地问题区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我国此三类问题都非常严峻,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土地环境研究应围绕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保护耕地、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三个目标,既要开展基础研究,揭示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又要进行应用研究,重点是土地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在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新疆是西部干旱地区环境最敏感的地带,研究其历史时期人与区域环境发展演变的关系、人文地理等现象,能够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最终实现西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对人体胎儿至成人期身长的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身长的生长发育是按一定的时序进行的,是时间的函数。空间环境因素对身长的影响是一个多含义的不断变化着的可调控的泛域性因子,既有自然环境也包含着社会人环境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因素对身长和体重的影响日益突出,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医学和公共健康问题。时空环境因素与身长的关系的综合研究,无论对人体体格(包括身长、体重)生长发育或在理论上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对自己有一种解读,即解读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心智等。要经常思考:自己的信息储量是否充足;知识结构是否合理;自己所传授的信息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服务学生的同时,自己是不是也有所提高和发展。首先,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确定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学生的服务者;在与学生合作时应选择平等协商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师生共同发展,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师生互动发展。其次,教师应学会换位解读,甚至是远距离的解读,即自己职业的生存力,自己专业的发展,自己能力的更新。要用创造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坚持两种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动态协调的思想,实现三大目标;即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的目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相协调的目标,国家整体利益与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相统一的目标;正确处理六大关系,即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关系,重点产业(地区)与非重点产业(地区)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投资结构与建设项目布局的关系,区域“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西部地区与基本法部地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