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再描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吉林大阳岔剖面是目前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ICOBWG)所确认的全球唯一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运用坐标系统对大阳岔界线剖面进行重新测量、详细描述Cambrooistodus 带至 Cordylodus lindstromi 带45.9m 厚的地层序列,将不同学者在大阳岔剖面所采用的样品采集系统相应地标在新的坐标剖面上,以统一它们在新坐标剖面上的坐标位,置点。新的坐标剖面将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在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时提供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2.
<正> (一) 近几年来,加拿大纽芬兰西部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经过不少人的调查研究,可能作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的呼声很高。目前看来,只有中国吉林浑江大阳岔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可以与之抗衡。 1986年7月下旬在吉林省浑江市召开了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国际会议,各国代表对浑江大阳岔的小阳桥等几个寒武系-奥陶系剖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讨论。几个剖面中以小阳桥剖面最为杰出,不仅地层出露良好,而且化石多,保存佳,尤其是笔石丰富多彩。深为国际同行所称道。冶里组底部一层新笔石的发现,更引入注目。林尧坤  相似文献   

3.
在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和长春地质学院进行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吉林地矿局区调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倡导与工作,特别是后期南京地古所组织的研究,吉林省浑江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十四日到十七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全会上,被列为全球两大寒武——奥陶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层型剖面野外地质考察,对其界线附近的沉积岩岩石学以及对区域地层对比有标志作用的海绿石进行了各种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并对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芮琳  王义刚 《地层学杂志》1989,13(2):151-155,143
<正>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是我国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之一,李子舜等(1986)和杨遵仪等(1987)曾推荐它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川北地层队率先对这个剖面的二叠系和三叠系进行调查。此后,四川二区测队、西南地质研究所、四川石油管理局、武汉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均先后到此作了大量工作。70年代末杨遵仪教授组织的界线专题小组(IGCP 106项和 203  相似文献   

6.
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浑江市三岔了区大阳岔建立了“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地质自然保护区”。吉林省政府于七月九日委托省地质遣迹保护委员会主持了立碑揭幕仪式。该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1.5m~2。碑身高1.9m,宽1.64m。为黑色天然大理石饰面,两面分别刻着中、英文对照的金碑文。这里的寒武——奥陶系界线的地质年代为500Ma前后,地层具典型古生物化石标志,是国际两个  相似文献   

7.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并不存在于所指定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上,而且在分布和分类上是均存在争议的物种,更遗憾的是,所展示的大部分牙形石和笔石标本图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异常数据也并非来自该"金钉子"剖面,因而完全违背了选择金钉子剖面的原则和要求,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小洋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系由一套深水且未变质的黑色、黄绿色页岩与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所构成的韵律沉积组成,并保存了完整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在详细研究的34 m界线间隔中,自下而上保存了完整的Cambrostodus、Codylodus proavus、C.intermedius、C.lindstromi和C.angulatus等5牙形石生物带,在C.intermedius带上部至C.angulatus带之间,还依次出现3层笔石,归属于重新厘定的Rhabdinopora parabola和Anisograptus matanensis等2个笔石带,此外还有大量三叶虫和介形类化石共生,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笔者等建议,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牙形石C.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志,其层位与原来所指定的界线层几乎一致或接近,界线之上所记录的最大碳同位素异常和首次出现的最早的浮游正笔石——R.parabola(含R.praeparabola),可作为该界线划分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8.
河北卢龙武山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暴露良好、沉积连续、具有典型海相沉积特征以及丰富的古生物标准化石(如三叶虫和牙形刺等),因此该处受到许多地质研究人员的重视并被选为华北型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地点。本文配合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研究,对界线附近地层的粘土矿物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古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传尚  陈孝红  汪啸风 《地层学杂志》2002,26(4):272-279,285
通过对峡东地区宜昌王家湾、黄花场和分乡等三条重要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剖面碳同位素 (δ1 3C)地球化学异常对比研究 ,以及远安苟家垭和秭归新滩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剖面稀土元素分布型式、δCe异常的分析 ,和对苟家垭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剖面微量元素 (Rb、Sr、Sc、V、Ni等 )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 ,揭示了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附近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 ,论述了环境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 ,将奥陶系五峰组划分为 2个三级层序和 5个四级层序 ,为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层型剖面的最终确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奥陶系和下志留统下部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十多年来全球和我国奥陶系和下志留统下部年代地层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在前人所积累的大量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 ,厘定了我国奥陶系和下志留统下部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建议分别以吉林浑江大阳岔 (或江西武宁或湖北宜昌黄花场 )、湖北宜昌黄花场、浙江常山黄泥塘、新疆柯坪大湾沟和湖北远安苟家垭剖面为界线层型 ,将中国奥陶系自下而上划分为 :新厂阶 (或特马豆克阶 )、道保湾阶、大湾阶、达瑞维尔阶、艾家山阶和钱塘江阶。为了客观反应我国奥陶系的特点 ,同时便于与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对比 ,建议将上述各个阶底界的的界线依次划在 R.taojiangensis( =R.praeparabola) / H .simplex、 O.communis、 B.triangularis/ T.laevis、 U.austrodentatus、 N .gracilis和 N ankinolithus带的底部 ;中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之间的界线分别定在道保湾阶 /大湾阶和达瑞维尔阶 /艾家山阶之间。建议下志留统最下部两个年代地层单位——龙马溪阶和大中坝阶——以湖北宜昌王家湾剖面为界线层型 ,分别以 A.ascensus和 D .triangulatus的首现为划分标志。对每一个阶的命名、含义、界线层型剖面的岩性特征、界线划分的生物标志、与全球相关年代地层单位层型和点 ( GSSP)的对比 ,以及与过去曾经建议或使用过?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胡乐寒琥-奥陶系界线剖面上作了多种地球化学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 于西阳山组与谭家桥组之间,它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有关。在寒武-奥陶系岩界线上仅见有小的碳同位素负偏移。  相似文献   

