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从对海上建筑物的施工实践中,人们早已注意到下面的事实,即堤前波动对堤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当设计防波堤时必须考虑由堤前的波动而导致的水面升高,不然的话,就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想象的重大损失或者在建筑时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那么上述堤前波动的这种自然现象与堤前入射波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人们以往又是如何讨论的呢?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我国海域辽阔,漫长的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在这辽阔的海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波动,蕴藏着丰富的能量资源,而这种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象高频波动的海浪,潮频的潮位和潮流,它们的能量有的已经被利用,有的正在被利用.而在海洋中还存在一系列其它波动,如低频水位的波动,它仍含有自己的能量,这也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本文用能量谱分析的方法给出该海区低频水位能量的分布并分析能量的来源.因为"谱"系指能量相对于各组成波的频率的分布,水位具有的能量是由各组成波动贡献而得.所以谱是于整个频率范围内实行积分的结果,是水位变化总能量的量度.而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海洋表面的波动是极其复杂的.从Munk提出的海洋波能谱中(图1)容易看出,在大洋表面的各种波动中,就其相对能量来说,周期界于1-30秒的波动所含的能量最大.海面上这一周期范围的波动叫海浪,它包括风浪和涌浪;因起源于风的作用,恢复力为重力,所以也叫风生重力波.本文所指的波能即为海浪能.  相似文献   

4.
近海台风中大暴雨常常产生于台风东侧的螺旋云带区,大暴雨是与低层周期为6—10小时以及2-3小时的中尺度气压波动相联系。登陆台风东侧云臂受极锋前沿低层冷空气的激发可产生周期为2—3小时的重力内波,能谱分析指出,这种波动具有较大能量,谱特征与冷锋谱甚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s)是频率范围介于局地平均Brunt-V¾is¾l¾频率和0.05Hz(涌浪频率)之间的一种海洋波动,其能量在深水大洋中一般甚低,但在浅海中却很强.该波动的研究对于浅海海洋内部混合、近岸海洋工程、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及军事海洋学均有重要的意义.Munk[1]很早就开始研究这类波动,然而主要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对于该类波动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迟缓.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北部水位亚潮波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冬季水位亚潮波动能量以福建南部沿岸最强,广东沿岸仅为台湾海峡南部的一半左右,但二者具有相似的谱特征。各站的功率谱峰均出现在3.2,6.4,3.6和2.3d频带。其中3.2和6.4d波动能量最强。此外,在珠江口附近还有10.7d的较弱谱峰。与东海沿岸冬季情况类似,南海北部沿岸水位波动有很高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冬季我国东南沿海的亚潮波动受某一共同机制的控制。分析还表明水位波动一致地从东北向西南传播,但在不同岸段传播特征有相当差异。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冬季亚潮频水位波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立 《海洋学报》1989,11(3):275-283
冬季台湾海峡两岸水位存在较强亚潮频波动,西岸尤为显著.波动能量在32、10.7、4.6、3.6和2.9天频带出现谱峰.分析表明除主要由风场波动造成的埃克曼增减水(32、3.6天波动)外,海峡风场的波动还激发了周期为4.6和2.9天的陆架波,16天波动也具有陆架波的物理性质,但源于东海,非海峡风场所致.  相似文献   

8.
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距马萨诸塞州沿岸350千米处失事,艇上129人无一生还。那么谁是制造这场灾难的元凶呢? 它就是被人们称作“水下魔鬼”的内波! 凡见过海上风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凶猛的波涛、滔天的巨浪,但隐匿在海水内部的狂涛巨浪就鲜为人知了,因为它是看不见的波浪——内波。内波比海面波浪要大得多,一二十米高的内波还不算什么,超过1 00米也不称奇,在菲律宾苏禄海就测到过90米高的内波,在比斯开湾深层水中发现过振幅200米的内波。内波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在海洋表面发生的波浪,它的波动最大值是在海面,并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消失。海面上的波浪,实际上就是出现在空气和海水这两层不同密度的流体分界面上的波动。当海水密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尤其是在海水出现上轻下重两层,在外力扰动下就会在两层海水的分界面上出现波动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内波。  相似文献   

9.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为严重,造成三门湾内强增水的台风为三门湾南侧的西北向登陆台风。EMD分解结果显示三门湾内的风暴潮增水包含6 h,12 h,20 h左右的波动,其中6 h左右的波动来源于海湾共振,共振的频率是由海湾的形状、水深等固有性质所决定的。12 h的波动是由于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作用导致,20 h左右的波动是由于台风移动过程中外海波动的传入。结果表明EMD方法为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精细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加深对海湾内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小麦岛、千里岩、大陈三个海洋水文站长期观测的波高资料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进行了周期图、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年极位波高的长期振动。结果表明,年极值波高有各种长期波动,尤以11~12年和22年左右的波动周期为显著。这种波动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平均11.2年周期和太阳活动磁周期(即所谓的海尔周期)相当一致。同时指出,在选取某一段年权值波高序列来确定设计波高时,所选取的率极值波高序列年限长度,至少不应小于其长期波动周期的年限。就本文三站资料分析结果来看,至少不小于23年为宜。  相似文献   

11.
沿岸流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春平  邹志利 《海洋学报》2008,30(5):113-123
在坡度为1:40的平面斜坡上进行了单向不规则波的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实验,观测到了沿岸流的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100 s)。利用最大熵方法和三角函数回归法求得这种波动的主频率以及幅值,分析了波动幅值在垂直岸线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变化与沿岸流变化类似,即在沿岸流最大值附近这种波动强度最大。为了分析波动的机理,利用线性沿岸流不稳定模型对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求得了不稳定运动增长模式和波动周期,并与对应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从而说明实验中观测到的这种周期性波动为沿岸流不稳定引起的剪切波。  相似文献   

