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ECMWF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和大气模式集合预报产品,采用本地统计量融合方法和联合概率方法,对2014年山西省9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2014年山西省9次暴雨过程影响系统差异较大,强降水多集中在山西中南部地区,暴雨落区表现为区域性、局地性或大范围分散性特征;(2)本地统计量融合方法对于大雨落区的预报与实况较为接近,而联合概率预报方法的大概率范围对于暴雨落区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TS评分检验表明,对于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天气过程,可更多参考本地统计量融合方法,而对于大范围分散性的暴雨天气过程,本地统计量融合方法空报较多,ECMWF确定性预报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SWC-WARMS)2019年5~8月00时起报的24h累计降水预报资料和四川省气象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采用频率匹配法对6月1日~8月31日降水预报值进行了偏差订正。结果表明:模式预报的24h累计降水量总体为湿偏差;订正后降水量平均绝对误差减小;大雨和暴雨的偏差评分提高;小雨、中雨、大雨的TS评分提高,暴雨TS评分降低;各量级的空报率均有所降低,小雨和中雨漏报率减小,大雨和暴雨漏报率增大,尤其是暴雨漏报率显著增加;当模式对暴雨降水落区预报较好(差)时,频率匹配订正能提高(降低)TS评分。   相似文献   

3.
1991 年江淮暴雨的定量预报检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hreat Score方法,对1991年6月12—15日,6月29日—7月12日江淮持续暴雨的定量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大雨和暴雨预报,目前主观预报优于客观预报。数值预报在降雨定量预报的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突破。  相似文献   

4.
以2015年5月20日广东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ECMWF集合预报产品选出了预报好和差的成员,对比分析了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的差异,找出了暴雨敏感因子。结果表明: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地预报出该次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场、降雨分布和量级特征,但对大雨以上量级的精确预报还有较大的误差,主要表现为大雨以上量级空报率最高以及暴雨以上量级漏报率最高。不同集合预报成员对降雨的形势场和大雨以上量级的预报有显著差异。相比暴雨预报能力较差的成员,优选成员对低层风场和低压的发展预报更接近实况,同时在风速、CAPE值、850 hPa温度、850 hPa和925 hPa比湿等物理量场与实况更接近,是该次暴雨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5.
副高脊控制的地区,一般认为天空晴朗,间有多云、偶有阵性降水,雨量甚微。然而,实践证明,有些情况不然,高压脊下仍有大雨暴雨或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发生。这就给正常业务预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如何认识它们,预报着眼点是什么?本文就以副高脊下出现大雨暴雨的过程入手,对其分析归类,提出预报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区分、认识和预报这类天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河流域东北冷涡降水样本,应用海河流域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CWF)降水预报资料,利用滑动相关分析方法建立重组预报序列,基于加密自动站24 h累积降水量及重组24 h降水预报序列的Gamma累积概率分布曲线,采用预报—实况概率匹配方法建立1~3日的短期订正模型并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欧洲中心数值模式对于海河流域东北冷涡降水的预报较实况偏慢;概率匹配法主要通过订正降水量级来改善预报结果,订正后降水预报对于小雨、大雨、暴雨预报的TS(Threat Score)评分技巧均有提升,尤其对于大雨和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订正后预报量级及预报落区大小均与实况更加接近,订正效果显著。东北冷涡降水对流性强,模式预报能力弱,而订正后预报能有效提高此类强降水的预报技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WRF模式和GFS资料对一次大尺度天气系统作用下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回报,分析了WRF模式不同降水方案和3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45km,15km和5km)对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对于大尺度强迫作用较强的暴雨,尤其是层状云降水为主的暴雨,云微物理过程方案对降水的影响远大于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②WRF模式不同的微物理过程方案对各等级降水量的预报效果差别较大。其中Kessler方案的TS评分明显随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减小,其他6个方案的TS评分都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小雨和暴雨的TS评分较高,而中雨和大雨的TS评分较低。③对于小雨量级的降水,Lin方案的预报效果最好;对于中雨和大雨量级的降水,WSM 3方案的预报效果最好;对于暴雨量级的降水,WSM 5方案的预报效果最好;整体预报效果最好的是WSM 3方案,其次是WSM 5方案,Kessler方案最差。④WRF模式的降水预报效果并不总是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存在明显的阈值(15km左右),当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到超过这一阈值以后,预报效果开始转差。  相似文献   

8.
