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电镜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淋巴样组织内颗粒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过程。颗粒细胞经鉴定为嗜酸性颗粒细胞,常存在于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靠近肌肉层的淋巴腔中,以具有大型非匀质颗粒为其主要特征。牙鲆肠淋巴样组织内嗜酸性颗粒细胞的变化可分为增长期、成熟期、分泌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外排现象说明肠淋巴样组织是鱼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电镜下牙Ping(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淋巴样组织内颗粒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过程。颗粒细胞经鉴定为嗜酸性颗粒细胞,常存在于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靠近肌肉层的淋巴腔中,以具有大型非均质颗粒为其主要特征。牙Ping肠淋巴样组织内嗜酸性颗粒细胞的变化可分为增长期、成熟期、分泌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外排现象说明肠淋巴样组织是鱼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血细胞类型及抗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种方法将栉孔扇贝血细胞分为2大类透明细胞、颗粒细胞.吉姆萨染色观察,透明细胞的细胞质中颗粒很少,细胞核圆形,居中,细胞质较少,核质比大;颗粒细胞比透明细胞大且多,染色深,但核质比小,在细胞质中有颗粒,有些颗粒细胞具双核.密度梯度离心结果,透明细胞主要位于上层,颗粒细胞则大部分位于下层.吞噬力、抗菌活力、溶菌活力及活性氧检测结果表明,颗粒细胞均强于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4.
杂色鲍血细胞分类、结构和免疫功能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血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免疫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细胞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可将血细胞分为三个亚群: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组成比例分别为32.71%、58.17%和8.55%。血细胞的平均总凋亡和死亡率为3.76%。血细胞对荧光微球的总吞噬率为63.67%,其中吞噬1个、2个、3个及以上荧光微球的血细胞分别占22.31%、16.39%、24.96%。线粒体数量、溶酶体数量、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和非诱导性活性氧(ROS)含量均在大颗粒细胞中最高,透明细胞最低。结果表明,杂色鲍三类血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存在差异,两类颗粒细胞可能在鲍类免疫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超微结构、分类及计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中国对虾循环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血细胞分成三类:(1)透明细胞,不含电子致密颗粒;(2)小颗粒细胞,含小的电子致密颗粒;(3)大颗粒细胞,含大的电子致密颗粒。循环血细胞总量平均值为10320个细胞/mm~3。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等分别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25.32%、61.79%和12.89%。  相似文献   

6.
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多巴胺的免疫响应。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溶菌、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实验时间内,多巴胺处理组各指标均呈峰值变化,3类血细胞、总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3h时分别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而血淋巴酚氧化酶、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淋巴溶菌活力于6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各免疫指标变化与多巴胺的注射剂量具有明显的负、正相关性;其中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数量和血淋巴酚氧化酶、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12h后趋于稳定,透明细胞、总血细胞数量和吞噬率于18h后保持稳定,而溶菌活力在24h后保持平稳,稳定后各免疫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这说明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对虾免疫力的显著下降,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半薄切片、超薄切片和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研究中国对虾中肠结缔组织中的1种颗粒细胞,该细胞28~32μm大小,细胞核小,胞质颗粒呈多样性。亚甲基兰染色显示,细胞内颗粒具异染性,提示这些颗粒中含有肝素类成分;磷钨酸乙醇法染色显示,该细胞内有嗜铬颗粒并具有肥大细胞颗粒的染色性质;焦锑酸甲法显示,细胞中富含Ca^2 ;酚氧化酶孵育反应显示。酶活性出现在受病毒感染对虾肠壁结缔组织中的这种颗粒细胞中。研究表明:1.存在于中肠背侧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在分布位置、细胞形态和相关染色反应结果等方面不同于已往报道的血细胞,这是1种具有某些肥大细胞特征的结缔组织颗粒细胞;2.结缔组织颗粒细胞具有储存Ca^2 的功能;3.病毒感染,可使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中的酚氧化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酚氧化酶,提示这种细胞参与对虾的免疫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虾血细胞分类、密度及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血细胞进行超显微结钩观察,提出血细胞分为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类。血细胞密度因蜕皮期不同而异,C期较低,D_2期较高平均密度3.896~8.66×10~4cell/ml/ind。3类细胞比例为0.6~2.7,79.2~84.4,14.8~20.1%。当镰刀菌感染时,血细胞密度下降为对照组的54.3%,小颗粒细胞比例减少,大颗粒细胞增加。当养殖密度增加及水温降低时,血细胞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组成比例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血细胞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给海湾扇贝的细胞免疫学研究提供基本依据,同时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进行血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2种类型.与透明细胞相比,颗粒细胞数目多,酸性磷酸酶活性高,细胞核呈肾形或卵圆形,核质比低,细胞质内颗粒状物质丰富,颗粒大小不一,可明显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2类.这些特征表明,海湾扇贝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的免疫学功能是明显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对杂色鲍血细胞进行了显微、亚显微及超微观察,根据细胞大小、特性等将其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的特征是细胞较大,大多数细胞呈圆形或略呈椭圆形,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大小为11.79±1.09μm,核质比为0.56,细胞内具有均质的大颗粒;无颗粒细胞的特征为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较小,核质比为0.71,包含一个或两个明显的透明细胞质区域,细胞大小为6.37±0.49μm.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淋巴器官的盲管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内充满着大量的以颗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副缠卵腺及腺体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缠卵腺由副缠卵腺壁、腺体小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腺体小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排列围成,各个管道之间通过典型的结缔组织复合体连接在一起;结缔组织复合体由肌肉纤维和血管等构成。小管上皮细胞靠近管腔面着生有微绒毛和纤毛,胞质中有大量的球状小泡分泌物,有的球状小泡被囊泡包裹,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并在纤毛摆动的作用下运送出管道外;腺体管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细菌,呈棒状或者杆状;推测其共生细菌来自于乌贼生活水域的"水平传递"。  相似文献   

