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布的生态地理条件,鱼类生物多样性特征。校核整理了南海鱼类2 321种,分属于六鳃鲨等35目,以鲈形目占绝对优势(979种),并以珊瑚礁栖,典型暖水种的隆头鱼科为优势科(占117种),而蝴蝶鱼和石斑鱼分别达到34种、31种,列为优势属,从而构成南海富有潜势的群落结构。文中进一步论述了南海鱼类区系属于以印度-西太平洋为主体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FishBase、Global Species等数据库中的鱼类物种资料,结合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的鱼类调查数据,运用分类多样性方法分析了白令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水平及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数据库记录白令海鱼类359种,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捕获鱼类31种;白令海与阿拉斯加湾鱼类相似性系数最高;白令海鱼类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别为目级阶元(2.90、8.86、16.48)、科级阶元(3.05、5.67)、属级阶元(1.80),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62.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85.0;白令海鱼类组成可以分为3个区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白令海海域的冷水团北移和海水表面温度上升,部分鱼类持续性北移可能是白令海的鱼类物种组成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COI及核DNARAG2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印度-太平洋金线鱼科4属15种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综合2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获得15种金线鱼科鱼类COI基因序列651bp及RAG2基因序列726bp,2基因片段均不存在插入与缺失。构建的进化树上,(1)15种金线鱼科鱼类种内不同个体间均聚为一支,形成物种内的单系,节点支持率为100%。(2)金线鱼科4个属主要分成2个分支,金线鱼属与锥齿鲷属聚为一支,眶棘鲈属与副眶棘鲈属聚为另一支,与形态分类一致。(3)对于金线鱼属物种间的聚类情况,六齿金线鱼与深水金线鱼,印度洋金线鱼与金线鱼,苏门答腊金线鱼与日本金线鱼均紧密聚成姐妹分支,红金线鱼与姬金线鱼分类地位较为原始,位于上述金线鱼大分支的基部。而该物种间聚类结果与Mohd在形态上根据尾鳍上下叶的长度性状把金线鱼分成2大组群的结果不同。对于该分歧是由于分子进化速率与表型进化速率不一致导致,还是体色斑纹、鳍条数等性状不能作为区分金线鱼属鱼类分类关系的有效指标,还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海域秋、春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并分别计算该海域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及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6目100科195属301种,其中以鲈形目鱼类占据绝对优势,两个季节同时被捕获鱼类75种.秋季优势种类数明显低于春季,且均以中小型鱼类为主,种类更替现象明显.TINCLi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50、11.58)、(1.95、3.01)和(1.54),在种级水平上,该海域的鱼类分类多样性较低,分布相对集中,亲缘关系较近.北部湾口海域的△+和∧+值分别为46.34和47.82,相比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其△+值最接近于北部湾,表明二者间鱼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在大尺度范围内,该海域△+值并未表现出明显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厦门海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厦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历史资料和调查资料,系统整理了厦门海域的鱼类总名录和现有名录,并应用分类学等级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了厦门海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有记录鱼类共649种;现有鱼类有331种,隶属2纲22目90科181属,其中软骨鱼纲共5目9科9属15种,辐鳍鱼纲共17目81科172属316种。厦门海域鱼类总名录的等级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分别为79.267和220.96;现有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指数Λ+分别为77.504和245.34。分类多样性指数Δ+在冬、春季较高,秋季次之,而夏季最低;而分类差异指数Λ+夏季较高,秋季次之,冬春季较低。秋季和冬季鱼类组成的相似度最高,其次为夏季,最后为春季。与历史总名录相比,厦门海域的现有鱼类群落分类学范围较小,生态幅变窄,群落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雷州沿岸鱼类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和7-8月,采用站位法和底拖网调查法对北部湾雷州沿岸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247种鱼类,隶属于21目87科161属.研究发现本海域鱼类主要为近岸分布,并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的区系特征,鱼类呈现小型化趋势.9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种群结构合理.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条鲾Leiognathus rivulatus、圆吻海鰶Nematalosa nasus和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的丰满度系数春季显著大于夏季.部分主要捕获种类未达到最适开捕规格,应该对沿岸海域鱼类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4月(春季)、10月(秋季)在乐清湾口的大小门岛海域开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鱼类数据, 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 对乐清湾口调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49种, 隶属于10目26科,其中以鲈形目最多, 有20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40.8%; 鲱形目次之, 有9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18.4%; 优势种有龙头鱼和刀鲚; 数量是秋季较多且分布较均匀; 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 其中暖水性种类占55.1%; 同时, 根据其生态习性, 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10.
