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引言海洋食物网是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海洋食物网研究是通过对多种海洋鱼类食物关系的综合分析,了解其种间关系,阐明营养级的能流途径,可为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崂山湾潮间带食物网结构的碳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1993年8月和1994年2和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值)的分析,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4类: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POM)、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SOM).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草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于1992年4月-1992年5月在22,26及30℃,以莴苣叶为食物,不限量摄食,测定草鱼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草鱼摄食率及生长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最大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温度对食物能分配于能量收支各组分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在3个温度测定的平均能量收支式为:100c=29.89F+3.30U+52.48R+14.34G,式中C为食物能,F为排粪能,U为排泄能,R为代谢能,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4.
以小黑山岛人工鱼礁区为研究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三种习见肉食性软体动物长蛸(Octopus minor)、短蛸(Octopus fangsiao)和脉红螺(Papana venosa)的营养生态位,进而判断物种种间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食物来源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蛸、脉红螺、短蛸,其中长蛸食物来源包含短蛸食物来源范围,但脉红螺与两种蛸类食物来源无交叉;营养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蛸、短蛸、脉红螺。长蛸与短蛸营养生态位重叠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与短蛸相比,长蛸营养级更高,食物来源范围更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脉红螺的营养生态位与两种蛸类无重叠,其营养级比两种蛸类更低,且无捕食或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鱼类食物网与营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食物网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营养结构则是表明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消费者的营养水平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二者对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鱼类捕食与被捕食、种间竞争、种群调节以及数量变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外关于长江口鱼类食物网及营养结构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 为探讨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周年综合性本底调查,并对长江口鱼类食物类型作了简单的描述(刘瑞玉、罗秉征等,1987),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长江口60种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摄食生态类型、食物网与营养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研究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过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口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捷  孙松  李超伦  蒲新明  张展 《海洋科学》2006,30(12):13-20
在食物中碳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食物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无节幼体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速度与存活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单种食物中粒径较小的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桡足类开口摄食期是最适宜的饵料,但在发育后期以及整个发育期则粒径较大的亚心型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更为适宜。在相同的发育阶段,小型桡足类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型桡足类中华哲水蚤对于食物粒径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与非硅藻食物相比,硅藻并非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理想食物,而单种硅藻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对混合食物的摄食得到有效的减弱。  相似文献   

7.
海洋,一望无边的海洋,跟世界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呢?跟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什么关系呢?跟祖国的未来关系又如何呢? 大家注意到,世界在发展,特别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需要更丰富的食物和多样化的营养,对海洋动物蛋白质的需要日益增长;人口在增长,特别是第三世界  相似文献   

8.
黄海鱼类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韦晟  姜卫民 《海洋与湖沼》1992,23(2):182-192
于1985年3月—1986年10月和1988年5月间,对黄海海域40科69属80种鱼的食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黄海鱼类饵料分为4个生态类型;2.黄海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黄海鱼类基本属于第二—第四营养级;4.日本鳀、脊尾褐虾、太平洋磷虾等优势饵料生物在黄海鱼类食物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黄海多数鱼类间的食物竞争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在小清河口邻近海域采集沉积物有机质、悬浮颗粒有机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4种潜在食源及35种生物样本,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及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了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结果显示,潜在食源的δ13C值范围为-25.56‰~...  相似文献   

10.
水母类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近几年来,随着各方面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水母类在生态系统体制转换(Regimeshift)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母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正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对水母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机制仍然众说纷纭,在很多观点上难以达成一致看法。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对与水母类相关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综述,并初步探讨了水母类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作用。1 与水母类相关的营养关系1.1 捕食关系1.1.1 水母类的食物范围 水母类的食性很广,几乎无选择地摄食一切可获得的浮游动物,还包括许多海洋动物的卵和幼虫(包…  相似文献   

11.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窦硕增 《海洋与湖沼》1996,27(5):556-561
综合分析了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中的诸多问题:胃含物分析法,营养生境及食物重叠,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结构与营养级,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摄食行为的关系,食物选择以及生理生太因子对鱼类摄食的影响;提出了食物排序的概念、优势度指数D及其判定公式,并以此比较客观地建立了摄食生态相似的鱼类群落主次食物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2.
龟足(Capitulum mitella Linnaeus)的食物组成可分为4类,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有机碎屑和无机颗粒。动物性食物主要以桡足类为主,植物性食物主要以硅藻类为主,有机碎屑在龟足的食物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龟足食物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小规格龟足主要摄食植物性食物和有机碎屑,未见摄食动物...  相似文献   

