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黎虹玮  李飞  胡广  谭秀成  李凌 《沉积学报》2016,34(6):1077-1091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与当时的显生宙最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存在一定关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较多争议,受单剖面或区域范围内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程度的制约,在缺乏从沉积学角度的综合对比研究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对全球海平面变化过程与持续时间的判识。综述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整合了多位学者的研究剖面、主要观点及认识,梳理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观点(“上升论”和“下降-上升论”),包括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代表剖面及海平面变化识别特征、海平面上升/下降的原因以及海平面变化与生物灭绝的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叠纪-三叠纪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原因。本文旨在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附近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同时为研究全球PTB地质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差异性原因提供基础证据。  相似文献   

2.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陕西渭北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石川河剖面和后周公庙剖面的叶肢介化石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恢复了叶肢介化石的面貌和组合特征,从而利用叶肢介化石组合来进行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其中,石川河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4属8种,后周公庙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2属3种.据此,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叶肢介化石由老到新可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是晚二叠世晚期的Pseudestheria minuta-Pseudestheria xinjiangensis组合,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的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opsis vilujensis组合和早三叠世早期的Magniestheria subcircularis-Cornia germari组合,并且通过这些叶肢介化石组合可以大致建立不同沉积区之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另外,两条剖面上都存在叶肢介化石与海相化石同层产出的现象,认为通过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由于多期次海泛事件所导致的海、陆混合生物群,有望建立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与海相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3.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陆相地层对比研究对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定义以及全面认识该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贵州六盘水仲河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化石面貌和有机碳同位素演变特征.结合黔西滇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良好的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浅海碎屑岩相地层记录,初步搭建了海、陆相生物地层与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对比框架.值得关注的是,综合已有研究的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剖面植物有机碳同位素和海相剖面无机碳同位素数据,发现均存在相同的碳同位素演变特征,且与生物地层对比方案一致.据此,认为高分辨率的有机碳同位素化学地层是实现海-陆相地层对比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由于在川西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的白云岩中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生物化石,长期以来,白云岩就成为划分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标志。严格来说,这是一条岩石地层界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地层界线。在对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时,在二叠纪长兴组珊瑚层以上的灰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岩层并在其中首次找到了牙形刺H.parvus和灾难种有孔虫化石,从而为我们精确划分川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生物地层及确定该地区白云岩与微生物岩的时代及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沉积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从晚二叠世长兴组顶部至早三叠世飞仙关组中下部的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黔南罗甸纳水剖面和桂中来宾铁桥剖面2个斜坡相剖面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将华南二叠系Cisuralian统和Guadalupian统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即阳新层序,及其9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结合原有和最新的生物地层资料,将这2个剖面的层序地层实现了精确划分对比,从而将原有地层对比精度提高了一倍.阐明了层序与海侵海退旋回的区别与联系.将二叠纪牙形石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4个演替事件,并阐明了它们与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提出了二叠纪牙形石分带及其全球对比表.发现栖霞亚统的氧碳同位素在下部偏轻、上部偏重,具全球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主要受古环境演变的控制.然而,古地理、古构造背景和生物自身因素(如生物的生理特 征)也影响着生物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从沉积学、放射虫古测深以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扬子海盆及其周缘的古地理特征进 行了详细研究,重建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为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环境演化的全球可对比性提供了古地理依据.研究 表明:(1)扬子海盆北缘,从南往北,水体逐渐变深,面向东秦岭-大别深海;扬子海盆南缘深水盆地,从北往南,水体也是逐渐 变深,面向古特提斯洋盆.扬子海盆边缘面向广海表明扬子海盆二叠纪末生物和环境演化具有区域上广泛的代表性甚至全球 意义.(2)扬子海盆北缘盆地的古水深普遍小于南缘深水盆地的古水深.(3)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以 后;钦防地区晚古生代为洋盆环境(古特提斯的分支小洋盆),该洋盆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因此,扬子和华夏古构 造体系西南段的最终碰撞和拼合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   相似文献   

