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最关键因素。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需要学生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等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则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人口死亡率是人口转型关键因素之一,而人口转型又关系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以2000—2015年粗死亡率数据为基础,通过变异系数、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人口死亡率空间格局差异及演变态势,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定量分析人口死亡率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人口死亡率大致呈西北、东北和东南低,中部及西南高态势,且各时段人口死亡率降低省份高于增长省份;(2)中国各省死亡率变异系数差异悬殊,且在空间趋势中东西方向呈现两端低中间高、南北方向由两端低中间高向北低南高转变;(3)人口死亡率全局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减弱,区域差异缩小,且局部空间上以高-高和低-低聚集为主;(4)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死亡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因子,其次分别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突发环境事件次数和气候条件等。人均生产总值对人口死亡率起主要抑制作用,其次分别为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十万人口大学平均在校生数、人均用水量和空气质量。农作物受灾面积合计对人口死亡率在不同年份作用力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一、人口转型理论:现实的抽象 自近代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始理性地思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洪亮吉(1793年)的《治平篇》、马尔萨斯(1798)的《人口论》等,都注意到人口膨胀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1934年,法国学者兰德里(A.Landry)在《人口革命》中基于欧洲国家人口统计数据,首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将西欧人口变化分成三个序列(图1):(1)古代的原始型(高高低);(2)中世纪的过渡型;(3)产业革命后的现代型(从“高低高”到“低低低”)。  相似文献   

4.
河型转化是河流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综合反映,具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生产的双重价值。以嫩江干流上游(以下简称嫩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地貌、气候等资料描绘了1985—2020年嫩江上游的河流形态特征,分析了河流类型、河型转化控制因素及河型转化模式。研究表明:(1)嫩江上游整体为稳定的河流且稳定性先增后减,顺河流方向发育三种河型——低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Ⅰ)、高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Ⅱ)、低坡度较稳定的网状河(河段Ⅲ);(2)构造活动微弱是河流稳定的前提,气温和降水变化量是稳定性变化的控制因素,且气温变化量的贡献率更大;(3)河段Ⅰ转化为河段Ⅱ的控制因素为断层和冻土,土壤起协同作用,河段Ⅱ转化为河段Ⅲ的控制因素为地形和河流边界岩性,土壤、植被起协同作用;(4)嫩江上游的河型转化是一种流域尺度内构造运动限制的中纬度半湿润-湿润区山地曲流河向平原网状河转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常见于东北亚。  相似文献   

5.
何平 《地理教学》2012,(9):25-26,17
一、主要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从中你了解到美国有哪些"世界之最"?是不是所有的"世界之最"都会令美国人民感到骄傲呢?学生活动1:读图练习—了解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世界排名参考“2004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柱状图(见图一),读出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看看美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几。,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区域重力场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大兴安岭及其以东地区为镜像异常区,山体重力低,平原区重力高,艾里模式成立;大兴安岭到宝音图—巴彦乌拉山—雅布赖山—阿尔腾山为内蒙中部区,山形异常区,山体重力高,平原区重力低,普拉特模式成立;宝音图—巴彦乌拉山—阿尔腾山以西为内蒙西部区,亦为山形异常区,山体重力高,平原区重力低,普拉特模式成立。  相似文献   

7.
丁强 《地理教学》2014,(7):47-47
正误区1: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就快。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从原始型的增长模式来看,虽然出生率很高,但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在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时,人口才能增长迅速。误区2:人口问题是指由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分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概括地讲,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书来 《地理教学》2014,(13):30-31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心中有图"是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秘笈"之一。相关教学论文也有不少关于画世界轮廓图、中国简图方法,如"一笔画图法""板画法""简图法"等。这些画图法有的"专业性"太强,只有少数师生能掌握,有的缺乏经纬度量化等而略显不足。下述画图法学习者易于掌握,画法简单、适用,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一、数形结合经纬网,画世界轮廓图在作业纸上,先画一条横线代表赤道(0°),靠西侧位置画三条等距离且平行的经线,分别代表经线40°W、80°W、120°W。  相似文献   

9.
一、师生纠错图表包括一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解剖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1.思维误区分析【问题1】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A.温带落叶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以民族8省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从空间分异来看,区际间呈“西北高、华南-西南-青藏低”分布、省际间呈“北高南低”分布、省内呈“极化与均衡并存”分布。(2)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增长率呈现出由“西北-西南高、青藏-华南低”向“西南-青藏高、华南-西北低”演变的分布格局。(3)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类型由以“低水平-低增长型、低水平-中增长型和中水平-低增长型”为主向以“低水平-中增长型、低水平-高增长型和中水平-中增长”为主演变。(4)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投资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收入水平和政府调控。  相似文献   

