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近几年来 ,稳定同位素丰度天然变化的研究已对生物和生物医学及行星、地球和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太阳系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和作为生物学中生物早期阶段的氧化还原元素 ,Fe是稳定同位素测量中令人感兴趣的元素。然而 ,至今仍因缺少适合于精确Fe同位素比测量的方法而阻碍了对Fe同位素所提供的潜力研究。海水的Fe同位素组成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Fe在大洋生物繁殖力方面起着控制作用 ,其在海水中的丰度可能对气候变化有相当大的影响。尽管目前无法对海水溶解Fe的同位素组成直接测量 ,水成铁锰(Fe—Mn)结壳…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 湖及其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Fe2+,Mn2+,Mn/Fe值及礁外/ 湖值、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通量、沉积类型及其氧化还原环境。结果表明,间隙水中Fe2+,Mn2+浓度 写湖高于礁外,锰高于铁,礁外/渴湖值Fe2+为0.28,Mn2+为0.66,Mn/Fe值 湖内为1.47,礁外为3.52,界面扩散Fe2+,Mn2+均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扩散量的Mn/Fe值 湖为1.38,礁外为3.84,Fe2+,Mn2+浓度及其扩散特征的不同是由其氧化还原速率、扩散速度、控制体系及其氧化还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沉积物以粗粉砂为主,为还原特征;礁外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软泥为主,为弱还原特征,从间隙水中Fe2+,Mn2+浓度,Mn/Fe值及其礁外/ 湖值,Fe2+,Mn2+界面扩散及其Mn/Fe值,沉积物氧化还原度(ROD)的研究得到一致的结论,南沙群岛海区湖沉积物的还原性比礁外沉积物强。  相似文献   

3.
陈松  廖文卓 《台湾海峡》1999,18(3):266-272
根据1993年11 ̄12月航次调查结果,研究南沙海域铁和锰在沉积物/间隙水/海水的界面分配和转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Fe含量与其他海域差不多,Mn具有明显特色:不但含量很高,在不同站位差异悬殊,且Fe、Mn之间存在分离现象。沉积物中Fe、Mn呈与水深呈正相关。估计本海区有锰的微结核存在。在间隙不中Fe、Mn均产生明显富集,比海水含量高30多倍。Fe、Mn的界面分配和转移与水深密切相关,与沉积物的氧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3年11~12月航次调查结果,研究南沙海域铁和锰在沉积物/间隙水/海水的界面分配和转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Fe含量与其他海域差不多, Mn具有明显特色:不但含量很高,在不同站位差异悬殊,且 Fe、 Mn之间存在分离现象。沉积物中Fe、Mn含量与水深呈正相关。估计本海区有锰的微结核存在。在间隙水中Fe、Mn均产生明显富集,比海水含量高30多倍。Fe、Mn(尤其是Mn)的界面分配和转移与水深密切相关,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洋沉积和成矿作用的研究包括查明不同物质来源(陆源的、水成的、热液的和土壤微生物的)的相对作用和产生过程的机理。众所周知,进入结核组分的Fe和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通过吸附反应从海水中聚集许多微量元素的能力。为了研究铁锰结核和结壳的形成条件,经常...  相似文献   