7.
联合古陆(PANGEA)项目是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第二项全球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从宾夕法尼亚纪(晚石炭世)开始至早侏罗世末的全球沉积记录及沉积变化。通过研究以了解联合古陆在它的增大、顶峰和解体过程的全球作用及其大小和时间的变化、沉积物中保存的古气候变化(包括冰川至沙漠气候)、米兰科维奇旋回证据,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的发展与消亡过程,蒸发盐与磷以及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和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的两个主要生物灭绝事件。联合古陆项目分五个工作组进行。第一工作组:古地理、板块构造和古气候(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8.
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与地质过程的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光  唐锦玉 《地质学报》1997,71(4):374-380
本文探讨了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及其构型,建立了三型(Ⅰ,Ⅱ,Ⅲ型)八类层序界面分类方案;Ⅰ型界面包括暴露侵蚀削截面、古土壤面、古喀斯特面和暴露侵蚀界面;Ⅱ型界面包括海平面下降结构转换面和海侵上超界面;Ⅲ型界面包括海底侵蚀成岩间断面和事件界面。运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及碳氧同位素等多学科,对二叠纪和三叠纪中,二叠与前二叠系之间、二叠与三叠系之间和中下三叠统之间3个主要层序界面进行了探讨,这3个界面分别属于Ⅰ型、Ⅲ型和Ⅰ型界面。提出了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及其地质过程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 ,沉积基准面是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素耦合作用导致的。通过对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对比、层序成因、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界面性质五个方面的讨论 ,指出层序地层格架不是一个等时地层格架 ,不能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准 ,它所体现的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沉积地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二叠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全球不同地区二叠纪沉积、层序及生物资料基础上,通过全球诸大陆典型剖面层序划分和对比表明,二叠纪至少有6次海平面升降事件具全球对比意义。二叠纪全球海平面旋回曲线,在不同板块不同成因盆地,其形态及结构不同,但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或分支:一是以海相→陆相沉积序列为主的反映主体海平面下降的经典型或欧美型;二是以海相碳酸盐岩→碳酸盐-硅质岩沉积序列为特征的揭示主体海平面上升的特拉斯型或华南型。这与二叠纪特定的全球构造-古地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相似文献   

12.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反映出巨大的沉积环境改变和气候变迁 ,即从海相环境过渡为海陆交互环境 ,进而转变为陆相环境 ;从热带气候过渡为副热带干旱气候 ,进而转化为温暖潮湿气候。相应的层序类型也由Ⅱ型碎屑岩与碳酸盐混合层序、Ⅰ型台地碳酸盐层序、Ⅰ型碳酸盐潮坪—泻湖层序转变为Ⅱ型海陆过渡湖泊层序和陆相湖沼层序。各种类型层序的发育、分布和保存揭示了背景的构造控制作用与改变。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是地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 ,但在碰撞时间上存在着争议。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类型转化及其反映出的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不一致性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快碰撞的响应。碰撞作用开始于中三叠世 ,下扬子区大规模海退比全球性海退提前约 2 2Ma ,碰撞前和碰撞过程中的构造条件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与类型转化  相似文献   

13.
二叠系-三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近年来二叠系、三叠来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趋势及最新的年代地层表与磁性地层表。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方面报道了新的底界方案及四个层型候选剖面,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地层学进展。界线事件地层学的总趋势是球外事件研究趋于沉静而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及火山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生物大绝灭的观点已占主导地位,其中界线缺氧事件的确立以及海侵始于二叠纪末的新观点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层序地层学方面对于二叠系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般趋向于分四个旋回,但对于三叠纪则尚未统一。早二叠世的全球冰期—海平面升降旋回及三叠纪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均有可能发现和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层序地层界线与年代地层界线不一致所产生的理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华东地区二叠纪地层甚为发育,分布广泛,生物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不仅生物地层研究颇详,同时近几年来在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方面也做过较多工作,这些均为层序地层研究和划分创造了有利条件。前几年,我们在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实测和详细观察了23条剖面(图1),在详细研究地层、沉积学、沉积相的基础上,试图对研究区二叠纪层序地层作一探讨。一、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本区二叠纪沉积盆地介于华夏古陆与鲁东古陆之间,为一克拉通盆地,比较稳定。盆地内发育北东向坳陷与隆起以及同沉积断裂。栖霞期和吴家坪期甚为稳定,岩性岩相单一,厚度变化不大。在茅口期和长兴期,盆地发生分异,坳陷与  相似文献   

