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条斑紫菜单孢子和壳孢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生长发育阶段。条斑紫菜丝状体成熟后放散的壳孢子萌发成叶状体,幼叶状体又可放散单孢子,单孢子也萌发成长为叶状体,在适宜条件下可以重复几代。可见,虽然壳孢子是叶状体养殖的苗源,单孢子苗在条斑紫菜养殖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内外对紫菜壳孢子苗的生态习性已经作了一些研究,对叶状体形成,放散  相似文献   

2.
关于用冷藏条斑紫菜进行大面积采单孢子苗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斑紫菜全人工养殖由于是用紫菜丝状体放散的壳孢子进行人工采苗,这就必须培养大量丝状体来满足采苗的需要。为了简化紫菜的栽培过程,我们用条斑紫菜单孢子作苗源以代替壳孢子。经过室内外实验,于1979年在青岛海水养殖一埸进行了大面积采单孢子苗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紫菜生产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全人工栽培紫菜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而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则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条斑紫菜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沿海,该地区滩涂广阔平坦,适合紫菜生长,现在紫菜已成为群众性生产的海产品之一。 条斑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可以产生三种孢子:紫菜叶状体成熟后放散的果孢子,它萌发长成紫菜丝状体;紫菜丝状体成熟后可以放散壳孢子,这种孢子萌发长成紫菜叶状体;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放散单孢子,这种单孢子也长成叶状体(曾呈奎、张德瑞,1954)。 在条斑紫菜栽培中,一般应用紫菜丝状体所放散的壳孢子为苗源,所以对壳孢子苗的生理生态特性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但有关单孢子的生理生态,则未见较系统的报道。 在条斑紫菜的试验和栽培中,早已观察到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放散单孢子,这些单孢子对增加紫菜苗量起到一定的作用。60年代王素娟等曾利用紫菜这一特性在自然苗网上进行过“母子网”附苗试验,之后崔广法等又用人工苗网进行了“母子网”附苗的生产性试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栽培面积和收获量,但不能全部替代壳孢子苗,还需要培养紫菜丝状体。培育紫菜丝状体所需设备多、时间长,并易发病害,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充分利用单孢子作为苗源来取代壳孢子苗,就可简化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为此,作者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实验,研究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此重对条斑紫菜练状体放散壳孢子和壳孢子附着的影响在生产上有现实意义。我们于1976—1977连续两年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 一、海水比重对条斑紫菜丝状体放散壳孢子的影响 不同比重的海水是以当地采苗用海水(比重为1.018)为基础,用加食盐或加淡水配制高于或低于该比重的海水。  相似文献   

5.
作者研究了(NH_4)_2SO_4的浓度对条斑紫菜生长和单孢子形成、放散与附着的影响。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条斑紫菜的生长和单孢子形成、放散、附着要求的营养条件不完全一致。当硫酸铵的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紫菜的生长受到抑制;低浓度时,单孢子的放散、附着少;高浓度时,单孢子放散、附着的多。  相似文献   

6.
光线强度对条斑紫菜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紫菜的全人工采苗,就是用人工方法使紫菜丝状体贝壳放散出来的壳孢子附着到养殖网帘上去的整个过程。丝状体放散壳孢子的多少是人工采苗的基础,但是壳孢子能否很好地附着到网帘上,还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光线强度就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培养光强对条斑紫菜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光线、温度和营养等多种生态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因采果孢子时间的早、晚和投放果孢子密度大小而有较大的差别。在其他情况比较一致的条件下,光线条件对丝状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较明显的影响。我们在实验工作中从丝状体的这一特性出发,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于1971年提出了以控光为中心的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综合性培养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条斑紫菜适时、集中、大量放散壳孢子的问题。按  相似文献   

8.
光照与温度对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生长发育与壳孢子放散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温度对光强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培养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同,本文仅改变培养光强,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着生、生长、发育及壳孢子放散的影响,为育苗阶段光照强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16℃下采用1.3~...  相似文献   