12.
余宙文  丁平兴 《海洋学报》1986,8(6):663-670
本文用非常简单直接的论证方法导出了波动动能与水平动量的关系以及能量劈分关系,大大简化了Starr等人原来给出的相应推导过程.本文还把二维无旋周期不变形波动的若干重要普遍积分性质推广至有均匀流存在时的波场中,为此提出了波动超量的概念,给出了波动超量的若干重要普遍积分性质.  相似文献   

13.
全球海洋高频波动主振荡周期的纬向带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的TOPEX/Poseidon和ERS-1/2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周期短于150d的高频波动及其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功率谱密度计算基础上,分析特定频段所含能量占周期短于150d的高濒波动总能量的百分比,发现该频段最强振荡(下文称主振荡)所对应的周期从近赤道的1个月逐步增加至南北纬30°附近的4个月,进一步分析表明主振荡周期的这种变化是连续的,与西向行星Rossby波的相速随纬度增加而变慢相对应.主振荡所对应的周期在全球海洋中呈显著的带状分布.进而表明在14°N(S)附近60d周期的振荡除通常所认为的由于潮汐混淆所造成的虚假信号之外,主要是行星Rossby波形态的真实信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等深矩形海湾里的潮波运动,研究了旋转球体(地球)上二维水体长波的一个典型驻波问题。分析对比该二维驻波和一维驻波,可以看出前者的图形比后者要复杂得多,但其规律性却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空间上相间配置的无潮点和圆流点。由矩形海湾里潮波能量传播的分析可知,判断该二维驻波的运动学特征,主要应从波动的宏观结构着眼,而不是像一维的那样判断有无能量的传播。文章着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但是在实际海洋中不乏这种潮波运动的广泛例证。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频率的盐度波动模式下,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生长和能量收支.实验结果表明:(1) 盐度波动D4(对虾在高盐度水平下处理4 d,降至低盐度水平处理2 d后回到高盐度水平,依次往复,D4表示在高盐水平停留4 d,其它略同)和D6组对虾的蜕皮率分别比恒定盐度D0组高12.9%和17.4%,且D6组和D0组间对虾的蜕皮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 盐度波动D4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4个盐度处理组(P<0.05);(3) 盐度波动组和恒定盐度组间对虾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4) 盐度波动D4组对虾的食物转化率显著高于恒定盐度D0组26.9%(P<0.05);(5) 盐度波动D4组对虾用在生长的能量比例显著高于恒定盐度D0组25.6%,(P<0.05);对虾用在蜕皮上的能量比例以D6组最高,D4组次之,且D6组与D0组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虾用在呼吸和排泄上的能量比例各处理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而用在排粪上的能量比例差异则不显著(P>0.05).D6组对虾较高的蜕皮能表现出较高的蜕皮率;D4组对虾较高的生长能是其生长较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小规模海水淡化需要解决能量回收装置的能回效率与空间问题,将能量回收装置与压力提升泵进行集成一体化设计,研究了一种双缸耦合阀控式能量回收系统。系统两液压缸内活塞各由一个电动推杆推动,叠加高压浓海水压力实现压力交换,同时进行活塞推力的耦合控制,避免了压力交换过程中活塞的压力脉冲波动,保障了反渗透膜工作压力稳定;基于小型海水淡化装置,根据压力能流反渗透工艺节点压力流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电动推杆推力压力0.5 MPa左右的补偿压力曲线。通过AMESim进行液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回收率为30%,高压浓海水进口压力为4.8 MPa,增压海水压力4.6 MPa的情况下,通过压力补充增压海水压力可增压到5.0 MPa,反渗透膜压力与流量波动较小,满足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压力需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4-1993年蓬莱验潮站水位自记曲线资料,考察了该站的非潮汐水位波动资料分析表明,这种非潮汐水位波动是本区的一种较为经常的现象,且有较大的波高,最大可达124cm,超过当天半日潮潮差(107cm)。它们主要包含3个频段的水位波动,周期分别为8-12、20-30和60-120min,本研究主要揭示这些水位波动的特征和性质,特别是由此而产生的假潮,同时,通过对相关场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引起这种较大振幅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玲舫  陈子燊  黄强 《海洋通报》2014,33(2):126-131
根据珠江河口磨刀门水道的三灶站、大横琴站、灯笼山站、竹银站2010年全年的逐时潮位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磨刀门河口区亚潮变化的周期特征。采用小波相干方法,分析亚潮与气压、风速、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磨刀门河口亚潮主要存在5~6 d、14 d、21 d周期性波动。(2)亚潮5~6 d的周期波动的能量来源于气象要素及入海径流;亚潮14 d左右的周期波动的能量来源于天文大小潮、气象要素及入海径流的叠加效应;磨刀门水道下游站点亚潮21 d的周期性波动受到气象要素及入海径流的联合作用,而上游站点亚潮21 d的周期性波动主要受到入海径流因素的影响。(3)在不同季节,亚潮对气象要素的响应情况会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盐度之变     
不难理解,世界大洋中所蕴含的总盐量是基本稳定的。但是,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了解,海水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且,在不同区域,盐度都有差异。那么,这种变化又有何规律可循呢?这些规律本身又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相似文献   

20.
<正>传说亚特兰蒂斯人拥有亚特兰蒂斯水晶球,他们以前用它来接收来源各异的能量,包括太阳、地球能量场或来自对方的能量。亚特兰蒂斯人利用这种能量,和水晶相结合,将能量从一座金字塔转移至另一座,或者像外星人那样,进入或离开地球。在1970年,一个名叫罗伊的人发现了一个亚特兰蒂斯水晶球。他当时正在巴哈马的巴里群岛潜水,他与他的朋友走散,当他搜寻朋友的时候,他来到了一个奇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