苏新红 《台湾海峡》2010,29(1):27-33
以福建近海出现过的13属23种石首鱼(Sciaenidae)作为分类单元(operationalt axonomicunits)及其量化数据取值依据,选取39个特征指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对其进行数值分类,得出了福建近海石首鱼类的聚类分类结果.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法的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基本吻合,可将福建近海出现过的石首鱼类分成13类(属).证明了朱元鼎教授等对我国石首鱼类的分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支持把娩状黄姑鱼(Nibea.miichthioides)归到黄鳍牙馘属(Chrysochir),这一点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法观点不同.研究结果还支持了朱元鼎等的观点即认为石首鱼属(Sciaena)和叫姑鱼属(Johnius)均属较为原始型的石首鱼类.另外,本研究结果对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和勒氏短须石首鱼(Umbrina.russelli)的分类仍存有分歧,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和值得重视的观点,有待将来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1998年5月莱州湾中采得的东方(Takifugu)标本中的2尾个体,其形态特征介于红鳍东方(Takifugurubripes)和假睛东方(Takifugupseudommus)之间,经比较分析认定其为该两近缘种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3种海产经济鱼类成熟卵膜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扫描电镜对黑鲷,牙鲆和红鳍东方豚成熟卵膜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其卵径大小,壳膜厚薄,微型孔小管长短,孔径大小,分布密度,卵膜孔和卵孔管等形态都存在着种的差异,尤其是由漏斗状壁的前庭和漏斗底的卵孔管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卵膜孔也体现了种的特异性。黑鲷是深凹陷,短孔道型,牙鲆是浅凹陷,短孔道型,红鳍东方豚是无漏斗状凹陷,仅有一长孔道型的卵孔管和簇拥其周围众多乳突等的特殊结构,这3种鱼的卵孔管内壁肯螺纹,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笔者在调研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东方Tun属分鱼种以至不同部位的毒性强弱,讨论了河豚毒的性质,毒力及中毒机理与防治方法,同时也对河豚毒的药用价值与利用作了较简明的介绍,最后作者尚对东方Tun属分类学,中毒防治及河豚药物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意义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养殖条件下暗纹东方鲀摄食与食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养殖条件下暗纹东方Tun的摄食行为和不同生长阶段食物组成的变化,肠道食物分析表明,除主食配合饲料外,同时也摄食一些天然饵料(底栖类及小杂鱼等)。其肠长与体长呈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Y.2.85x-32.36(X为体长,Y为肠长,单位:mm,相关系数R^2=0.9987),肠长为体长的2.35-2.74倍。同时对其食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红鳍东方鲀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豚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约365Mb基因组序列中共找到49647个微卫星序列,平均每隔7351个碱基就有1个。微卫星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20~60个碱基的长度范围内。全部微卫星序列重复区长度(2802374bp)占整个基因组的比例为0.77%。两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为35339个,占总数的71.30%;其次是四碱基类型,6837个,占13.77%;再次分别是三碱基类型3548个,占7.1496。五碱基类型1856个,占3.73%,六碱基类型1605个,占3.23%,单碱基类型最少,共402个。占0.80%。按降序排列,出现最多的前20个微卫星重复类别为:CA,TG,GT,AC,GA,CT,TC,TA.AG,AT,TCCA,ATCC,TCTG,GATG,ATCT,CATC,TGGA,ATGG,GATA,GAG,占全部微卫星序列的75.21%。在河豚基因组中未发现CC微卫星序列的存在。与其它生物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特征相比,河豚基因组具有更高的简洁性。本研究将为研究河豚微卫星标记、研究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不同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是鱼类季节性繁殖最可靠的环境信号。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一种春季产卵鱼类, 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为了探究光周期调控对红鳍东方鲀成熟产卵时间的影响, 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开展了本研究。将90尾亲鱼随机分配至加速组和自然组。自然组亲鱼在3月产卵, 而加速组亲鱼在1月产卵, 最早产卵时间提前约2个月。结果表明, 加速光周期季节变化速率能够促进红鳍东方鲀性腺成熟。光周期调控方法能够应用于红鳍东方鲀全年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17.
Short-term tidal and diel variations of autumn fish assemblage in a Zostera marina bed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3 h interval samplings for 24 h in both spring and neap tide using a small beam trawl. A total of 1 346 fishes belonging to 19 species were collected at spring tide, whereas 1 115 fishes belonging to 17 species were at neap tide. The common fish species were Nuchequula nuchalis, 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akifugu niphobles, Acentrogobius pflaumii, and Pholis nebulosa with the former three species dominating at spring tide, while the latter two species being abundant at neap tide. Diel variation in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 with higher abundance at night than day,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pring and neap tides, and between ebb and flood tides (three-way ANOVAs). Diel variation in the abundance of fishes may be influenced by tidal range and cycle, and day-night differences of food availability and behaviors of fishes indirectly.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ordination and analysis of similarity (ANOSIM) result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s both between day and night, and between spring and neap tide. Eelgrass beds are highly productive marine ecosystem, and thus, our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conservation of seagrass eco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8.
Ocean Science Journal - A carbonic anhydrase VII gene, encoding 277 amino acids, was identified in the intestinal tissue of pufferfish (Takifugu rubripes). The translated protein with an 833-bp...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探究群落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本研究利用生态位优先模型(NPM)、分割线段模型(BSM)、生态位重叠模型(ONM)、优势优先模型(DPM)和随机分配模型(RAM)共5种多度格局模型分析闽南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闽南海域游泳动物共192种,其中鱼类132种,蟹类31种,虾类13种,头足类10种,口足类6种;NPM拟合游泳动物多度分布的效果较好,ONM的拟合效果较差,闽南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优势种占较大优势、物种生态位之间不重叠的特点;由外海到近岸的渔区,游泳动物多度分布格局由DPM向NPM 转变,NPM的拟合效果渐差,BSM的拟合效果越来越好,群落结构呈现优势种的地位下降、物种数增多、个体数目分配趋均匀的趋势;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在水深较深的渔区,DPM拟合游泳动物多度分布的效果渐好,优势种的优势地位逐渐升高,种类数变少,物种多度分布越来越不均匀。而在水深较浅的渔区,DPM的拟合效果渐差,优势种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种类数变多,物种多度分布越来越均匀。因此,生态位优先模型比较适合闽南海域游泳动物多度分布格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规律。生物种类以软体动物(113种)、甲壳动物(65种)、多毛类(36种)及藻类(30种)为主。生物区系性质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不同底质潮间带中生物种类数不同,泥沙滩多于岩礁多于沙滩。岩礁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北部向南部增加。沙质潮间带的生物种类数极其稀少。垂直分布与潮汐和底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