利用ECMWF集合预报降水资料和重庆市自动站降水资料,运用晴雨、TS评分、预报偏差等检验方法对重庆地区2014—2016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产品在短期时效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最小值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对于TS评分检验,小雨量级可优先参考最小值、10%分位数和融合产品,中雨量级参考平均数和概率匹配平均,大雨和暴雨量级分别参考75%分位数和90%分位数。对于预报偏差检验,小雨量级可优先参考最小值、Mode,中雨量级参考融合产品、中位数,大雨量级参考控制预报、融合产品,暴雨量级参考90%分位数。对于百分位值预报产品和概率预报产品,小雨量级可参考5%~10%分位数和80%~90%概率预报产品,中雨量级可参考45%~55%分位数和40%概率预报产品,大雨量级可参考70%~80%分位数和20%概率预报产品,暴雨量级可参考90%~95%分位数和10%概率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9.
邹琪美 《四川气象》2000,20(1):22-25
探讨了凉山区域性大雨、暴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具体分析了凉山区域性大雨、暴雨的环流背景及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市前汛期 (4~ 6月 )总降雨量主要由大雨及暴雨过程决定。大雨、暴雨过程与降雨量的偏多或偏少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通过点聚图及回归方程来表征两者的线性关系 ,从而将前汛期降雨量的预报转化为相当大雨日数 (将大雨或暴雨过程的总降雨量除以 30 ,所得之整数为相当大雨日数 )估算问题 ,而相当大雨日数的预报 ,可以用自回归方程得出。1 前汛期总降雨量的年际分布  采用业务工作中的旱涝级别 ,对 195 1~1996年湛江市前汛期总降雨量进行分级 :1级表示降雨距平百分率ΔR≤ - 5 0 % ;2级表示降雨距平百分率 - 5 0 % <ΔR<- 2 0 % ;3级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对2014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统计量进行逐6 h和24 h晴雨检验、降水分级检验及区域性暴雨检验。结果表明:1)10%、25%、Mode、融合、最小值在晴雨预报准确率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2)对于全年降水分级检验,10%、25%、Mode、融合、最小值这5个统计量在小雨的预报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中位数、概率对中雨的ETS评分要略高于控制预报;90%、75%、概率对大雨预报比控制预报好。对于暴雨预报,最大值、90%、融合比控制预报好;融合、最大值对大暴雨落区的指示意义不大,但对大暴雨量级降水的可能性可以供预报员参考。3)对于区域性暴雨预报,90%、融合、最大值的预报技巧比控制预报高,最大值虽然空报较严重,但对降水量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集合预报各统计量对于强降水过程爆发或发展阶段的预报效果不如降水过程成熟期或末期好。  相似文献   

12.
