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鱼类群落个体数指标时空格局的因子分析(朱鑫华,1996;朱鑫华等,1996)表明,在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群落内,同一月份总鱼种数与第一主成分代表鱼种数成正相关。然而,由于鱼类群落内不同种间个体大小差异悬殊,加上同一鱼种的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重量生长速率变化,导致群落个体数量特征分析多强调了小型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忽视了大型种,尤其是产卵群体的补充作用(Laevastu and Larkins,1981; Margalef,1979)。本文以生物量指标为目标变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解析渤海鱼类群落指标一鱼种生物量生态密度(BED)时空分布格局,主要探讨群落结构时空格局易变性和稳定性,并以相隔10年的季度月资料比较分析,研究生态系统内群落演替动态过程间的相互关系(Ulanowicz and Platt,1985)。  相似文献   

2.
核电站温排水对大亚湾鲷科鱼卵,仔鱼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维翥 《热带海洋》1996,15(4):80-84
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排放前、后,自1993年1月20日至1995年2月28日对该站附近水域14个站位进行6个航次的采样调查,收集鲷科鱼卵、仔鱼样本和同一站位的水温资料。结果表明,各站位的鲷科鱼卵、仔鱼的分布在温排水排放前、后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水域升温2 ̄8℃对鲷科鱼类的产卵、孵化和仔鱼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升温水域范围只限在2n mile内,可以认为整个大亚湾鲷科鱼类的资源和补充尚水  相似文献   

3.
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排放前、后,自1993年1月20日至1995年2月28日对该站附近水域14个站位共进行6个航次的采样调查,收集鲷科鱼卵、仔鱼样本和同一站位的水温资料。结果表明,各站位的绸科鱼卵、仔鱼的分布在温排水排放前、后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水域升温2—8℃对鲷科鱼类的产卵、孵化和仔鱼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升温水域范围只限在2nmile内,可以认为整个大亚湾鲷科鱼类的资源和补充尚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贻贝养殖区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对丰度、种类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相似性指数,结合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级聚类和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贻贝养殖和泥地生境中的鱼类组成、群落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在两生境共采集鱼类41种,其中MF为35种,SB为25种。MF中以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代表的石首鱼科鱼类的优势度皆高于同期的SB,且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成为MF的季节性优势种。但鲬(Platycephalus indicus)和黄鮟鮟(Lophius litulon)等泥地优势种在MF却较为少见。单变量分析表明两生境间各季度种类组成中等不相似。春夏季MF站位的群落丰度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比SB高,但两生境间各指标并无显著差异。多变量分析显示3个站位的群落格局皆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且2生境间群落组成差异明显。ABC分析揭示幼小鱼类的数量优势在MF站位要比SB更明显,群落稳定性高于后者。BIOENV分析显示溶解氧皆为两生境鱼类群落组成的最大相关因子。研究表明,相对于同期的泥地生境,贻贝养殖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并无显著影响,但养殖活动对石首鱼科鱼类和一些趋礁鱼类的种群可能起到了积极的养护作用,同时也为幼小鱼类提供了更多的人工庇护所。  相似文献   

5.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8,30(4):123-130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6.
鱼类群落是水域生态系统内生产力动态的重要输出成分,也是当今以生态系统多样性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鱼类群落结构,通常采用描述自然群落多样性综合指数,如物种数、生态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结构指数(朱鑫华等,1994a, Washington,1984),或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群落内生物因素的时空格局动态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环境参数的相关性(朱鑫华等,1994b; Ardisson et al.,1990)、优势种代表站区和主成分鱼种空间分布特征(周建魁,1984;徐青,1988)。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解析渤海鱼类群落指标——全部鱼种个体数生态密度(NED)时空分布格局特征,旨在探讨鱼类群落时空格局易变性和稳定性,以解释増殖水域群落结构特征、多鱼种种间关系及其鱼种生态栖息地利用间的相互关系(Ulanowicz and Platt,1985),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生物群落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Diamond and Case,1986, Morris,1987)。  相似文献   

