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据现代海洋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即在一定限度内有孔虫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 ,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 1 9-1 -1井晚第三纪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对有孔虫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辛普松指数、信息函数熵、多变度、优势度、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与外生种的比值逐样计算和统计 ,讨论了陆架海区有孔虫动物群的演替与古水深变化的关系。研究认为崖 1 9-1 -1井晚第三纪以来古水深变化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大 ,至上新世早中期出现外浅海至半深海环境 ,为古水深最大时期 ,随后水深则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中新生代有孔虫比较发育的一个地区。中生代后期特提斯海水自西侵入本区,在晚白垩世到第三纪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海盆的性质,这为本区有孔虫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区有孔虫比较丰富,自上白垩统到中新统各层段均有分布。经笔者鉴定各种类型的有孔虫共计76属278种。其中胶结壳有孔虫69种,占24.82%;似瓷质壳有孔虫9种,占3.24%;钙质微孔壳有孔虫200种,占71.94%,其中浮游有孔虫16种,占总种数的5.76%。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沟鞭藻生态为基础,结合我国东部第三纪盆地的地球化学、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区域地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论证东部含油气盆地在第三纪时不存在海水侵进。出现有“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是由于当时湖泊咸化及富养料造成的。同时认为沟鞭藻是广盐性生物,其最适应于半咸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从有孔虫分析西藏南部白垩纪海平面升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万晓樵 《现代地质》1992,6(4):392-398
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的最大海侵时期。海平面的升降改变了海洋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从而影响了有孔虫的演化与发展。根据对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演化类型的研究,认为西藏白垩纪最大海侵时期形成于赛诺曼期与土仑期的界线附近。此后海平面总的处于下降趋势,只是在康尼亚克期至三冬期海平面又有回升。马斯特里赫特末期有孔虫的大量灭绝反映了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西藏南部海相第三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堵拉组、宗浦组和遮普惹组。基堵拉组的归属直接关系到白垩——第三系的界线问题。以往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将基堵拉组归于白垩系。本次工作在该组中找到了具时代意义的化石,有双壳类、介形虫、有孔虫等。通过化石群的研究确定了基堵拉组属于古新世丹宁早期。白垩—第三系界线应位于宗山组与基堵拉组之间。通过基堵拉组的横向对比得出了该组在空间上穿时的结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确定了本区最高海相层为遮普惹组上段,时代属于始新世晚期。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类型丰富。据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得出了不同时代的有孔虫生物相:丹宁期为Rotalia生物相和Textularia生物相;朗德期为Miscellanea生物相和Ranikotbalia生物相;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包括Orbitolites生物相、Assilina生物相及冈底斯有孔虫生物相;普里亚波期以Globigerina生物相为特征。据有孔虫生物相的特征及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综合得出了西藏南部第三纪包括两次海侵旋回,即古新世和始新世旋回。二者又分别包括两回次一级的旋回,即古新世的丹宁期旋回和朗德期旋回;始新世的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旋回和普里亚波期旋回。  相似文献   

6.
依据Gerta Keller和Gasperi,Kenneti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9-1-1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9-1-1井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本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  相似文献   

7.
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Kelle1985年、Gasperi等1993年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3-1-4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3-1-4并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该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于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游有孔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黄流组海平面变化与层序年代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杰  陈平富 《地质论评》1999,45(5):514-520
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莺歌海-黄注组为巨海相沉积,此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海平面升降。本文依据对岸崖A-2井有孔虫化石丰度和分异度的定量分析,崖A-1井表层浮游有孔虫壳体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地震剖面中上超点迁移分析及对盆地古水深的恢复来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9.
孙镇城  杨Fan 《现代地质》1997,11(3):269-274,T002
报导了中国西北晚中新世-第四纪陆相咸化湖泊介形类群中发现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并从生态和古地理的角度论证了它们属于非海侵来源,图示了这些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认为主要受到干燥气候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控制,中新世以来,喜盐水水生生物九介形类,有孔虫和钙质超微生物等随干旱气候控制的咸化湖不断向东扩展。因此,不能笼弘地把这些生物化石作为海侵证据根据地质学现实主义类比原则,提出中国东剖 第三纪没有在大  相似文献   

10.
自1930年李四光、陈旭在“黄龙灰岩及其动物群”一文描述过一些有关黄龙组的有孔虫((?)类化石除外)之后,几十年来,该地层中的有孔虫类虽陆续有所发现,但几乎均未于详细研究,特别是这些有孔虫的组合特征及其地层上的意义,更未有过明确的讨论。1977年间,宜昌地矿所石炭系专题组在广东阳春朱隆坳测制了一条完好的黄龙组剖面,其中含有甚为丰富的有孔虫动物化石。其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补充、研究我国黄龙组生物群的面貌以及有孔虫的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粤、桂、湘、鄂二叠纪有孔虫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言世界若干地区有关二叠纪非(虫莛)有孔虫(下简称有孔虫)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大多限于化石形态、构造及分类上的研究。近年来,海相二叠纪含油、气层的发现,其中富含的有孔虫化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有孔虫的生态以及迄今尚未详细研究的二叠纪各时期有孔虫组合特征,均有必要深入进行综合分析,以适应当前石油地质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华南地区海相二叠系的分布极广,并含十分丰富的有孔虫,是研究二叠纪有孔虫  相似文献   