13.
A 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d kidney, thymus, and spleen in Pseudosciaena crocea aging in range from just hatching to the 60th day after hatching (DAH). Head kidney was first present on the 3rd DAH. Primordial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were first observed in the head kidney which rapidly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cellular types. Progenitor spleen was present on the 4th DAH, located close to the gut, which soon became rich in blood capillaries, red blood cells and thrombocytes. The thymus was obvious on the 4th DAH, and was locat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upper corner of the opercular cavity, closely under the membrance of the opercuhr cavity. The thymus was the last lymphoid organ to appear but showed a quick development. This organ seemed to originate from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migrating from the head region of the kidney. The thymus consisted of outer thymocytic and inner epithelioid zones. There was no obvious demarcation between them, but both zones were visible. Small lymphocytes appeared, or lymphoid organs become lymphoid, in the sequence thymus, head kidney and spleen. Only a small number of lymphocytes appeared in the later stages. Non-specific system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unocompetence mechanisms of P. crocea during its early development stage.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显微与超微技术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头肾、胸腺与脾脏的发育.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3日龄仔鱼出现头肾原基,原始造血干细胞最早被发现于头肾,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4日龄仔鱼出现脾脏原基和胸腺原基.脾脏靠近内脏,含大量窦状隙,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细胞与血小板.胸腺是最迟出现的淋巴器官,但发育较快.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外区和内区,二者虽没有明显界限,但容易区分.免疫器官出现小淋巴细胞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淋巴组织的发育相对滞后.在大黄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触角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触角腺的组织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 ,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光镜观察显示 :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 3部分组成。开放的血窦和动脉小血管分布在体腔囊和迷路小管之间。电镜观察研究表明 :1体腔囊壁由足细胞和基膜组成 ,足细胞以足状突起连接于基膜上 ,血窦和动脉小血管中的血淋巴液滤入体腔囊形成原尿。足细胞吸收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 ,并行细胞内消化与解毒作用。 2迷路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具发达的微绒毛 ,细胞基部质膜形成大量内褶。迷路具有对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水及无机离子进行重吸收的功能 ,并能排泄机体代谢废物 ,参与渗透压调节。 3原肾管上皮细胞基部质膜和侧膜向细胞内形成更深更多的质膜内褶 ,细胞进一步重吸收管腔中的水及无机离子 ,并通过活跃的无机离子代谢作用 ,在形成中国对虾高渗、浓缩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血细胞及其免疫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李光友  王青 《海洋与湖沼》1995,26(6):591-597
于1991年3月-1992年4月青岛近海及一养虾场捕集中国对虾亲虾和越冬亲虾,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国虾的血细胞形态及其亚显微结构;研究定量测定细胞吞噬活性的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血细胞分3种:无颗粒细胞,呈球形或梭形,胞质不含颗粒粒;小颗粒细胞及颗粒细胞,卵球形或椭球球形,胞质含有电子致密颗粒,颗粒可分均匀、非均匀的;小颗粒细胞质富含线粒体,可能与它对异物敏感易发生胞吐作用有关,该细胞是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抗凡纳滨对虾大颗粒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析了凡纳滨对虾人工感染白斑症病毒(WSSV)后血细胞中大颗粒细胞的变化。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后,大颗粒细胞的细胞质较正常细胞的多;从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第1天至第3天,大颗粒细胞的数量增加幅度较大。同时,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也增加较大:第1天为15.2%,第2天为18%,第3天增大到45.9%,而后大颗粒细胞的比例稍有下降,到第8天下降到43.3%,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虾的大颗粒细胞比例为15.2%)。  相似文献   

18.
褐牙鲆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rvaceus)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褐牙鲆鳃氯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叶基部,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有丰富的线粒体,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I型氯细胞、Ⅱ型氯细胞、Ⅲ型氯细胞和Ⅳ型氯细胞。I型氯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低。微细小管系统发达呈细管状;Ⅱ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高,微细小管系统主要呈粗网状;Ⅲ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基质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胞内存在大量线粒体,分泌腔小;Ⅳ型氯细胞为扁平状,细胞体积较小,具有较大的分泌腔,但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褐牙鲆鳃氯细胞系统是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9.
日本沼虾鳃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日本沼虾鳃的 3种细胞的超微结构。鳃丝角质层下的上皮细胞层比较薄 ,其近角质层侧细胞膜具有微绒毛。位于鳃丝中隔表面的上皮细胞 ,为假复层状结构 ,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和线粒体。颗粒细胞内充满了丰富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大型的球状分泌颗粒。其颗粒内含有絮状物质或斑纹状物质。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鳃轴内血管腔的表面 ,其细胞膜内陷形成许多足突及过滤孔 ,细胞质中充满了各种大小的泡、包被泡和管道  相似文献   

20.
徐萌霖 《海洋与湖沼》2014,45(1):189-196
造血激素(astakine)是一种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作用的甲壳动物细胞因子,参与甲壳动物的造血活动,对于只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甲壳动物抗感染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前期成功克隆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的基因Lvast。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功能,本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Lvast表达的组织分布,同时还用Dlight标记抗LvAST抗体进行了LvAST在对虾细胞和组织中的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说明,Lvast主要在肝胰腺、鳃和肌肉中大量表达,而淋巴器官和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较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vAST可同时存在于血淋巴细胞内和血淋巴细胞膜表面,不同的血淋巴细胞表面的LvAST分布呈现出明显差异,可能具有重要的血细胞分类意义。LvAST的蛋白在肝胰腺、鳃、肌肉、淋巴器官等组织中均有分布,并且肝胰腺组织中分布较多,淋巴器官组织中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