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以小刀蛏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底质及饵料对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刀蛏稚贝具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可以在较大的盐度变动范围内生长和存活;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6~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4~28℃;随着盐度和温度的增加,小刀蛏稚贝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底质是小刀蛏生长和存活的必要环境条件,且小刀蛏对底质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稚贝以海泥底质最佳,实验条件下海泥底质组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半泥半砂底质和细粉砂底质。不同饵料对稚贝的培育效果不同,角毛藻和金藻的投喂效果最好,稚贝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其次为扁藻组,小球藻组最差。研究结果可为小刀蛏人工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在室内模拟设置10个温度梯度(6-36℃)、10个盐度梯度(4‰-40‰)和4种底质(细粉沙、细沙、粗沙、混合沙组)及3个厚度梯度(5、10、30mm),研究温度、盐度和底质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盐度为21.4‰的条件下,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的适温范围为6-30℃,最适温度范围为21-30℃;15℃以上随温度升高日生长率逐渐增大,30℃个体日生长率为1.82%,21℃组成活率最高达88%.2)在温度为21.6-28.6℃条件下,大竹蛏稚贝存活及生长的盐度适宜范围为20‰-32‰,最适盐度范围为20‰-28‰;盐度20‰时成活率最大为85%,盐度24‰时个体日生长率最大为1.72%.3)大竹蛏稚贝对底质环境无明显的选择性,沙的粒径大小对稚贝成活率和日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稚贝在不同厚度底质中的成活率和日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10和30mm组的成活率和日生长率均显著高于5mm组的成活率和日生长率(P<0.05).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湾扇贝稚贝对盐度的耐受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壳高15~21mm的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稚贝作为实验材料,控制水温在16和24℃条件下进行对盐度的耐受力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24℃时,稚贝存活的盐度范围为18.5~44.4,低盐度对稚贝的存活影响明显.稚贝可生长的盐度范围是21.2~41.0(日增长率r>4.0),适宜的生长盐度为24.0~32.0(日增长率r>8.0),其中26.0~28.0的盐度为最佳生长盐度.在16℃条件下,最初8h内,其生存盐度范围为17.4~46.4,但是48h后稚贝的存活盐度范围与24℃温度条件时无明显差别,显示出低温条件会使稚贝对极限盐度的反应速率减缓.当盐度处于接近极限范围时,盐度变化幅度过大易导致稚贝死亡.墨西哥湾扇贝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生境盐度有关,稚贝预先在盐度为19.5和44.9中适应9d后,再过度到14.3和48.5中,48h后,存活率为78.3%和100%,而若是从盐度为32中直接移到3和48.5中,48h后存活率分别为0和27.3%.显然,通过中间驯化或适应过程,稚贝会提高耐盐能力.此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南方海域,应避免在易受淡水中冲击的河口、海湾区域开展墨西哥湾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三倍体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稚贝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1.05~33.81℃,最适宜生存温度为22.00~28.00℃;适宜生长温度为12.00~33.3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6.00~28.00℃;温度胁迫条件下,该贝在48 h和96 h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端分别为(4.71±0.04)℃和(7.83±0.45)℃;高温端分别为(37.08±0.02)℃和(36.31±0.11)℃;存活率在高温端下降更迅速,表明稚贝对高温更敏感。在盐度耐受性方面: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15.06~44.13,最适宜生存盐度为23.4~33.8;适宜生长盐度为11.76~45.39,最适生长盐度为23.40~26.00;该贝在48h和96h半致死盐度,低盐端分别为(4.68±0.97)和(9.35±0.35),高盐分别为(55.96±0.76)和(53.46±0.67)。综上,当水温为26.00~28.00℃,盐度为23.40~26.00时,更有利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的存活和...  相似文献   

5.
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96~1997和1999年在浙江省乐清市东发水产育苗场和福建省宁德市四海水产育苗场分别研究了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泥蚶浮游幼虫的适宜温度为2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稚贝的适宜温度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浮游幼虫的适宜盐度为16.54~30.02,最适生长盐度为1654~23.38;稚贝的适宜盐度为10.01~30.02,最适生长盐度为10.01~23.38.泥蚶幼虫和稚贝对高温和低盐海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与它们夏季的繁殖期和自然分布于内湾河口区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王涛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17,48(2):297-302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8.6—29.5℃、pH8.2条件下,研究了管角螺Hemifusus tuba稚贝[(壳高19.5±1.23)mm、体重(661.4±48.6)mg]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和存活,并用二点法计算出最适宜存活和生长的盐度范围。结果表明,管角螺稚贝适宜存活盐度和最适存活盐度分别为17.7‰—40.8‰和25.1‰—35.9‰,适宜生长盐度和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7.5‰—39.9‰和27.8‰—33.2‰。在最适生长盐度范围内,稚贝壳高日平均增长率为0.358—0.397mm.d 1,体重日平均增长率为44.64—49.09mg.d 1。超出上述范围,其存活率下降、生长率降低。稚贝在盐度17.0‰和41.3‰的海水中适应20d后再分别移至盐度14.0‰和45.0‰的海水中,72 h后存活率分别为84.0%和96.0%,而直接把生活在盐度为30.5‰中的稚贝放入到盐度为14.0‰和45.0‰的海水,72h后其存活率为8.0%和0,可见稚贝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生活海水盐度有关,经过驯化后的稚贝能够扩大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提高对盐度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8.