近五年,在陇南地区出现了四次大到暴雨天气。1988年7月1日,全区大雨,武都、礼县达到暴雨。1990年7月5、6日,在成县、徽县、康县和两当连续两日出现暴雨,36小时降水量分别为92毫米、154.2毫米、137.6毫米和144毫米。1990年7月16日,全区大雨,成县、微县达暴雨。上述四次暴雨简称为“7.1”、“7.5”、“7.6”、“7.16”暴雨。云图分析得出:冷锋云系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侧云带中北上的积云团叠加,形成中尺度不稳定对流复合体,是造成陕、甘、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7日,山西省大部地区降小雨,有22个县市降中雨、6县市降大雨、4县市出现暴雨。本文通过对影响暴雨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特征、地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一些预报着眼点,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春季暴雨预报、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凉山区域性大雨、暴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具体分析了凉山区域性大雨、暴雨的环流背景及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GRAPES_TCM模式对影响浙江省热带气旋的降水预报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6-2009年有热带气旋影响浙江省期间气象站(包括自动站)资料及上海台风研究所的GRAPES_TCM模式输出降水资料,应用TS和BS评分方法,对模式在浙江省的热带气旋降水预报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晴雨准确率和小雨TS评分24 h和36 h预报相对高,48 h开始随预报时效逐渐下降,中雨、大雨和暴雨TS评分随时效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大暴雨TS评分有较大的随机性.漏报是影响小雨和中雨TS评分的主要原因,空、漏报对大雨和暴雨TS评分的影响基本相同,空报是影响大暴雨TS评分的主要原因.相同预报时效的TS评分随降水等级的提高而减小.BS评分发现模式对大雨及以下量级降水预报站次比实际偏少,对暴雨预报相对接近实际出现站次,对70 mm以上的大暴雨模式有过度预报倾向.与宁波市气象台主观预报比较,对晴雨和小雨预报,相同时效的主观预报一般高于客观,主观暴雨预报TS评分比客观预报一般高出30%以上.GRAPES_TCM模式对于影响程度高的TC降水预报能力相对高.20时输出预报与08时相比,对于晴雨和小雨预报,48 h以内差异不大,而60 h和72 h预报准确率,20时明显高于08时.对于中雨及以上等级降水,20时预报TS评分一般比08时好,主要得益于漏报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从’98特大洪水中看改进的HLAFS数值降水预报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对1998年大洪水期间改进的HLAFS[1]的降雨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改进的HLAFS对松嫩流域的暴雨预报较好, 中到大雨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较好, 而三峡库区相对较差; 对于主要降雨过程降雨区的强度预报往往比实况弱, 且其落区约有半数较实况偏北, 但其轴向一般与实况一致; 改进的HLAFS对小雨预报比原HLAFS好, 对中雨和暴雨预报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整体预报面积偏大和大雨以上降水预报准确率低仍是HLAFS有待改进的问题.对三峡库区面降水量预报, 半数左右的预报较好; 对大量级降水预报往往偏弱, 而小量级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我们用500hPa波谱的物理量结合大气环流特点,作前汛期的大雨,暴雨过程预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本文主要从经向扰动动能谱、角动量及方差(1),分析我区前汛期大雨、暴雨的规律,并找出一些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大雨和暴雨预报准确率,我们从县站预报的角度出发,使用近地层空气饱和度预报未来大到暴雨的产生、持续和结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夏季华中地区四种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效果评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检验2005年夏季四种数值预报模式对华中地区五省降水预报的Ts评分、空报率、漏报率,对各种数值预报模式的降水预报性能及特点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小雨等级,德国模式预报评分最高,其他模式差别不大;中雨、大雨等级,日本模式预报评分最高,MM5最低;暴雨等级,德国模式预报评分最高,日本模式最低;大暴雨等级,T213预报评分最高,日本模式基本没有预报。比较数值预报模式对华中地区五省的平均预报成绩,在大雨及大雨以下降水量级,河南省的成绩明显较其他省偏低,暴雨以上降水量级,各省成绩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和欧洲细网格(ECMWF)、日本高分辨率(JMA)及多模式客观集成预报技术(OCF)模式预报资料,以2015年2-7月为例,评估这三种模式对浙江省6个水库流域客观面雨量预报效果。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值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观测值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检验评分方法采用平均绝对误差、TS评分(Threat Score)和模糊评分法。初步检验结果表明:1)ECMWF对大雨暴雨的预报效果优于其他模式的,OCF对中雨的预报效果优于其他模式的,对小雨预报,三种模式效果相当。2)各模式预报效果均随着降水等级增大而下降。小雨时,空报率远高于漏报率,其中ECMWF和OCF漏报率不到10%;大雨暴雨时,漏报率远高于空报率,其中JMA漏报率达75%~90%。3)三种模式对浙江中部北部地区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效果整体优于对浙江南部地区水库的,且随着降水等级升高,南北水库之间预报效果差异增大。4)ECMWF对大雨暴雨的预报效果随着时效临近表现为明显改善,OCF和JMA在72 h预报时效以外,预报效果随时效临近呈改善趋势,在72 h时效以内,预报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