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念是教改的先导,教改可深化观念的转变。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树立:①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新教材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更新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每个学生自由、自主地发展。②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新教材在思想要求上贯穿了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③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2.
蘧茜  王兵 《地理教学》2015,(7):41-43
一、树立科学的地图教学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地图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地图素养的形成。因此,应构建以地图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运用地图,善于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识图、填图、绘图。因为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必须借助各种地图进行,通过地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感知活动,这对他们掌握  相似文献   

3.
曾玮 《地理教学》2006,(1):38-40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开始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一、正确理解课标与考纲理念课标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考纲在考试内容部分规定"地理学科命题注  相似文献   

5.
周慧 《地理教学》2005,(4):9-11
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并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蔡建 《地理教学》2011,(17):18-20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迁移流动等基本情况。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笔者对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湘教版)一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又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卫林 《地理教学》2023,(10):55-56
在以讲授地理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人地协调观,对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本文围绕“因地制宜”这一重要的地理观念,以学校所在地发生的真实社会事件为教学载体,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式,在材料阅读、同伴讨论和分享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因地制宜”这一抽象的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8.
地理国情教育是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民族、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品质。正在试验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国情教育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些特点-采用正确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使地理国情教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在必修《地理二》的教学中,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通过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各教学主题的价值定位、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进阶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产业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要求,以赣南脐橙产业为具体案例,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状况,树立家国情怀。此外,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建构基于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强化地理意识,即空间意识、全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人地对立统一意识、综合开发意识等.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眼光看待事物,认识事物.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要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倡导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创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点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探究知识的过程,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必然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环节--策略一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策略二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策略三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地理学科既具有理科兼容的特性,又具有科学思维的个性。地理学科的具体情感领域包括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唯物辩证观;爱国主义情感中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感;人地观中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以及以地理学科为特性的地理美育观等等。所有这些情感领域的教学都立足于各章节教学的认知基础上.学而知趣.趣中生情.情达理通,让学生构建起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体系。现以“南极洲”一节教学为例谈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可促进观念的转变。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和开发学生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树立:①以人为本的育人观。  相似文献   

14.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性增强了,强化了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真正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为人文精神培养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站在全球和未来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审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5.
乐坪 《地理教学》2013,(7):37-38
正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中所体现的新理念有: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学会地理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关注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学观,更新教育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因而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课程标准分析1.相关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对课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灵活选取相关地理案例,拓宽课本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二、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教材内容按照湿地的概念、重要价值、利用  相似文献   

17.
徐萍乡 《地理教学》2000,(12):26-26
国家地理是在世界地理总论和大洲慨述基础上展开论述的,经过前面的教学,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经济、社会三部分地理要素的基础知以及渎图、填图、用图的基本能力,初步树立丁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地理观念。九年义务教育初级巾学阶段要求掌握八个国家,日本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国家,将“日本”教好教活,对学生们今后学会、会学国家地理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梓菁 《地理教学》2023,(24):50-52+49
地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本文以“地球的历史”为例建构生本地理课堂,通过让学生浸润式参观博物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的上位角度理解地球演化规律,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和生命观。  相似文献   

19.
秦江 《地理教学》2020,(4):57-58,32
课堂是实施课程育人的主阵地,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课堂观、学生观等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教师课程知行力的水平。本文以课程知行力的视角,探讨课堂观察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为一线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知行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韦霞 《地理教学》2001,(8):37-38,32
一、教学观念:变“重师”为“重生”。改变教学观念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前提。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因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运用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地理教学,无异于用新瓶装旧酒,现代媒体技术只能被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手段。最终将导致“人灌”变“机灌”的更沉重的注入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