7.
论文资料表明中日两国海区共出现4351种鱼类,分属329科。其中中国分布为3048种,日本为3254种,两国共有种为1951种,占海区鱼类总数的44.84%。文中并对上述鱼种依不同海区作了比较分析,其中有上百种鱼种是两国渔业的主要对象。论文指出,中日海洋鱼类的高度多样性是同源扩布的产物;同时,又由于区维与海流系统的差异,导致鱼种在共性基础上的分异。保护海洋鱼类多样性是持续渔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建立资源管理型渔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大亚湾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报道软体动物已鉴定有35种,主要由樱蛤科、帘蛤科和汇螺科组成;按种类性质,大多属于广温广盐广布种。平均生物量为51.15g/㎡,平均栖息密度为58个/㎡,群落可划分高、中、低3个分布带,同时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和9月对大亚湾海域通过拖网和流刺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18目76科135属200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4目5科5属6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3.0%;硬骨鱼纲14目71科130属19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7.0%.根据其适温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183种,占总种数的91.5%;暖温性鱼类有16种,占总种数的8.0%;冷温性鱼类仅有1种,占总种数的0.5%.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74种,占总种数的37.0%;近底层鱼类共有68种,占总种数的34.0%;中上层鱼类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22.5%;岩礁鱼类有13种,占总种数的6.5%.大亚湾鱼类的年龄普遍偏低,以1 a龄鱼为主.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大亚湾海域具有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性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月-12月在大亚湾采集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样,测定厌氧亚硫酸还原菌的营养细胞和孢子的数量及季节变化规律,讨论了环境因子,水温和底层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对其数量的影响.本实验的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中厌氧正硫酸还原菌数量较低,提示该海湾受到的污染较少.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防城河口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研究了河口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和季节变化, 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95种, 隶属于2纲12目37科69属, 适温性以暖水性鱼类为主, 生态类型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其中, 春季60种, 夏季59种, 秋季54种, 冬季46种, 夏—秋季间种类相似性指数最高。全年优势种为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主要种有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条马鲾Equulites rivulatu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和真赤鲷Pagrus major等10种; 夏、秋季的最大优势种均为长鳍篮子鱼, 春、冬季的最大优势种分别为褐菖鲉和条马鲾。全湾鱼类年均资源密度为45836尾·km -2和 435.21kg·km -2, 资源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变化。全年各站位种数变化范围在2~21种, 多样性指数H′在0.468~4.031, 丰富度指数d在0.120~1.926, 均匀度指数J在0.181~0.969。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SIMPER) 分析表明该海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防城河口湾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硝酸盐。  相似文献   

