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根据1985—1986年冬季热带太平洋大面积海洋气象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中、西部海区海面气象要素基本特征。指出热带太平洋海面气象要素随经度而变化的规律性是比较明显的。一般是以170°E为界,其东、西两侧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离开赤道越远,要素的经向变化越显著,在赤道上要素的经向变化最小。并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是形成上述规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中、日海洋学家参加的黑潮合作调查,已于1986年5月20日—6月30日胜利地完成了首航任务。调查海区为东海东北部海区,日本列岛以南海域。完成13条断面线,88个测站和3个测流浮标站,共获得各站海面气象要素、各层水温、盐度、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海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守勋  滕军 《海洋预报》2003,20(3):31-39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年西北太平洋船舶资料,以5°×5°网格为统计单元,绘制的累年各月风、温度、气旋、降水、能见度、雷暴、雾等气象要素图,并结合国内外其它资料对菲律宾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该海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船舶气象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气象仪可自动测量船只所在海区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象要素,船舶气象仪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对传感器信号进行采样、计算,再用数字显示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的计算结果,为船舶的航行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北印度洋气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张弦  俞慕耕 《海洋预报》2003,20(3):25-30
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北印度洋气象船舶资料,按5°×5°网格统计单元,绘制了历年各月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级和8级大风、能见度(≥10km和≤4km)、雾和雷暴等气象要素分布图.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北印度洋风、能见度、雾、雷暴、热带气旋等海洋气象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年变化规律.该区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东北季风强盛,与我国南海海区的季风特点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6.
刘怀  苏喜玲  陈炽  郭敏  梁谦林 《海洋学报》1988,10(5):575-581
通过对珠江口海区和珠江入海口处水体、表层沉积物和部分海洋生物的放射性调查,研究了总β、总α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和U在该海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含量、来源、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部分海洋生物体中的放射性含量,通过对海洋沉积物进行γ谱分析,研究了珠江口海区主要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造成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由珠江径流携带入海的近代工业所产生的天然放射性铀、钍系列和天然放射性元素40K。  相似文献   

7.
2015年以广西三娘湾海域为亚热带海区,三亚海域为热带海区,利用稀释法开展了现场培养实验,测定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夜光藻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研究了夜光藻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的摄食作用.结果表明:两个海区都有比较高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其中细菌有最高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夜光藻的摄食率,从总浮游植物、微微型浮游植物到聚球藻、细菌逐渐增高.亚热带海区与热带海区相比,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更小,表明低温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摄食活性;而营养盐是引起亚热带海区高生长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林锡贵 《海洋预报》1993,10(4):37-46
本文分析赤道西太平洋的考察资料,结果表明:气象要素的变化具有典型的热带和赤道气候特征。受埃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气象特征变化显著。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海表水温和气温的水平分布有明显的规律。天气状况对海表水温无明显影响。一些气象特征与邻近热带和赤道海区不同。  相似文献   

9.
应用鱼类微量元素含量建立预测福建海域污染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永正 《台湾海峡》1997,16(2):181-185
用化学屯福建沿岸正常海区和污染海区的鱼类样品中1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科学地选取了决定该海区是否受污染的主要元素(铜、铅、锌、镉和铬),在此基础上用偏最小二乘法处理,得到正常海区和污染海区极为清晰的二维判别图和预报模拟数学模型,据此对该海区是否受污染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0.
蓬莱附近 海区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山东蓬莱附近海区1992年4月19日的ERS-1SAR图像,分析了该海区的水下地形并探讨了水下地形雷达成像机理。分析结果显示,SAR图像较好地揭示了该海区四人洲、潮待洲、新井洲等水下地形。研究指出,流经水下地形的潮流对海洋表面波的水动力调制是水下地形SAR成像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一个耦合的数值模式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数值模拟,以研究多种可能的动力机制对该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风应力、黑潮作为驱动机制时,该模式的计算结果大致与正压模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风应力促使研究海区流场的结构和强度发生变化,而黑潮才可能是该海区动力机制的主要因子。黑潮人流、入射角及海区层结程度等因素对该海区流态变化的影响较大;文章同时指出摩擦效应对于流场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海冰是我国冬、春季节发生在渤海、黄海北部海区的一种灾害性水文现象,它严重地影响着海上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和盐业生产,而且对沿海军事活动和海上舰艇活动亦带来较大的危害。一般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由北向南,沿海港口逐渐冰冻,到来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开冻,恢复航行。正常历时三个多月。历史上渤海出现过三次大冰封,解放前两次,即1936和1947年,解放后一次,即1969年2月5日至3月6日,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冰封,据记载七艘客货轮被海冰推移搁浅,十九艘被海冰夹住不能航行,五艘万吨货轮被海冰挤压,船体变型或船舱进水,损失巨大。多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每年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到沿海定点观测,去海上破冰调查,来探索海冰的秘密,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初步掌握了海冰的生消规律,建立了一套海冰预报方法,为海上交通安全作出了贡献。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海冰的生消不单随海洋水文要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依赖于气象要素的变化,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与海区所在的地理环境、海区的水温、盐度、海流的分布状况、大气环流形势及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关。为此,我们对影响渤、黄海的主要水文气象要素:亚洲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高指数、黑潮区的水温、营口的气温和积雪  相似文献   