15.
二叠系-三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近年来二叠系、三叠系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趋势及最新的年代地层表与磁性地层表。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方面报道了新的底界方案及四个层型候选剖面,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地层学进展。界线事件地层学的,总趋势是球外事件研究趋于沉静而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及火山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生物大绝灭的观点已占主导地位,其中界线缺氧事件的确立以及海侵始于二叠纪末的新观点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层序地层学方面对于二叠系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般趋向于分四个旋回,但对于三叠纪则尚未统一。早二叠世的全球冰期-海平面升降旋回及三叠纪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均有可能发现和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层序地层界线与年代地层界线不一致所产生的理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海军  童金南 《地球科学》2016,41(6):901-918
当今人类正在面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有科学家提出这可能导致第6次生物大灭绝.类似的灾难事件在地质历史上多次发生,因此以史为鉴、以古示今才能更好地认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超过90%的海洋物种永久消失.此次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原因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致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前人类面临的这些极端的气候环境事件在2.52亿年前也都有发生,而且更为严重.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有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和环境事件研究进展,结合化石和环境指标的地质记录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总结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形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并探讨残存生物能够躲过这次灾难事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显生宙主要的稀罕事件之一表现在生物集群绝灭、生物相强烈改变的二叠—三叠纪界线上.岩石剖面上详细的调查研究已经开始,并且在穿过南阿尔卑斯、希腊、土耳其南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伊朗北部和巴基斯坦一线特提斯海二叠—三叠纪石灰岩界线上.测制了碳同位素曲线,并与中国的碳同位素曲线作了对比.在晚二叠世早期(Murghabian-Midian)碳同位素比率具高的正值,δ~(13)C在4~5‰之间变化,Dzhulfian阶碳同位素变化到中等正值(3~5‰),二叠纪末(长兴阶晚期)δ~(13)C减少到2.5~1‰,三叠纪最早期,碳同位素变化到零,甚至负  相似文献   

18.
仇鑫程  童金南  田力  楚道亮  宋婷  李东东 《地球科学》2016,41(10):1709-17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复杂的环境变化.由于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化石记录没有海相记录完整,同时也缺乏其他可靠的年代地层标志,所以如何标定陆相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贵州威宁金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位于康滇古陆的东侧,毗邻海陆过渡相区,可以与同期的浅海碎屑岩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剖面进行由海到陆“追索式”的生物地层对比,是我国研究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的关键研究区之一.研究区的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化石丰富,共发现双壳类化石4属6种,叶肢介2属4种,植物化石9属及腕足类化石1属,为海、陆相地层对比提供了桥梁.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a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代归属讨论,识别出金钟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该在卡以头组下部.通过与邻区不同相剖面的对比,提出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以及陆相的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可以作为三叠纪最早期的识别和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塔里木地块北部的一套二叠-三叠纪地层的古地磁研究,确认了石炭-二叠纪反极性超带的上界。这一界线为在中国和世界范围进行二叠-三叠系层序的对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给出了塔里木地块二叠-三叠纪的古地磁极位置为71.8°N,187.6°E。通过与中国和亚洲相邻地块的同一时期极位置的对比指出,当时塔里木地块与中朝地块还相隔甚远,而与哈萨克斯坦地块已很接近,但尚未完全拼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邹爱建  许连生 《江西地质》1994,8(2):122-129
赣西北地区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曾经历过地壳上升、海平面快速下降、沉积环境变迁、生物灭绝等灾变性地质事件。作者以典型剖面为依据,分析了P—T界线的层序地层特征、岩石微量元素含量、沉积环境、古生物化石,认为本区发现的界线粘土岩属火山成因,该粘土岩层正好是P—T的界线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