文蛤稚贝盐度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观察不同海水盐度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稚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并将168h50%死亡的盐度作为适宜生存临界盐度,将增长率30%时所对应的盐度作为适宜生长临界盐度。结果表明:在稚贝体重(13.07±3.4)mg、壳长(3.46±0.35)mm、壳高(3.16±0.30)mm,水温27.4℃~29.1℃,pH值7.8~8.2下,文蛤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6.5~39.5,最适生存盐度为9.0~31.0;适宜生长盐度为7.3~38.7,最适生长盐度为15.0~23.0。在最适盐度范围之外,稚贝的存活率、体重、壳高及壳长日增长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或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海水温度、盐度和pH因子对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ndians concentricus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稚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在pH为7-8时,稚贝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好。稚贝的耐干露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稚贝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在温度耐受性方面:(1)稚贝在低温端温度为4℃、6℃、8℃、10℃时保持90%~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0?d、2?d、3?d、7?d;在高温端温度为33℃、34℃、35℃、36℃时保持90%~100%存活...  相似文献   

11.
以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法律文书为出发点,探讨海洋划界理论与技术,分析我国领海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领海基点信息管理与应用,建立领海基点信息数据库,进而实际制作领海基点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斜坡堤胸墙波压力的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断面物理模型试验,获得了斜坡堤堤顶胸墙在肩宽B不同工况组合下,承受水平波浪力、底部浮托力的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斜坡堤堤顶胸墙波压力随肩宽B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和GIS相结合的广西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数字化地形图和历史航空相片,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获取广西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广西海岸线总的长度减小,在1955—1998年期间岸线长度呈递减趋势;(2)岸线由曲折向平直化演变,其中围垦段的岸线相对平直;(3)风流岭江南岸及企沙东面鹿墩岛海岸的自然侵蚀幅度不大,岸线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沉积物共存体系,探究了富营养化条件下,藻类与沉积物对无机磷的吸收/吸附作用的相互影响。采用自制的金汞伏安微电极测定了藻与沉积物共存体系中溶解氧(DO)的含量变化,分析了体系中溶解氧含量变化与磷消耗速率以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课题研究范围内,共存的藻类与沉积物互相影响彼此对磷的消耗过程,1.0×10^4、5.0×10^4和1.0×10^5 cells/mL三种初始藻密度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48 h后对磷的吸收百分比分别达54.7%、73.4%、93.8%,添加沉积物后分别降至21.3%、34.1%和51.9%;沉积物对培养基介质中的无机磷的吸附百分比为42.5%,加入三种不同藻密度的藻体后分别降至9.1%、2.8%及0.3%。高密度藻与沉积物共存体系的耗磷速率与体系D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体系中DO浓度降低会促进沉积物中Fe-P向水体中释放,从而导致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Fe-P)含量的降低。可交换态磷(Ex-P)、有机磷(OP)和Fe-P是藻类存在时沉积物向水体中较易释放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中详细研究了当前世界上最典型的海底观测网的建设发展规模、形式、设备类型以及我国海底观测网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对日本、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的海底观测网进行了设备级研究,对我国台湾地区、东海、南海的海底观测网现状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国外先进观测网对我国的海底观测网建设的借鉴意义。文中总结出海底观测网发展的整体趋势为:单节点网络加速验证新型设备及传感器的水下能力;区域尺度网络用于加速多学科发展并提升灾害预警能力;而浮标平台网络作为补充,铺设在远海区域以降低阶段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东方鲀属鱼类的分类与区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调查与校核资料基础上 ,系统整理了 2 2种东方属鱼类的分类检索并附简图 ,报告了该属鱼类的区系性质与种类分布。文中在分类方面尚讨论了同物异名的订正 ,区系分布上提出了中日海区是世界该属鱼类的分布中心。最后对河豚毒的开发研究和中毒防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岸线是海陆交互的分界线,也是实施陆海统筹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对海岸线的管控正逐步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当前,我国海岸线管控中存在规划引领不足、海岸线资源分类分级需进一步细化、海岸线人工化显著、海岸线管控分类较单一等问题。文章在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海岸线管控进行分析,提出优先统筹海岸线规划编制、推进海岸线分类分级精细化、探索研究海岸线有效供给方法、增加海岸线用途管控、强化海岸线整治修复、加强海岸线精细化管控信息化水平等对策建议,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岸围垦工程实施后,将会改变地形及边界条件,并对工程区的水动力及泥沙冲淤产生影响。针对淤泥质海岸的特点,选取适当的经验参数,在平面二维潮流的基础上应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泥沙冲淤计算方法,并考虑波浪对沉降机率和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建立了淤泥质海岸围垦促淤的计算方法。同时,以舟山市钓梁围垦二期工程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利用工程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确定当地挟沙能力公式参数,并对区内进行冲淤计算,得到冲淤强度的分布,通过实测资料的对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中,考虑波浪效应后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测资料,波浪对该围垦工程促淤效果的影响比例在0.76%~17.5%之间,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9.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和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对规划进行监测评估已迫在眉睫。文章设计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探讨了从国家层面上和项目层面上对规划监测评估的方法,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和完善海洋规划管理体系,形成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有效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20.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