13.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季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分布与以往观测研究结果对比,可得:(1)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的盐度值主要在5—31之间,冲淡水前缘盐度锋面的盐度值为18—28;盐度值20—28的盐度锋面基本体现该海区羽状锋的特征及变化。(2)夏初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范围明显大于秋末,夏初该海区以冲淡水为主,秋末冲淡水的范围收缩,紧贴沿岸一带。相应地,夏初该海区羽状锋呈倾斜锋面,占据较大的海区;秋末则为垂直锋面,介于122.50°E-122.70°E海区。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海湾扇贝养殖区海水中悬浮颗粒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在莱州湾两个主要海湾扇贝养殖区-芙蓉岛海区和金城海区,各定点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和取样,并在实验室内分析了总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和叶绿素α的含量。结果表明,6月份金城海区的颗粒有机物和叶绿素α的含量均高于荚蓉岛海区;在10月份,芙蓉岛海区颗粒有机物的含量高于金城海区,但其叶绿素α的含量却低于金城海区,表明金城海区颗粒有机物的质量高于芙蓉岛海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个耦合的数值模式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的环境进行数值模拟,以研究多种可能的动力机制,对该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风应力、黑潮作为驱动机制时,该模式的计算结果大致与正压模式的计算结果桢,风应力促使研究海区流场的结构和强度发生变化,而黑潮才可能是该海区动力机制的主要因子,黑潮入流,入射角及海区层结程度等因素对该海区流态变化的影响较大;文章同时指出摩擦效应对于流场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本海区156个表层沉积样品和主要河流自然重砂的鉴定分析,掌握了本区重矿物的分布规律。主要矿物有角闪石、绿帘石、金属矿物;标志性矿物有屑石、石榴石、辉石和自生黄铁矿。根据主要矿物和标志诖矿物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划分五个矿物组合区,各组合区矿物组合特征指明了海区物质来源及泥沙运移趋势。海区物质主要来源于河流,除此,少量的物质来源于岛岸海蚀物质和特殊海区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  相似文献   

17.
浙江近海上升流调查海区赤潮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绍锦 《海洋学报》1984,6(3):408-414
本文报道了1991年8月浙江近海上升流调查海区(27°30'-30°30'N,124°00'E以西)赤潮现场观测的结果.文中通过赤潮发生前期的水文和气象以及叶绿素(Chlorophyll)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大面观测结果的分析,阐明了该海区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水文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特点,并对赤潮生物的组成特点作了描述,通过赤潮期间(临近期、暴发期和消亡期)的水温和叶绿素含量的垂直分布,并结合气象要素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水体稳定度与赤潮发生的内在关系,从而对赤潮的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研究——Ⅰ.迁移、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永  陈金斯 《海洋学报》1989,11(2):185-192
通过两个航次的出海,对珠江口广大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的来源、含量、分布、迁移和扩散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质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一般来说,丰水期的含量高于枯水期的含量,底层水的含量高于表层水的含量,近海岸的含量高于远离海岸的含量,风浪大时含量亦增加,研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质主要来自珠江流域,文中详细讨论这种物质的迁移以及影响迁移和变化的各种机制。  相似文献   

19.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2,19(2):47-53
本文主要介绍了2000年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用获得的现场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向风速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与中山站过去十年的气象要素平均值进行对比,得出了2000年中山站地区气温偏高、大风日数和日照时数多、海冰解冻早等特点,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20.
崎岖列岛海区水沙特征及近期冲淤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冬季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崎岖列岛海区冬季水动力条件及悬沙特征;根据1998,2004,2005和2006年水下地形资料,计算了该海区冲淤量及冲淤速率,探讨了研究区域近年来冲淤演变的特征及规律,得出最近8年来海区总体呈冲蚀状态、岛链峡道西部水城和岛闻汉道出现淤积的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与长江入海泥沙减少和洋山港工程有关。洋山港堵汉工程改变了局部水动力环境,造成岛链峡道西部水域和岛间汊道的冲淤变化;长江入海泥沙减少和长江口、杭州湾大片围垦截沙,削减了对崎岖列岛海区的泥沙补给,导致了海区总体呈冲刷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