6.
对大洋中硫化物、Mn和Fe氧化物等热液沉积物进行地质年代学研究,可以了解热液矿化作用随时间的演化历史,提示海底热液矿床是长期性的、间歇性的、多期次叠加的热液事伯的产物。也为东太平洋海隆与大西洋脊热液矿床规模的差异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铁(Fe)作为海洋初级生产所必需的微量和限制性营养元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碳循环,理解溶解Fe的物质来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早期研究多强调风尘输入是维持大洋Fe循环的主要机制。近年来,随着海水Fe分析数据的积累,尤其是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计划(GEOTRACES)的开展,陆架沉积物和热液活动所释放Fe的贡献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如此,不同物源对开阔大洋溶解Fe的影响依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以海水溶解Fe的化学组分为出发点,强调有机配体对大洋Fe循环的决定性作用,综述了不同来源Fe的通量估计和第四纪大洋Fe来源的研究争议。铁同位素为理解大洋Fe的物源演变提供了新的工具。讨论了不同物源的Fe同位素特征,并提出结合沉积物的活动性Fe同位素和组分研究可能为理解过去陆架-热液活动-风尘输出与输运Fe的机制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Fe-Nb-REE矿床由于其独特的矿床地质与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而明显有别于世界上其它绝大多数的Fe,Nb,REE矿床,本文提出该矿床是约1500Ma前一块富含REE,Nb的铁陨石撞击在华北地台北缘碳酸盐沉积陆架上形成的。现在矿床矿体中心的块状铁矿石更多地代表了陨石的成分,矿体外侧富含REE,Nd的环状白云岩是形成的含金属热液蚀变沉积成因方解石质碳酸盐沉积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89年5月在黄河口海区采集4个沉积物柱状样,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其碳酸盐组分中Ca,Mg,Fe,Na,Mn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含量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律”,即沉积物粒度细时,元素含量超于富集。结果还证明,受黄河水影响越大,沉积物碳酸盐Mn/Fe比值越高,可以以此判断沉积物受黄河水影响的程度;CaCO3含量亦存在类似现象。相关分析表明,碳酸盐组分中Mn含量与CaCO3含量相关较好,而Fe与  相似文献   

10.
硼(B)是流体迁移元素,趋向于在热液流体中富集而成为常量元素。不同来源的B其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标识热液流体(元素)的物质来源、水–岩反应程度及沉积物(元素)混入等重要过程,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迄今,对全球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已做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对不同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条件下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造成不同环境热液流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获取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中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量估算了热液流体中B的主要来源,并对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端元流体中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的δ11B值都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来源B的混合是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的B主要为海水与基底岩石来源B的混合,弧后盆地岩浆挥发性组分对热液系统的直接贡献及两种不同地质背景下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水–岩反应程度的差异是其热液端元流体B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有沉积物覆盖的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B的同位素组成与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异常低的δ11B值,水–岩反应过程中沉积物来源B的加入是导致热液流体中δ11B值系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液流体的B同位素组成。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区热液流体同样受到了沉积物来源B加入的影响,具有较低的δ11B值,且相对于冲绳海槽受到了更强烈的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热液流体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提出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这两大构造环境中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洋环流模式,探讨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及北太平洋环流振荡模态(NPGO)形成的直接原因。对控制试验模拟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发现第二模态类似于经典NPGO 模态,说明采用该模式研究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是可行的。在控制试验基础上,通过改变大气强迫场设计了一系列敏感试验,发现大气强迫场为NPGO 模态正强年的合成场时,所得SST异常场能较好再现NPGO 空间特征,说明海洋状态强烈依赖于大气强迫,大气强迫是造成NPGO 的直接原因;对大气强迫场中的动力强迫、热力强迫等物理量进行不同配置进行试验,发现风场动力强迫对NPGO 的影响最大,是形成NPGO 的关键强迫,其中又以纬向风应力的影响居首。  相似文献   

12.
The influence of the nonbreaking surface wave-induced mixing under the mixed layer on the oceanic circ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n isopycnal-coordinate oceanic circulation model. The effect of the wave-induced mixing within the mixed layer was eliminated via a bulk mixed laye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ve-induced mixing can penetrate through the mixed layer and into the oceanic interior. The wave-induced mixing under the mixed layer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f the upper ocean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 summer, especially the structure of the seasonal thermocline. Moreover, the wave-induced mixing can affect the oceanic circulation, such as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nd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s through changes of sea surface height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upper ocean.  相似文献   

