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ilong  paradoxus  Xu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3):229-22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4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陆家屯的义县组地层,发掘出4具距今1.39亿年-1.28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早期的祖先类型,因此前发现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不少超过10m,而这些恐龙化石身长仅1.5m左右,故命名为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意思是令人惊奇的恐龙皇帝。  相似文献   

2.
东升庙矿床狼山群二组含矿地层中石英钠长浅(变)粒岩类(Ⅰ类,w(SiO2)=70.47%~73.02%)、黑云钠—更长片岩类(Ⅱ1类,w(SiO2)=52.00%~54.43%)和钠—更长绿泥(角闪)片岩类(Ⅱ2类,w(SiO2)=47.44%~48.86%)具如下特征:(1)稳定呈层产出,并与上、下相邻地层一道褶皱、变形;(2)含有变余斑晶和晶屑;(3)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4)多种岩石化学图解一致表明它们是正变质岩;(5)Ⅰ类与Ⅱ1类呈上、下层关系连续产出等特征,确认它们都是变质火山岩夹层,并具有“双峰式”组合.研究表明本矿床形成于元古宙大陆边缘的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3.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沈渭洲  赵子福 《地质论评》2000,46(5):512-519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它们具有准铝质化学成分(A/MKC〈1.03);贫Bb、U、Th、Nb、Hf,相对富Sr、Ba、Zr;稀土总量较低,(〈0.7050),δ^18O(〈7.6‰)。这些特征与华南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值十分相似,反映其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特点。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Nd模式年龄(1.81~1.14Ga)介于我初生地壳(1.0Ga)之间,推测这些花岗岩类主要是由上述两端元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邢立达王丰平  潘世刚陈伟 《地质学报》2007,81(11):1591-1602,I0001,I0002
记述了来自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命名了甲龙亚目的中国綦江足迹(Qijiangpussinensis ichnogen.et ichnosp.nov.)、兽脚亚目的敏捷舞足迹(Wupusagilis ichnogen.etichnosp.nov.)和鸟脚亚目的炎热老瀛山足迹(Laoyingshanpus torridus ichnogen.etichnosp.nov.)和莲花卡利尔足迹(Caririchniumlotusichnosp.nov.)等新属种。中国綦江足迹是中国首次发现甲龙类的足迹。莲花卡利尔足迹提供了鸭嘴龙类在各发育阶段所留下不同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冀东兴隆-宽城地区多金属硫铁矿订中贡铁矿叠层石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发现这些叠层石中nC15-nC25规则类异戊二稀烷烃含量丰富,植烷(Ph)、姥鲛烷(Pr)含量较高.饱和烃/芳烃之比为1.2~1.9,有机质类型属低等生物为主的腐泥型,有机成熟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叠层石是原生藻沉积构造。它们是在较封闭还原环境中,海底热水喷口附近嗜热藻细菌大量繁殖,并对喷气作用带来的成矿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相泥盆纪遗迹组构及其与沉积层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新疆和华南海相泥盆系中识别出交切、并列、叠覆遗迹组构(相关遗迹组构类)和欧氏、拓扑遗迹组构(本体遗迹组构类).通过对火山碎屑风暴岩中复合交切遗迹组构的研究发现,共生组合在一起的遗迹化石,可划分出6个遗迹阶层,具有不同的先后、世代关系和指相意义.拓扑遗迹组构分析表明,庞大的雕画迹家族可归并为3个拓扑类,它们分别同胚于线、树、网.雕画迹从线至网的拓扑形态谱系结构,分别代表深水或缺氧环境中,造迹生物寻觅式、探索式和诱捕式的觅食行为.研究表明:遗迹组构分析对副层序、凝缩段、不同海平面变化速度形成的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和高频旋回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及两侧的大别隆起带、扬子隆起带都是华北、扬子陆块中生代碰撞造山涉及的区域,它们可分成4个地块.对4个地块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其他方面资料的共同限定,证明它们都是两个陆块碰撞后(postcolision)区域岩石圈物质调整阶段的产物.各岩带的花岗岩类可归入早、晚两个阶段,分别具有137Ma和123Ma的峰值侵位年龄.早、晚阶段花岗岩类都具有I型花岗岩类的成分特征,晚阶段花岗岩类还具有A型花岗岩类的成分性质;早、晚阶段花岗岩类之间具有不连续的成分演化关系.它们指示,本区早、晚阶段花岗岩类的形成是两陆块中生代碰撞后发生的两次有一定联系但又独立的岩石圈热-构造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西峡盆地新类型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德有  周世全 《河南地质》1995,13(4):262-267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盆地的两类新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西峡长圆柱蛋白(新属、新咱)Longiteresoollithus xixiaensis (gen.et.sp.nov.),戈壁棱柱形蛋Prismatolithus gebiensis Zhao and Li,1993。它们分别产于高沟组的中、下部和下部,其时代均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天台白垩纪地层中最常见的蛋化石类型之一是赤城山组地层(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约92Ma)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对比河南西峡含恐龙胚胎的蛋化石,确定其为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所产。鸭嘴龙类恐龙在系统分类上归鸟脚亚目(Ornithopoda Marsh,1881)鸭嘴龙超科(Hadrosauroidea Cope,1869)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 Cope,1869),建议树枝蛋化石也相应归入圆形蛋化石亚目(Spheroolithineae账oosubord.nov.)树枝蛋化石超科(Dendroolithoidea oosuperfam.nov.)树枝蛋化石科(Dendroolithidae Zhaoand Li 1988),以便对应研究。从已知的鸭嘴龙类恐龙产蛋尺寸推算,浙江天台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为身长不超过7m的恐龙所产,个体大小类似东北一蒙古发现的萨哈林日本龙(Nipponosaurus sachaIinensis)、李氏黑龙江龙(Amurosaurus riabinini)和姜氏巴克龙(Bactrosaurus johnsoni)。该蛋在巢穴里,无序放置,至少3层,常超过20枚,蛋壳具韧性,重力作用下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11.
王立亭 《贵州地质》2009,26(2):160-160,F0003
在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新铺乡沙星村附近发现的半甲齿龟(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 Li et al.2008),产于该地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中,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龟类化石。它的发现对探索龟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已在2008年11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并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十大新进展”之一。作者有幸参与该项目工作,这里就半甲齿龟的古老性、原始性及其发现意义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砷铜矾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砷铜矾(Pamauite)在197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1984年笔者在广西德保矿区也发现了这种矿物,笔者发现在这种矿物有两种形态,即纤维状和薄片状。纤维状砷铜矾的化学成分为(%):CuO58.69,As2O517.41,SO36.54,FeO0.86,SiO20.08,(H2O17.70),其理想分子式为:Cu9(AsO4)2(SO4)(OH)10.7H2O,与美国产出的砷铜矾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丁阳  薛纪越 《地质论评》1997,43(4):415-419
新近在我国山西省娄烦县尖山铁矿的角闪片岩中发现一种取向连生的镁铁质闪石与钙质闪石共存对。电子探针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铁闪石K0.001(Na0.027Ca0.073Mn0.031Fe^2+1.801)1.932(Fe^2+2.948Mg1.964Ti0.002Al0.087)5Si8.069O22.10(OH)2与铁韭闪石(K0.135Na0.461)0.596(Na0.088Ca1.853Mn0.  相似文献   