12.
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15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网水平拖网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浮游生物35种,其中鱼卵21种,仔稚鱼23种。鱼类浮游生物隶属于8目18科34属,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鱼衔属(Callionymus spp.)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其中,鳀和鱼衔属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渔场海域,鲬主要分布于吕泗渔场海域,小黄鱼多分布于吕泗渔场北部海域。生态类型包括半咸水型、沿岸型和近海型种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以鱼衔属、鳀为优势种的站位组A(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海域)、以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等为优势种的站位组B(主要位于江苏沿岸海域)和以鲬为优势种的站位组C(主要位于江苏沿岸-近海海域),以站位组B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站位组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和适温类型组成不同,这与其所处的海域生境有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春季黄海中南部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表层温度。同时也受洋流、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为今后科学制定该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夜光藻是全球广泛分布的藻华种之一, 其摄食作用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环境DNA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文章研究了2021年1月中旬大亚湾夜光藻高丰度站位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 夜光藻高丰度站位的海水温盐条件为温度 14.4~18.3℃、盐度 32.52‰~33.14‰。夜光藻丰度较高的站位中, 卡顿藻科、海链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2.41%和2.23%, 明显高于其他站位的0.75%和0.62%; 同时拟哲水蚤科与长腹剑水蚤科等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22%和4.46%, 明显低于其他站位的64.13%和11.12%。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 夜光藻丰度增加可能导致其对拟哲水蚤科等类群摄食压力增加, 拟哲水蚤科类群丰度减少降低了卡顿藻科、海链藻科、原甲藻科、隐芽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摄食压力, 使其生物丰度增加; 同时夜光藻摄食压力增加使得裸甲藻科、圆筛藻科等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因此, 夜光藻丰度增加影响了水域中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综上结果表明, 环境DNA技术有助于认识夜光藻在浮游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地位, 可用于浮游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鱼类生活史型与生态学参数地理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85-1986年东海北部近海调查材料及其它有关文献,对43种鱼计74个种群或群体的生活史选择型及其生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我国近海的主要鱼类大多偏于r选择型。对r-K选择鱼种的资源特征及其对捕捞的反应作了阐述。各鱼种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在种间和空间分布均表现出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5.
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18年4月、6—11月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主要以暖温性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以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stigmatia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hexanema)、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joyneri)等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月间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分为3个组,其中,4月为一组,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饵料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其中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16.
摘 要:为了解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食性功能群结构的组成,于2018年4月、6—11月采用底拖网采样对该海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以阐明天津近海鱼类资源群落结构和食性功能群结构现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其中鲱形目6种,胡瓜鱼目1种,鲉形目1种,鲻形目1种,鲈形目12种,鲽形目2种。月间优势种以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鱼类栖所类型划分,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9种,大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7种,大陆架浅水中底层鱼类共4种,大陆架岩礁性鱼类2种,大陆架大洋洄游性中上层鱼类1种。根据鱼类适温类型划分,暖温性鱼类15种,暖水性鱼类6种,冷温性鱼类2种。据月间CLUSTER聚类和MDS分析结果可知,天津海域月间鱼类群落结构分为3个群组,其中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4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食物组成的出现频率百分比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6个功能群组成,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 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研究表明,天津近海鱼类种类较少,且以小型鱼类为主,以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1985年8月—1986年10月(2,9月除外),在长江口海区进行了鱼卵、仔鱼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系由淡水鱼类、半咸水鱼类和沿岸、近海鱼类四种生态类型组成的鱼类生态结构,具有特殊复杂的生态特点;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皆受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及黄海冷水团等水系的相互消长、交换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海况条件所制约。目前该海区的鱼类种间数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历史上的重要经济鱼类数量极少,而作为它们的主要饵料之一的鳀鱼数量却占绝对优势。这与渔业上的过度捕捞和滥捕有很大关系。因此,以发展增、养殖事业来转化和降低捕捞强度,对保护鱼类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1997年7月-1998年6月采集大亚湾澳头海域水样,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分析调查方法,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的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8种,其中硅藻98种,甲藻83种。结果表明,大亚湾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年平均细胞密度为424.7cells/ml,最高细胞密度为6689.8cells/ml,硅藻为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调查期间共发生藻类水华7次,硅藻可在全年各季节发生水华,而甲藻水华仅在春季发生。硅藻水华的消退与N的大量消耗有关,而甲藻水华对P消耗较大。结果表明,大亚湾合适的温度、盐度、气象条件、丰富的硅酸盐含量及N、P等营养盐的及时补充是大亚湾浮游植物数量高和水华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风、流等物理因素对藻类的聚积作用对水华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叶绿素a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良民 《海洋学报》1989,11(6):769-779
本文主要阐述大亚湾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规律和周年变化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讨论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透明度、溶解氧、营养盐、浮游生物及鱼类活动等对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模式,画出相关图。通过研究,认为海水透明度随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温度和营养盐将是影响叶绿素分布的重要因子。对如何改善大亚湾的生物环境,增强饵料基础,提高水域生产力等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