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低、实现不充分等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参与主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各方主体的策略稳定性规律,探讨三方博弈系统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并运用Matlab仿真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的影响,最后依据博弈分析结果为探索“政府+市场”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政府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引导者与推动者,管控成本和社会收益是影响其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加强政府的奖惩力度、增加企业提供海洋生态产品的潜在收益、降低供给成本对企业参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正向作用,社会公众购买海洋生态产品所获效用的提升与监督成本的减少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陆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渐增加,东海作为陆源污染的主要接受者,其环境也逐渐恶化。文章基于演化博弈分析方法,从陆源污染的治理主体出发,从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沿海地方政府之间、沿海政府与海岛政府之间以及企业与公众之间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根据复制动态图分析陆源污染治理的主体间的策略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因素提出相关策略,使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向(合作,合作)演化,以促进各主体协同治理陆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海洋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风险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海洋环境管理部门与潜在的风险企业等利益主体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博弈的结果.文章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海洋管理部门保护行为和化工企业是否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之间的内在经济学关系.结果显示,影响化工企业是否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处罚力度和政府的监管成本,从有效激励企业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其主动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角度看,管理部门对化工企业的强制生态补偿是必须的,基于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将有效提升海域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减少化学品泄漏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南海区海洋垃圾污染日益恶化对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众既是海洋垃圾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海洋垃圾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更可以成为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的参与者。文章阐述公众参与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南海区海洋垃圾污染状况、提升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降低政府治理南海区海洋垃圾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必要性,分析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公众参与存在公众海洋垃圾治理参与意识薄弱、公众海洋垃圾治理参与方式不足、知情权和参与权未得到充分保障、海洋环保NGO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美国墨西哥湾、厦门五缘湾等国内外区域海洋垃圾治理公众参与的实践经验,提出培育参与意识和技能、开发新兴参与方式、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发展海洋环保NGO等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海洋环境治理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琪  何广顺 《海洋通报》2004,23(3):73-80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给海洋环境带来冲击,解决海洋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本文在对海洋环境政策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角度,对海洋环境治理的政策选择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公共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尤其是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通过对青岛浒苔事件的梳理,分析其中社会参与的主体构成、社会参与的形式,提出建立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的合作网络模式、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制度等建议,以期对海洋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环境管理实践正经历着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为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文章从界定海洋环境治理相关概念入手,系统梳理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三者角色定位的研究成果;从海洋环境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支撑、企业与公众的参与互动和研究方法多样化3个方面进行了扩展研究,对海洋环境治理相关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管理中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存在的一定问题,提出确立既科学合理又适合国情的市场型海洋环境政策工具,构建政府间协调机制督促海洋环境政策执行;转变企业环保动机,实现政企合作减排;提高公众海洋环保意识,加强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应对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和提高海洋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文章以辽宁为例,在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分析海洋环境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融合技术建立海洋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陆海联动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  相似文献   

11.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渤海沿海地区有着浑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绝佳的地理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久居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文章介绍了渤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渤海与濑户内海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便于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治理措施以及立法经验,深刻剖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不足,并提出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调整渔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预警能力监测等建议,以期总结出适合我国渤海环境治理的海洋规划方案,从而挽救渤海的生态环境,恢复渤海往日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治理情势复杂,地方政府是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能否达成协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地方政府协同是长三角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文章通过设计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将根因分析法引入问题研究,用亲和图、鱼骨图、帕累托分析图等工具,探析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因素数量占比进行次序排列。研究发现,合作治理机制、制度设计、社会参与等是影响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完善协同制度、鼓励企业与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法律协同、技术协同。研究结果可丰富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视角,为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垃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话题,尤其是塑料垃圾对于海洋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我国目前还缺少海洋塑料垃圾的统一管理机制,对海洋塑料垃圾的防治还未有专门的战略规划,使得目前的污染防治成效不甚乐观,因此,整合 各部门力量和资源,对海洋塑料垃圾防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是关键。本文在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海洋塑料垃圾政策搜集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塑料的生产和使用、入海塑料垃圾的处理、海洋中已有垃圾的处置三方面与我国进行了对比,并从海洋塑料垃圾的法律体系、行动计划、全过程管控、监测防治技术、宣传教育手段和全球治理等方面为我国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诺  丁凯 《海洋通报》2019,38(2):202-209
渤海是斑海豹在我国唯一的繁殖地。研究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渤海的斑海豹数量减少了80%。尽管我国20世纪末已将斑海豹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其数量仍不断减少。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改善,斑海豹的数量有了明显回升。本文从海冰面积、鱼类资源以及水质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海洋环境的状况,探讨了斑海豹数量变化的原因。本文研究可为我国有关部门在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从压力和承压两方面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考量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2006-2014年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时序特征,剖析影响承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2006-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整体较差,承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强度分为两类,山东和天津为较弱承载力水平,河北和辽宁为弱承载力水平;生态弹性小、环境污染重、生态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上海海域海水水质变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效能,是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桥头堡作用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近年来上海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资料,重点对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海域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结合流域来水与区域排污情况,阐明上海海域水质变化特征及总体趋势,并从体系建设、基础能力、执法监督、行业管理、生态修复与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Since 2009, there has been a shift in UK marine governance with the Marine and Coastal Access Act in which a core mechanism is marine planning, designed to replace a fragmented, ad hoc, and bureaucratic process of marine management with a strategic, integrated, and centralised system. This shift has been justified by the UK government as a more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deliv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which is the overarching objective of UK environmental policy.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data from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sources, analyses the shift to understand its aspirations and the challenges facing it. The issues focused on include its holistic approach; its centralising tendencies; its streamlining processes; and its implicit commitment to renewable energy. In these four issues there are tensions between aspiration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new mode of marine governance depends on satisfactorily resolving these ten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