11.
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2017—203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在高、中、低三种环境规制强度下设定出9种发展模式,以分析环境规制与FDI对能源碳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 在初始发展情境下,西北地区2030年碳排放总量为70 273.07×104 t,无法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2) 低环境规制背景下,高、高中、高低三种发展模式203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额为73 550.53×104 t、64 881.98×104 t、56 296.96×104 t。(3) 中、高环境规制下,中低、低两种发展模式分别于2025年、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峰值额度为53 447.15×104 t、51 022.68×104 t。能源碳排放强度为0.86 t·(104元)-1、0.68 t·(104元)-1,相比较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8.38%、60.14%。9种发展模式中,仅中低、低两种发展模式能够如期实现碳排放峰值任务,表明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有效减缓西北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为促进西北地区碳排放峰值目标如期实现,针对西北地区碳减排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人口流入流出时空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数据时代,来自网络的人口迁徙数据,为开展区域间人口流入、流出模式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腾讯日迁徙数据(2015—2018年),借助时间序列、社交网络和时空统计等分析方法,剖析、挖掘了青藏高原人口流入与流出模式,探讨了青藏高原与国内其他城市间的季节性人口流向和人口互动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年内呈低—中—中高—高的季节性变化规律;2015至2018年,青藏高原在全国城市流动人口互动网络中的地位持续提升,人口流动量提升了8.2%,网络排名提升了24.5%,中值季、中高值季和高值季相对低值季而言,日均人口流动量依次增高14.2%、26.7%、57.8%;② 青藏高原人口流动方向集中在青藏高原NEE-67.5°至SEE-112.5°的45°扇形区间,并且青藏高原与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互动频繁;③ 全国大部分城市与青藏高原人口互动强度持续增强,旅游业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新疆和田和巴音州、重庆、广安、眉山和河南三门峡与青藏高原间呈现中值季—中高值季升高而高值季下降模式,反映了青藏高原的劳务输入存在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吐鲁番、东莞和运城出现高值季下降模式则主要是物资供给关系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人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其收缩态势关系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平稳性。基于2008—2017年贵州县域人口数据,利用年均人口变化率公式测算人口收缩的空间态势,并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定量探讨贵州县域人口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08—2012年,贵州县域人口收缩区域增长显著,尤其西部与南部地带;2013—2017年,贵州县域人口收缩区域锐减,且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重度石漠化区域。(2)2008—2017年,贵州县域人口收缩类型以阶段收缩为主,持续增长次之,持续收缩最少。(3)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各因素对贵州县域人口收缩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政府财政支出是人口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起伏度次之,到地级市中心距离和到省会距离影响较大,非石漠化地域占比、人均GDP和二三产值占比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郑文舒 《地理教学》2014,(13):15-17
行动研究是一种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教学研究模式,它呈现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行动"的螺旋上升过程。本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理及其环节指导地理教学,论述这一教学研究模式对提高学生地理综合题答题能力的教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中心城市人口城镇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创新经济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省域中心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地的功能日益凸显。人口流动倾向影响着不同规模和行政等级城市之间的城镇体系重构,选取各个省域典型城市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通过我国城市人口最新数据统计测算,揭示出近期全国城镇化发展态势与大都市区域格局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态势逐渐趋于平稳,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仍存在显著差异,各类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在人口集聚方面表现突出,传统港口城市、工业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逐步趋弱。其中,一级城市人口吸纳能力超强,二级城市成为人口重要集聚地,三级城市人口增速趋缓,四级城市人口吸引力平稳;可将之划分为“高/低规模”“高/低增长”四种不同组合类型。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变化和人力资本竞争,显著影响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实力日益增强,人口增长强劲,进而改变了传统东中西区域经济显著分异的格局,省会城市首位度表现出“高/低位序”“高/低集中”四种不同组合分布特征,且集中于“高位序、高集中”和“低位序、低集中”两种类型,分化格局相对明显。伴随着中国大都市的不断发育成熟,其逐步成为新时代创新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6.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0,(14):15-16
一、导入新课(寻根觅源)1.(寻根)多媒体展示影视材料。2.(测算)台湾岛离大陆有多远?(1)读书图6.22,根据比例尺量算一下图上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  相似文献   

17.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刘鹤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67-1176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与经贸合作伙伴, 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南非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对开展中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南非历年来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 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偏移—分享模型, 分析了南非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南非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呈现出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区和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人口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区和沿海港口城市, 低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1996-2011 年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加强, 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偏移—分享分析表明, 南非人口增长速度先后经历了从1996-2001 年快速增长到2001-2007 年缓慢增长, 再到2007-2011 年高速增长的“高—低—高”增长阶段;省域层面上看, 豪登省和西开普省一直是南非人口集聚较强地区。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所编写的人教课标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沪版等五种版本教材和人教大纲版选修一教材中,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常会感到困惑与难以处理,尤其是高考复习中必须加以整合教学,更是存在如何以最少时间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核心内涵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探索,认为应用图示法进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教学,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论文利用中国知识产权局记录的城际技术转移专利条目数据,从关联度和复杂度入手,借助Gephi、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中国城市的专利技术引入模式。论文以城市引入技术的平均关联度、平均复杂度为标尺,划分出“高关联度—高复杂度”“低关联度—高复杂度”“低关联度—低复杂度”“高关联度—低复杂度”4种模式。进一步地,不同的技术引入模式之间隐含着演化机制,论文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以低关联度为主导的开拓学习阶段、关联度逐渐提升的强化学习阶段、多元化引进陌生领域技术的跳跃学习阶段。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关联度的提升和复杂度的降低,都有利于城市引入该种专利技术,且关联度的提升将促进城市对复杂技术的吸收,并通过分组回归验证了城市技术引入模式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失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尊重生命与保障人权的现实背景下,对失踪人口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管窥了2015—2019年中国失踪人口的基本特征、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 失踪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由高到低依次为8~16岁、2~7岁、0~1岁和60~65岁;失踪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意识失踪、主动失踪与被动失踪,失踪亚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卖、身患疾病、联系中断与家庭不和。② 时间上,失踪人口总数、性别与年龄变化均呈“驼峰”状,并以2017年为轴于两侧对称分布。空间上,总体为“低—高”和“高—低”集聚,广东、浙江和四川是人口失踪的高发省份。③ 人口失踪省内流动远高于跨省流动,省内流动以广东、四川、河南和江苏为最,跨省流动以“安徽—江苏”和“广西—广东”为主要路径。④ 人口失踪可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强弱连接理论”来解释,其主要受人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