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厦门港弯柱样沉积物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厦门港湾12个柱样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划分出三个孢粉带,探讨了其沉积环境与古气侯演化史。Ⅲ榛属-藜科-水龙骨科带,以榛和草本为主,表明为稀树草原植被和温凉干燥气候,陆相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Ⅱ栎属、栲属、栗属-水龙骨科带,表明为繁盛的常绿阔叶林和茂密的灌木草本植被,气候最湿润暖热,为冰后期海面最高时期,海相沉积,形成于中全新世;I 松属-禾本科-蕨属、水龙骨科带,由蕨带、草本和针叶树组成,表明主要为针叶树和栽培植被,气候转为暖干,现代沉积,即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2.
闽南沿海平原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闽南沿海平原地区3个钻孔的全新世沉积的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带,反映了本区全新世时期植被演替和相应的气候波动,并结合14C测年和硅藻分析等资料,确定Ⅰ和Ⅱ孢粉带为全新世早期,Ⅲ和Ⅳ孢粉带为全新世中期,Ⅴ和Ⅵ孢粉带为全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全球的气候与植被经历了显著变化。系统开展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研究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印度季风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云南的新生代孢粉记录,重建了除始新世以外的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大致变化,并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古新世为榆粉属-麻黄粉属-希指蕨孢组合,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偏干旱;早中渐新世时为栎粉属-桤木粉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针叶林增多,气候有所变凉,为松科-栎粉属-水龙骨科组合;中中新世为壳斗科-桤木属-水龙骨科-松科组合,壳斗科和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含量高,反映了暖湿的中中新世气候环境;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壳斗科-松科-桤木属-草本植物组合,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期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有冷干化趋势;中上新世为栎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热带亚热带的科属增加,气候暖湿;晚上新世为松科-栎属-草本植物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扩张,气候有冷干化的趋势;更新世为松科-草本植物-栎属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进一步冷干化;全新世为松科-栎属组合,气候总体回暖,以中期最为暖湿。上述云南孢粉植物群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全球温度是控制云南植被长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而晚中新世以来的冷干化是全球变冷和高原隆升叠加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显示云南古近纪的孢粉研究明显不足,部分地层仍存在时代争议,因此,认为今后在解决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云南古近纪孢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安徽淮河中游平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及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对淮河中游平原地区标准孔的孢粉分析所取得孢粉资料,建立12个孢粉带,11个亚带,20个古植被类型,包括5个冷期,6个暖期及3个亚冷期、2个亚暖期.其中Ⅰ带属中新世、Ⅱ带属上新世,Ⅲ—Ⅴ带属早更新世、Ⅵ—Ⅶ带中更新世、Ⅷ—Ⅸ带属晚更新世、Ⅹ—Ⅻ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地区晚第四纪钻孔地层中的孢粉以及较高分辨率测年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孢粉组合恢复了6个植被演替以及古气候期,和该区的海水进退吻合很好.研究发现,120~96 ka B.P.间处于里斯冰期末期,沉积物粗,孢粉稀少;96~84 kaB.P.间处于里斯一玉木问冰期,孢粉以落叶栎一松一枫香一常绿栎一栲为主,气候温暖略湿,海平面上升;84~64 kaB.P.间处于早玉木冰期,气候寒冷,孢粉稀少,海水退出本区;64~20]kaB.P.间处于玉木问冰期,孢粉组合以落叶栎-栗-麻栎-常绿栎-栲-蒿-水龙骨为主,常绿树种大量出现,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回升,其中37~34 kaB.P.间气候稍微变凉;22~10 kaB.P.间为末次冰盛期,孢粉含量以及种类稀少,主要以针叶树种和耐干草本植物为主,反映气候冷凉干燥,海水全面退出本区;10 kaB.P.以来,气候开始转暖,尤其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后,孢粉以落叶栎-松-常绿栎-禾本科为主.  相似文献   