12.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及早奥陶世地层层序连续完整,三叶虫化石丰富。本文将上寒武统凤山阶划分为5个生物带,并与有关地区进行对比,讨论了寒武-奥陶系界线。三叶虫包括53个种,分属26个属。由于篇幅所限,仅描述少数属种。  相似文献   

13.
宋礼生 《甘肃地质》1999,8(2):28-46,T002
西秦岭南带志留系已发现14个笔石层位,划分为10 个笔石带,4 个笔石层,它们分别是:下志留统8 个笔石带,2 个笔石层;中志留统2 个笔石带;上志留统2 个笔石层。  相似文献   

14.
Nearly 50 sections through the Llandovery and Wenlock black shales of the Barrandian area (Bohemia) have been examined bed by bed. This has made possible the compilation of an improved and well defined graptolite zonal scheme with much new biostratigraphic data included. A total of 268 graptolit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have been found. Their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llows the recognition of 27 graptolite zones: ascensus–acuminatus, vesiculosus, cyphus, triangulatus–pectinatus, simulans, convolutus, sedgwickii, linnaei, turriculatus, crispus, griestoniensis, tullbergi, spiralis, grandis, insectus, centrifugus, murchisoni, riccartonensis, dubius, belophorus, rigidus, ramosus–perneri, lundgreni, parvus, nassa–frequens, praedeubeli–deubeli, ludensis, and several subzones. The biozones are defined by the vertical ranges of their ‘index’ speci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rich accompanying associations. The zonal scheme is correlated with graptolite sequences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紫阳芭蕉口志留系连续剖面上,特列奇阶的9个生物带和5个亚带分带笔石,以及它们在剖面上的首现和继现层位。认为Loydell(1992,1996)在英国建立的特列奇阶9个笔石带(包括早期的5个亚带)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如中国紫阳还是可以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宁国县胡乐地区含笔石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原划归寒武系的西阳山组顶部发现了早奥陶世新厂期的笔石,可分出Stauro-graptus带和Anisograptus-Clonograptvs带,分别可与广东台山地区的新1和新2带对比。在皖南胡乐组中首次发现了Nemagraptus gracilis种,修正补充了前人对皖南胡乐组笔石带的划分。本文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笔石带:1.Glossograptus hincksii带,2.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3.Dicranograptus sinensis-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  相似文献   

17.
The Most Complete Sequence of Telychian Graptolite Zones in the Worl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ivides the Telychian into 7 graptolite zones, 12 subzones and 4 chitinoans in the Ziyangregion, China. The zones and subzones of England are almost totally suitable for the case of Ziyang in China, though they are 10000 km apart. All the above-mentioned biozones are found only in a unitary continuous section in Ziyang.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Ziyang section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complete sequence of Telychian graptolite biozone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