14.
应用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方法和Gresens方程,研究了小青山铜(金)矿区交代成因钠长石岩,区分出了两类不同原岩性质的钠长石岩。A类钠长石的原岩为绢云母千枚岩,它们的ΣREE为30.13~101.09,ΣCe/ΣY=1.8~7.8,δEu=0.23~0.91,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型;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B类钠长石岩的原岩为辉长岩,它们的ΣREE=29.06,ΣCe/ΣY=2.04,δEu=0.93,配分曲线为平坦型,大多数微量元素均为负异常。两类钠长石岩形成过程中K2O、Fe2O3、FeO及MgO等带出,Na2O及SiO2带入。  相似文献   

15.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类玄武岩,即洋岛型玄武岩(OIB)和洋中脊型玄武岩(MORB)。OIB型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它们均富集Ti(TiO2=2.68%)、REE=(202μg/g)、LREE[(La/Yb)N=4.8]、Ti/Y(=343)、Zr/Y(=3.1),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推测岩浆来源于富休地幔源区(EM)。而MORB型以低Ti(TiO2=1.1%-1.31%),明显低于OIB的P的含量(P2O5=0.1%-0.2%),低REE(47-93μg/g)。LREE/HREE(2.27-2.54)、(La/Yb)N(=1.30-1.62)为特征,具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MORB和OIB组合的出现说明在泛非期该区可能存在过洋分。  相似文献   