7.
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LS33井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孢粉组合序列的分析,探讨渐新世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植被类型以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根据孢粉谱和聚类分析结果,LS33井岩心可划分为8个孢粉组合,不同组合之间孢粉面貌差异巨大。早渐新世,孢粉组合中以蕨类植物为优势组分,多见常绿植物,代表冷干的植物分子罕见,反映了暖湿性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延续了早渐新世暖湿的特点,常绿栎、榛最为繁盛,植被和气候出现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早中新世研究区气候发生了重大转折,温带落叶树和高山针叶林树的增多表明气候类型已转至凉干。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常绿树的繁盛和红树科的发育表明气候属于暖湿型。上新世到更新世继承了晚中新世的特点,但红树林逐渐衰退,草本植物逐渐繁盛,意味着气候类型从暖湿逐渐转为凉干。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厦门港湾12个柱样沉积物的抱粉分析结果,划分出三个饱粉带,探讨了其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化史。Ⅲ榛属-藜科-水龙骨科带,以榛和草本为主,表明为稀树草原植被和温凉干燥气候,陆相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Ⅱ栎属、栲属、栗属一水龙骨科带,表明为繁盛的常绿阔叶林和茂密的灌木草本植被,气候最湿润暖热,为冰后期海面最高时期,海相沉积,形成于中全新世;I松属-禾本科-蕨属、水龙骨科带,由成类、草本和针叶树组成,表明主要为针叶树和栽培植被,气候转为暖干,现代沉积,即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9.
对东海北部陆缘地区NH 0504孔和东海Dh1井全新世地层的孢粉进行了研究,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和2个亚带,恢复了该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和古环境演变的5个阶段,为该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为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划分的5个阶段为:第1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凉略湿为特征(前北方期);第2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和略干为特征(北方期);第3阶段为以常绿栎类和栲属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出当时气候以热暖潮湿为特征(大西洋期);第4阶段是以栎、松和禾本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暖略干为特征(亚北方期);第5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特征(亚大西洋期)。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前缘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玉兰 《海洋学报》2005,27(4):82-8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前缘地区高桥G2孔、上海斜2孔等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临近钻孔的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干(晚更新世晚期);第二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前北方期);第三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北方期);第四阶段以栲属、青冈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暖热潮湿(大西洋期);第五阶段是以栎、松、蒿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亚北方期);第六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这六个阶段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変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为今后本领域研究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的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的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将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根据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000a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秦岭黄土-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凤州和商州两地黄土剖面中65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高,而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低。从孢粉组合来看,秦岭黄土堆积时的植被一般为森林草原型原森林型,气候较寒冷但偏湿,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一般为夏绿阔叶林型,反映出暖温带气候。显而易见,无论是黄土堆积时期还是古土壤发育时期,秦岭山地的气候都较黄土高原地区湿热。  相似文献   

14.
鲁中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鲁中黄土是风成的,主要由低空地方风系(北向风)搬运的近源物质堆积而成,其次是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区为冰期裸霞的莱州湾海底和黄泛平原。粗颗粒含量变化一较好地反映本区气候的冷暖周期变化。中更新世中后期本区开始转冷,发育离石黄土;末次间冰期时,气候温湿形成厚层S1;到末次冰期气候变得更为干冷,冬季风效应增强,粗颗粒含量增多。到全新世气候向现代气候转变,但在转暖的过程中有短回冷事件,形  相似文献   

15.
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依据龙感湖钻孔的孢粉及硅藻资料,探讨了该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发展及气候变化,通过数值分析方法,重建了年均温及年降水的时间序列,发现气候波动存在的两个阶段,(依1.5kaB.P.前后划分)四个旋回(0.8ka的准周期)两个突变事件(3kaB.P)前后的冷暖急剧变化及1kaB.P的降温事件)。这些变化与敦德冰心及固城湖孢粉反映的气候波动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定西鲁家沟黄土剖面15 ka以来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鲁家沟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和14C测年结果,分析和讨论了定西地区近15 cal.kaBP以来气候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15 cal.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晚期(14900~11200 cal.aBP),气候较为寒冷干旱;(2)全新世早期(11200~7560 cal.aBP),气候开始转暖转湿,但整体上较为寒冷;(3)全新世中期(7560~3600 cal.aBP),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风强盛;(4)全新世晚期(3600~1200 cal.aBP),气候变得干旱,夏季风强烈减退,风尘堆积旺盛,形成了现代黄土和表土层。该区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环境变化是不稳定的,气候存在频繁次级波动。1500~1200 cal.aBP的晚全新世期间,有机质含量出现峰值,表明气候总体向干旱化发展的同时,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闽江口琅岐岛钻孔的孢粉,有孔虫及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第四纪地层中有五个孢粉组合带,五个硅藻组合带与一个微体化石层。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可以划分为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中期、晚期)。气候演化依次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发展顺序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河流相、湖沼相→湖沼相、河口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四纪地质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大陆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的决定性因素是以青藏高原抬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干冷—温暖频繁交替的古气候变化。中国第四纪时期内发生过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及青藏高原的抬升;频繁的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第三纪末以来古湖泊的萎缩和消亡及大陆外流型水系的形成;活跃的火山活动;巨厚黄土的堆积;第四纪大沙漠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缘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东海陆缘地区东海1井、高桥G2孔、人民广场孔等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干(晚更新世晚期);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前北方期);第3阶段为舍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北方期);第4阶段为以栲属、青冈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暖热潮湿(大西洋期);第5阶段是以栎、松、蒿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亚北方期);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亚大西洋期)。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苏北盆地是我国西部内陆与东部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该地区的气候演变历史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彩度指标Ca*b*的研究表明,Ca*b*对降水的变化反应敏感,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和气候暖湿程度的变化。结合磁化率、有机碳和孢粉指标,揭示苏北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9个明显的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旋回,并且可以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黄土记录进行良好的对比,同时在某些阶段和长期演变趋势上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总体上,从中更新世中期开始苏北盆地变得越来越冷干,气候冷暖波动幅度增大,最后4个冰期旋回尤为醒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