9.
福建海区条斑紫菜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琼珊 《台湾海峡》2001,20(2):210-215
本文报告了对采集自福建自然海区的条斑紫菜进行的2a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壳孢子的放散时间比坛紫菜迟1-1.5个月;壳孢子放散延续时间比坛紫菜长;放散高峰期间出现在11月中旬;骤然降温可以促进壳孢子集中放散;单孢子放散以水温20℃左右较佳。莆田及其以北海区可能比厦门更适宜栽培条斑紫菜。  相似文献   

10.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11.
李世英  许璞  王敏 《海洋科学》1988,12(4):58-61
本文报道了光照时间对条斑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叶状体生长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光照12h的快于6h和9h的;在光照6h和9h的条件下,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量较多。(2)缩光培养方面,在光照9h培养4天后移至12h光照条件时,单孢子形成、放散量为最多;延长缩光天数,单孢子量不再增多;减小缩光天数时,单孢子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海水密度对条斑紫菜单孢子的放散和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英  许璞  王敏 《海洋科学》1986,10(6):38-40
海水密度同紫菜单孢子的放散和附着密切相关。在沿岸河流较多的海区,经常由于淡水流入过多而引起沿岸带海水密度的很大变化。因此对于不同密度的海水同单孢子的放散以及附着关系的了解,直接同单孢子的利用紧密相关。本文阐述了海水密度对单孢子的放散和附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70m,是一个较浅的海湾。黄海平均水深38m,其中部为水深大于50m的盆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陆地环绕。沿岸河流输沙特征对沉积作用过程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黄河入海泥沙的影响尤为显著。 关于黄河人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前人已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讨论。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性河流。由于黄河尾闾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变迁,纵横摆动于华北平原之上,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因此,在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在中国近海沉积中的作用时,必须把渤海和黄海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南涉东海。本文试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概括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海底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的诱导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本文使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辐照其叶状体,培养数天后,在叶状体上出现了少量颜色变异细胞,它们呈斑点状无规则地分布在野生型细胞中间。再培养2~3周,这些色素变异细胞分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细胞块,其颜色呈浅绿黄、橄榄色、草绿、绿褐、黄褐、浅褐、深紫红和浅紫红色等。在辐照强度0~80 μW/cm2范围内,叶状体上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随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至80 μW/cm2以上时,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反而下降,这表明80 μW/cm2为有效的辐照强度。将色素变异细胞块切下,置入充气瓶内充气培养,待其释放出单孢子,随后从单孢子萌发体中挑选出了黄褐、橄榄色、红色、褐红等纯色的突变体,并利用叶状体单性生殖分别获得它们的遗传纯合丝状体(品系)。各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与各自母体的颜色一样,说明其颜色是可稳定遗传的。与野生型品系相比,各色素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的生长速度、活体吸收光谱、3种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的含量及它们相互间的比值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水平光梯度下三疣梭子蟹趋光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会明  郑微云 《海洋学报》1981,3(2):300-306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分布黄海、东海和日本近海,其经济价值高、资源丰富,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也是一种大有捕捞前途的渔业资源。然而,由于对它的趋光生理生态学问题缺乏研究,致使捕蟹技术长期未能得到改进,迄今基本上仍停留在底拖网和笼诱捕的旧渔法水平上[1-3],捕捞量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hototactic types of fishes in the photogradient. The phototactic behaviour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strength of illumination, but also on the wavelength of various light. Influence of moonlight was also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inhibition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intensity between background light and stimulating light and on the phototactic character of fishes. Finall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phototactic behaviour of fishes is suggested.Basic research on the phototactic behaviour of fishes is not only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light on fish behaviour, but also has implication for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塘沽新港泥沙来源的研究,不仅对防止或减少新港淤积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港口整治和建筑物布置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关于塘沽新港泥沙来源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根据水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认为泥沙来源于黄河;其二,则根据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入海泥沙的分异作用,并结合海洋水文动力特点与浅滩动态特征,首先明确地提出了:泥沙来源于海河。最近南京大学地理系海岸研究组,以海河水下三角洲的演变和渤海湾沿岸地貌沉积特征为依据,也认为泥沙是来源于海河。 本文根据沉积物的粒度成分、重矿物与粘土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等分析,探讨了关于塘沽新港泥沙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青岛电厂温排水对海域的环境影响,分析了温排水对胶州湾水质、沉积物、生物群落的影响,给出了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