16.
汤伟明 《广东地质》1998,13(3):44-48
在广东省1:50万陆地卫星TM遥感图像上,并解译出138个反映地质内容的环形影像-环状构造,它们主要分布在6条深大断裂通过的山地及丘陵地区,根据形态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全环(包括单环,套环,连环和群环等4个亚类)和半环(包括半单环,半套环和半连环等3个亚类)两大类,根据成因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岩浆活动成因(包括出露岩体,半隐伏岩体,隐伏岩体和火山机构等4个亚类)和构造变动成因(包括褶曲构造,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7.
天山0.9Ga新元古代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隆起带中广泛出露着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获得了东天山星星峡和西天山温泉地区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942±7)Ma(2σ)和(919±6)Ma(2σ)。这些花岗岩以特有的粗粒、巨大的眼球状片麻结构为特征。主元素数据表明它们属于过铝质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170%)、高K2O+Na2O(7%~≥8%),且K2O〉Na2O。这些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具不同的REE含量,但它们有近于平行的REE分布曲线和明显的Eu负异常,同时代的星星峡混合岩具有较高的REE含量,明显富集LREE。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几乎完全相同,均有明显的Nb、Sr、Ti、P负异常。基于Nd同位素组成研究,其εNd(t)在-4至-0之间,Nd模式年龄tDM为2.0~1.6Ga。由于放射成因Sr同位素组成非常高,不可能得到精确有意义的Sr同位素初始值。上述特征均表明这些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由古元古代地壳重熔并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综合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天山各地段,诸如温泉、赛里木湖以东、拉尔敦达坂、巴仑台和星星峡等地区较为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我们认为天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主要形成于960-910Ma。结合塔里木盆地周边古老地块年龄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早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周边和天山的古老地块可能曾组成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以突破金的氧化态(价态)为先导的研究中,使用光电子能谱对9个金矿区的黄铁矿与毒砂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之中广泛出现有结合能为83(82.8~83.2)eV的峰,经分析对比后,指认它为Au峰(4f_(7/2)。但它的结合能小于Au ̄0(约84eV),更小于Au ̄(1+)及Au ̄(3+).根据结合能与氧化态的关系,判定83eV峰为负氧化数金(负价金)所引起。即黄铁矿与毒砂中存在有负氧化数金。  相似文献   

19.
青岛花岗岩类复式岩基的古化石热水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超  于津生 《地球化学》1994,23(1):50-59
对青岛花岗岩类复式岩基的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各个岩体的氧同位素组成明显受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根据样品采集位置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可以恢复其中六个古化石水体系,它们包括两种类型;内高外低型和内低外高型,其形成可能与当时大气降水的循环方式密切相关,。近模拟计算表明,发生水岩作用的温度多在250-400℃之间,水岩比的变化较大(0.08%-0.3%)。研究还发现,曾发生过强烈去气作用的岩体与未经去气(或气  相似文献   

20.
天山石炭-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裂谷火山作用与地幔柱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中国西北部石炭纪-早二叠世喷发的天山裂谷火山岩系构成了一个大火成岩省。该火山岩系的组成以玄武质熔岩为主,其次有中性和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根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数据,天山玄武岩可分为两个主要岩浆类型:①高Ti/Y(HT)类型,以高Ti/Y(〉500)、高Ce/Y(〉3)和相对低Nb/Zr(〈0.11)、低εNd(t)为特征;②低Ti/Y(LT)类型,以低Ti/Y(〈500)为特征。LT熔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类:LT1熔岩以低Nb/Zr(〈0.15)和高εNd(t)(+3.1~+9.7)为特征;LT2熔岩具有较高的Nb/Zr值(〉0.16)和较低的εNd(t)值(-0.98~-2.91)。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HT和LT熔岩的化学变异不是由一个共同母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一种似洋岛玄武岩源的幔源(^87St/^86Sr(t)≈0.7045,εNd(t)≈+4,^206Pb/^204Pb(t)≈18.35.^207Pb/^204Pb(t)≈15.66,^208Pb/^204Pb(t)≈38.25.La/Nb≈0.7),且具有不同的熔融条件和经受了不同的分异和混染。以碱性熔岩为主的HT熔岩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的低度部分熔融,其化学变异受控于单斜辉石(Cpx)[士橄榄石(O1)]分离作用。相反,LT类型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的尖晶石一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LT2亚类的母岩浆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的条件下;而以拉斑玄武质为主的LT1亚类的母岩浆则是产生于部分熔融条件较高的条件下:它们经受了浅层辉长岩质分离作用,化学变异较大。天山玄武岩可能是产生于地幔柱头。HT和LT岩浆的岩石成因又进一步为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混染作用所复杂化。我们的研究揭示,天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岩中存在空间上的岩石地球化学变化。天山东段的LT1火山岩系的厚度最大.它们记录了玄武岩侵位的主幕,该处可能是地幔柱或地幔熔融异常的中心位置。相反,厚度较小的HT和LT2玄武岩则可能是意味着地幔柱活动影响的减弱。事实上,HT和LT2玄武岩也是该大火成岩省边缘部分的主要岩浆类型。HT和LT2熔岩的地幔熔融程度较低,可能是与地幔柱边部的岩石圈相对较厚和地热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