13.
“胃以喜为补”理论是叶天士对《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方法的总结与发挥,现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脾恶湿更恶燥”“胃喜湿更喜润”的角度探讨饮食物的选择,以此来指导养生调护和疾病防治。饮食物的摄入应注重对于脾胃之阴的补养,亦应顺应脾胃“更虚更实”的生理特点,有节有度。另外,饮食物的四气属性与人体体质相互影响,合理的利用食物性味间的五行制化关系,可对人体脏腑气血的补益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龟足(Capitulum mitella Linnaeus)的食物组成可分为4 类, 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有机碎屑和无机颗粒。动物性食物主要以桡足类为主, 植物性食物主要以硅藻类为主, 有机碎屑在龟足的食物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龟足食物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在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小规格龟足主要摄食植物性食物和有机碎屑, 未见摄食动物性食物; 大规格龟足和中等规格的龟足的食性差异不大, 以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主。龟足的摄食强度在8 月最强, 1 月、2 月和12 月最弱。龟足摄取食物的大小范围很广, 能够摄取包括2~2 130 μm 大小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细菌降解有机物又由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回到主食物链的微食物循环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主食物链的必要补充,而对该作用的认识需要模型量化。本研究在已有黄海浮游生态系统模型基础上,增加微食物环过程(打开已有模型中营养物质转化的隐形参数关系,建立异养细菌与有机物和浮游动物之间的能量流动联系),考虑黄海营养状况,建立了1个基于磷、硅循环,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小型和大型)、浮游动物(小型、大型和捕食性)生物量、磷营养盐浓度(磷酸盐、溶解态有机磷和颗粒态有机磷)及硅营养盐浓度(硅酸和生物硅)共11个生态变量的二维微食物环生态模型。在普林斯顿海洋模型模拟的黄海气候态天平均二维温度场和流场的驱动下,以该模型模拟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了食物网能量流动关系,其结果符合黄海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模拟的溶解有机磷浓度、颗粒有机磷浓度、细菌生物量等与相关文献观测中结果相比在合理范围内或变化一致,证明模型是可信的,可为进一步研究陆架海微食物环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类具有S分布时滞细胞神经网络的全局指数稳定性.利用Banach不动点定理,通过构造Lyapunov 泛函,结合Hardy不等式和推广的Halanay时滞微分不等式,给出了全局指数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做出了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细菌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肖天 《海洋科学》2000,24(7):4-6
20多年前科学家就认识到海洋细菌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作用 ,主要是消耗有机碳。1974年 ,Pomeroy提出了微型食物网的概念 ,并认为微型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根据各方面的数据指出 ,微小的异养生物能消耗大量溶解的和颗粒的有机物。他的这些观点和假设到1977年Hobbie将落射荧光显微镜技术应用于海洋细菌的计数后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为荧光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发现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随后在1979,1980,1982年,Hagstrum,Fulrman和Azam相继发现异养细菌生产力也…  相似文献   

18.
李少菁 《海洋与湖沼》1995,26(6):573-574
MOURNINGPROFESSORZHENGZHONGWITHDEEPGRIEF郑重教授,字千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浮游生物学的创建者。1911年10月19日出生于苏州。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1936年考取清华水产学留美生,因抗日战争爆发,航线中断,1938年改赴英国留学。先在赫尔大学动物系主任、世界著名浮游生物学家人巴哈代(Hardy)教授指导下,从事北海浮游一生物生态研究,欧洲战争暴发后,他转学于剑桥大学、北威尔士大学。l942年又转入阿伯丁大学,194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6年任牛津大学研究助理。19…  相似文献   

19.
海洋浮游生物斑块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重  李少菁 《海洋科学》1988,12(2):58-62
斑块分布(patchy distribution)是海洋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一个常见现象,遍及世界各海区。早在1893年,Haeckel已提出浮游生物分布的不均匀性。但对这个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具体分析,则是从Hardy(1936)开始。他在一篇题为“海洋浮游生物不连续分布的观察”论文中指出,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不是过去所想象的那样均匀,而是不均匀的、不连续的,常密集成块。之后,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与日俱增,特别是Steele主编的《浮游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20.
微型异养鞭毛虫(HNF)是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摄食者,通过摄食作用对后者的种类(或类群)组成、粒径分布、数量结构和营养价值等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与HNF的摄食选择性有直接关系。对HNF摄食选择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HNF在海洋微食物环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就国际上已开展的HNF摄食选择性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了影响HNF选择性摄食的关键因素,如食物大小、游动性、营养价值及食物细胞表面的生化结构特征等,并重点介绍了HNF摄食选择性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HNF的选择性摄食在调节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