13.
双曲余弦海脊上海啸俘获波的解析与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海啸能被大洋海脊引导以俘获波的形式沿其传播上万千米,且因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携带巨大能量影响远场地区的港口,严重威胁海岸安全。本文首先基于线性浅水方程,推导了双曲余弦平方海脊上俘获波的波面解,其为μ阶ν次的连带勒让德函数的第一类解和第二类解的组合。进一步推导出其对应的频散关系,其中对于确定的频率ω,存在无穷多个波数ky与之对应。采用MIKE21-BW模型,模拟了产生于海脊脊顶处的海啸在理想双曲余弦平方海脊上的传播变形过程。结果表明,小部分能量以自由先驱波进行传播,海啸波的波能大部分被海脊俘获。海脊俘获波沿着海脊方向为行进波,随着海啸波传播时间的增加,波浪在沿着海脊方向的延展范围也逐渐增大,波高逐渐减小、波的个数逐渐增加。俘获波能量主要由不同频率以相同速度传播的具有孤立波特性的波浪成分和能量主要集中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波浪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李冠成 《海洋学研究》2007,25(3):93-102
介绍了国内外在不同水深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工程的现状。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水深海域人工鱼礁工程的建筑和投放技术,分析并研究了与人工鱼礁工程相关的一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分析并研究了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值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机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工鱼礁工程在增值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方面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相似文献   

15.
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红层:缺氧到富氧的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期间发生了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缺氧事件和以大洋红层为特征的富氧环境等许多重大地质事件,从白垩纪大洋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上述两个典型事件是同一原因形成的两个不同结果。一方面,白垩纪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引起大气中CO2气体浓度的升高和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并且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另一方面,剧烈的岩浆活动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在与海水发生反应时,岩石中的铁元素进入海水中。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2,并且产生等量的O2。随着海水中O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 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然而,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微波散射计测量海面风场的原理和反演算法,并将此算法应用于我国首台天基微波散射计.获得了我国自主资料的第一幅海面风场图.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利用自然浪流扰动海底泥沙的新型装置的构成及设计思路,并利用浪流联合模拟试验的方法在室内进行了模型试验,从海洋能利用、海水含沙量等方面研究了泥沙起动的效率,初步证实该装置在护滩和清淤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大气和热带海洋模式的数值试验,模拟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通过风应力桥梁的相互作用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的1958~1998年SST强迫大气模式得到的风应力与NCEP再分析的同期热通量共同驱动海洋模式,作为控制试验;和控制试验平行,但强迫大气模式的SST在某一海盆取为多年气候平均值的试验作为敏感性试验.比较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模拟的SST变率,揭示了热带某海盆SST异常通过风应力桥梁作用对其他海盆SST的影响及其过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热带某海盆SST暖(冷)异常一般总是引起该海盆上空西部西(东)风异常和东部东(西)风异常;热带太平洋SST暖(冷)异常导致年际尺度上印度洋上空东(西)风异常和年代际尺度上热带印度洋风场辐散(合),该风应力导致热带印度洋年际SST暖(冷)异常以及年代际SST冷(暖)异常,但这种异常均较弱;热带印度洋SST暖(冷)异常导致热带太平洋上空东(西)风异常,该风应力异常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导致热带太平洋SST冷(暖)异常,但年代际尺度上异常更明显.考虑到热带印度洋SSTA受热带太平洋SSTA影响大,并且热带太平洋SST暖(冷)异常主要通过表面热通量导致热带印度洋SST变暖(冷)的观测事实,文中揭示的热带印度洋SST暖(冷)异常通过风应力桥梁作用导致热带太平洋SST冷(暖)异常的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SSTA对于热带太平洋SSTA主要起着一种负反馈作用,并且这种负反馈作用在年代际尺度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波浪作用下海上墩式建筑物周围局部冲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是通过试验研究和分析手段,对波动场的海上墩式建筑物周围的冲刷机理、冲刷形态进行探讨,对最大冲刷深度及其发生位置提出满足近海工程需要的预报公式,最后对动床模型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GIS的县市级海洋管理信息网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县市级海洋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工程,进一步提高海洋渔政部门处理事务效率,加强政府部门与公众的交流和沟通,改善部门管理内外部环境,是“政府工程”的最终目标,其中间过程是构建县市级海洋管理信息网.以MapXtreme为基础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了基于WebGIS的县市级海洋管理信息网的构建方案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