12.
依据GertaKeler和Gasperi,Kennett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9-1-1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9-1-1井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本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游有孔虫仅为少数几个浅层水的优势种,中层水浮游有孔虫不发育;内浅海区,浅层水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中层水浮游有孔虫处于次要地位,所含比例相对较小;外浅海区及陆坡半深海区,浅层水和中层水浮游有孔虫均较发育,中层水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相对较高。崖19-1-1井在上新世早中期曾出现外浅海至陆坡半深海区,为古水深最大时期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海侵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裘松余  卢兵力 《地质论评》1994,40(3):229-236
本文综合我国有关沉积和古生物资料,尤其对有孔虫的研究和对各门类化石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我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各受过两期海侵,晚白垩世海侵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与早期海侵相应的半咸水沉积为青山口组一段,晚期相应的半咸水沉积如嫩江组一,二段,早第三纪古新世到始新世早期,与其相应的半咸水沉积,如:苏北-南黄海盆地泰州组二段和阜宁组,三水盆地布心组,江汉盆地洞庭坳隐沅江组。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与其相应  相似文献   

14.
桂中、湘南中泥盆世晚期有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我国泥盆纪的有孔虫还未有过报道。因此该时期有孔虫化石的发现,无论对有孔虫自身的演化及生态环境的研究、抑或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均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所研究的有孔虫化石,计有9个属、19个种,其中新种3个。系采自广西中部象州、永福一带的东岗岭组及湖南南部宁远地区的棋梓桥组,在时代上均属中泥盆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参考文献     
石化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8,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有孔虫.科学出版社。何炎、胡兰英、王克良,1965,江苏东部第四纪有孔虫。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四号,pp.51—162.汪品先、闵秋宝、卞云华,1980,南黄海西北部底质中有孔虫、介形虫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意义。海洋微体古生物论文集,海洋出版社.郑守仪、郑执中等,1978,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海洋科学集刊13集.郝诒纯、曾学鲁,1979,新疆喀什地区第三纪有孔虫组合及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会论文选集,6—14页.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沟鞭藻及疑源类,此外多种无脊椎动物化石也很丰富。余静贤和张望平已对该区晚白垩世的沟鞭藻和疑源类作过初步研究。郝诒纯和曾学鲁等则对该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有孔虫作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底栖有孔虫是第一种被发现能够进行反硝化的真核生物,这突破了人们对真核生物代谢方式的认识。大量研究证明底栖有孔虫对于沉积物的反硝化贡献甚至远超过原核生物,有孔虫细胞内储存大量的硝酸盐,其储量远超过间隙水中的硝酸盐,这些发现为沉积物氮循环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孔虫体内储存硝酸盐和反硝化的研究,对于认识真核生物在无氧环境下生存代谢的机理以及更精确地量化海洋氮收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底栖有孔虫细胞内储存硝酸盐和反硝化的发现过程,并且对不同海区有孔虫体内储存硝酸盐和整体反硝化速率进行对比讨论,同时还总结了目前有孔虫体内储存硝酸盐和反硝化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该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杰  旺罗 《地质学报》2002,76(3):409-412
通过对渤海沿岸末次冰期黄土中有孔虫化石的研究。发现含有主要生活在南黄海和东海水体较深的浮游有孔虫化石:Globigerina flaconensis、Globorotalia pumilio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后者的含量高达6.4%,进一步对比沉积在不同地貌单元上黄土中有孔虫的丰度和浮游有孔虫化石出现的频率,发现沉积在北坡(阴坡)和南坡(阳坡)的有孔虫化石有显著的差异,北坡的有孔虫丰度和出现频次明显高于南坡,分析认为渤海沿岸的黄土不但具有西北风和东北风从渤海和北黄海搬运来的成分,还有东南风从南黄海和东海搬运带来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弱海相性有孔虫群的特征及其代表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乃琴 《第四纪研究》1993,13(3):267-280
本文针对我国第四纪内陆有孔虫化石群的出现及其存在问题,提出有没有非海相有孔虫以及第四纪内陆有孔虫化石群是否都与海水入侵有关等问题。作者从我国现代海岸带有孔虫群调查着手,结合国外资料,说明弱海相性有孔虫群的分布及特征,分析我国第四纪内陆有孔虫化石群的生态环境,指出弱海相性有孔虫群具有一定的指相意义,是一类非正常的海相有孔虫群,不仅存在于海岸带,也可出现在内陆环境,出现有孔虫群不一定证明有海水入侵,只要有适宜的水化学条件也可出现。推论第四纪内陆有孔虫群有的与海水有关,有的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20.
咸化湖相有孔虫及其在古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陆有孔虫化石群被一些学者视为是海侵或残留海的指相化石。中国西部内陆第四纪有孔虫化石群的发现及生存环境的研究表明,与海水无空间或时间通道联系的咸化湖泊相有孔虫是存在的。全面认识有孔虫的指相意义是理解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